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使优先发展重工业和迅速发展农业互相结合,这是毛泽东同志根据我国建设的经验所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条根本方针,这是毛泽东同志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创造性的发展。关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的问题,我国学术界已发表了许多文章进行探讨,其中有些文章论述到农业在前资本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问  相似文献   

2.
一、起源欧根·卡尔·杜林在他担任柏林大学讲师时,先后出版三本有关经济学、哲学和社会主义的著作,即《国民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批判史》(1871年),《国民经济学和社会经济学教程,兼论财政政策的基本问题>>(1873年),及《哲学教程——严格科学的世界观和生命形成》(1875年)。这三本书也就构成了马克思、恩格斯批判杜林学说的基础。早在1867年杜林就以“第一个专家”的资格,评论了刚出版的《资本论》第一卷而首先引起了马克思的注意。虽然马  相似文献   

3.
《资本论》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农业思想,主要包括:农业基础论思想,农业合理化思想,农业科技进步思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思想。这些思想对当下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最近一二十年来,在我国政治经济学领域,传统马列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遭遇瓶颈。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全面准确地解读《资本论》,把马克思《资本论》的理论贡献仅仅看成是剩余价值论,且将剩余价值理论仅仅解读为揭示雇佣工人受剥削秘密的"剥削论",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形成了严重悖论。必须从根本上消除对《资本论》的误读误解,正本清源,充分认识到马克思《资本论》具有资源优化配置和剩余价值两大理论贡献,其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本身也有优化配置社会资源的重要机制,以此重构马列主义政治经济学,增强其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5.
<正> 马克思对农业中资本主义发展问题的研究,是以十九世纪中叶英国资本主义农场为对象的。《资本论》中关于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理论,主要也是以英国的实际情况作为例证。当时还是马克思主义者的考茨基,于1899年写了《土地问题》,把观察的对象扩大到法国,美国和德国,结合十九世纪最后三十年的情况,证实了马克思的理论。列宁说;“考茨基的这本书是《资本论》第3卷以后最出色的一本经济学著作”,肯定了它在系统地考察农业中的资本主义发展方面的贡献。不过,考茨基的著述也没有超出《资本论》的时代背景。列宁在许多论著中探讨了农业中资本主义发展的问题,主要的是1899年写成的《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农业中的资本主义》,以及  相似文献   

6.
1、概评《资本论》及其中一个重要缺陷--与黄佶、费质经二君的一次讨论 对待马克思的《资本论》理论,我以为,先从整体上把握其最根本意义再据而分论之为宜. 两君在讨论中均涉及了资本论的非经济学成分.对此,马克思毫未隐讳.他多次明确指出,他的理论是有"党性"的,是"革命"的理论.即,其理论,包括《资本论》,是为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服务的.换句话说就是,资本论的最根本意义并非研究如何在生产及商业经营上成功的"经济学",而几乎完全是为了在根本上论证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及以此为"基础"的整个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不合理性(历史暂时性)的.所以,这种"经济学"称为"政治经济学".这一点《资本论》是直接传承了斯密、李嘉图等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特质的.斯、李等人的"政治经济学"正是旨在根本上论证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合理性(永恒性)服务的.尽管他们的理论"经营性"因素稍多一些.  相似文献   

7.
经济人的理论价值及其经验基础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近年来,我国一些学者在部分经济学报刊上发表文章,对如何认识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进行了新一轮的讨论。这次讨论,是在我国农业加快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背景下进行的,焦点是重新认识农业基础论。笔者以为,无论从什么角度和方法“重新认识”,也无论当代世界各国市场经济进程如何加快,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这一基本结论不会因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工业化的实现而改变,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的规律不会过时。一、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从本质上讲,是由农业具有其他产业所不具备、并且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首先,农业作为从事最基本生活资料…  相似文献   

8.
2012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工程,柏林,共114卷,123本书)第二部分"《资本论》及其手稿"的第4卷第三册即将出版。这一册将包含马克思1863~1867年手稿《政治经济学批判》(即所谓《资本论》第三版)的最后一部分。对于编辑出版史以及以《资本论》为主体内容的马克思主义宣传工作而言,这都将是一件大事。顾名思义,这篇论文是为"《资本论》及其手稿再研究"课题而作,其主题就是马克思如何一步一步地从关注哲学、政治、国家和法律转向经济学,一步一步地从经济现象进入经济本质,从而走向《资本论》创作。因此,这篇论文实际上是对于《资本论》前史或萌芽时期和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演变心路历程的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9.
最近读了邓克生同志的《不能用重农主义学派的观点来说明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的原理》一文,受到不少教益。文中提出了要正确地阐述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的方针的理论基础问题,这无疑是非常必要的,可是,在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和对于重农主义学派的批判上,却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现在就个人学习的体会,提出几点不成熟的意见,以就教于邓克生同志和其他同志。一邓克生同志认为《剩余价值学说史》第一卷和《资本论》第三卷中的两段话,“实际上不是马克思的观点,而是重农主义学派  相似文献   

10.
<正> 在马克思主义文献中,《资本论》是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从内容来说,就是政治经济学的资本主义部分,但同时也讲社会生产的一般规律。我把经济科学分为两类:一类是基础经济理论,另一类是应用经济技术理论。政治经济学就是基础经济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今天我何学习和研究《资本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就国内看,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把我们国家建设好;从国际上看,在理论上把《资本论》研究好,也是我们的国际主义义务。总之,学《资本论》,要想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学《资本论》,要想现代资本主义,发展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学《资本论》,要想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如果学《资本论》,只是想《资本论》,那就不能学好,只会变成经院式的学习。  相似文献   

11.
论“生产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产方式"一词在马克思经济学著作中的基本用法有两种:第一,指社会生产的类型或型式,第二,指社会生产的劳动方式。在讨论《资本论》研究对象时对"生产方式"一词的理解争论极大。根据马克思"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的一贯分析原理并结合《资本论》第一卷的实际内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似应理解为"资本主义劳动方式"。"劳动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中介体。特定的劳动方式以一定的生产力为基础,同时受到特定生产关系的制约,具有显著的社会历史特征。马克思在《资本论》研究对象中首先强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意味着他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时将直接生产过程中经济关系的考察放在了基础位置,把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置于首位。我们应以《资本论》为范例,把劳动过程和劳动方式纳入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12.
<正>2017年逢马克思《资本论》德文版第一卷出版150周年。为了深入研究《资本论》,揭示其当代价值,推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和时代化,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资本论》研究会拟定于2017年9月下旬在福建省福州市召开"纪念马克思《资本论》出版150周年学术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由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承办,会议主题是"《资本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会议将围绕(但不限于)以下议题进行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13.
<正> 全国高等师范院校《资本论》研究会于5月29日至6月5日在福州召开了首次学术讨论会。会议强调:紧密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深入研究《资本论》,尤其是《资本论》第二卷所揭示的社会再生产的一般规律,是一项迫切的任务。会议着重讨论了如下几个问题。马克思关于再生产理论的最初论述在已往的《资本论》研究中,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论点:马克思关于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是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提出的。讨论中,赵洪同志认为,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关于社  相似文献   

14.
从2018 年10 月到2019 年1 月, 日本著名理论家不破哲三在日本共产党中央机关刊物 《 前卫》 上连续4 期刊载文章, 对马克思在 《 资本论》 中对于未来社会论的研究进行了梳理与分析。 不破哲三发表的 《 < 资本论> 中的未来社会论》 作为日本共产党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 为21 世纪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贡献了理论智慧。 不破哲三在厘清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界限的基础上, 准确把握了未来社会的样态和特征, 体现出日本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研究的鲜明风格, 树立了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一面独特的旗帜。 当然, 不破哲三发表的 《 < 资本论>中的未来社会论》 也有一些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就如何坚持和发展《资本论》的基本原理问题,我国经济学界展开了不同意见的争鸣,这是件大好事。在这个问题上,我觉得,对如何坚持和发展《资本论》基本原理的方法问题讨论不够。要真正做到坚持和发展《资本论》基本原理,关键在于重视方法论研究,从方法论上找出路。具体来说,应坚持以下三个方法:(一)彻底的唯物主义认识论(二)唯物主义辩证法,(三)抽象法。  相似文献   

16.
关于《资本论》方法的讨论日益深入,但是有些问题还存在歧见,本文仅就《资本论》的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的关系,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什么是《资本论》的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简单说来,研究方法是指思维如何认识客观具体(即资本主义社会)的方法,叙述方法则是指思维用什么形式去再现客观具体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一关于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的问题要把农业搞上去,首先必须认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地位。马克思在分析农业的剩余劳动的时候指出,具有一定劳动生产率的农业,是一切社会的基础。他说道:“如果人在一个工作日内,不能生产出比每个劳动者再生产自身所需的生活资料更多的生活资料,在最狭窄的意义上说,也就是生产出更多的农产品,如果他全部劳动力每日的耗费只够再生产他满足个人需要所不可缺少的生活资料,那就根本谈不上剩余产品,也谈不上剩余价值。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并且首先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以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作为任务的,因  相似文献   

18.
价值决定和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正> 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及其关系有些文章认为,《资本论》第一卷中所讲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只是分析单个商品时提出的,只是就生产一个使用价值来说的,不考虑社会需要量。这是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在《资本论》第三卷中分析以社会需要为前提的商品总量时,就提出了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考察价值决定,不能不考虑商品的社会需要量,因而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要决定价值。  相似文献   

19.
谢韬先生的《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前途》一文是为辛子陵先生一部书稿写的序言,谢序称辛著"是一部在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彻底完成拨乱反正的书",并说"作者以令人信服的历史考证说明,马克思、恩格斯晚年是民主社会主义者,是‘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的首倡者,民主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正统。"还说"保留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平地长入社会主义,才是《资本论》的最高成果,才是马克思主义的主题,才是马克思主义的正统。"其实,辛著对《资本论》有关股份公司论述的理解是极其错误的,说"和平长入社会主义""是《资本论》的最高成果"、"《资本论》第3卷推翻了《资本论》第1卷的结论"更暴露了作者对《资本论》这一伟大著作的无知。  相似文献   

20.
《资本论》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经典著作和工人阶级的"圣经",伴随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启迪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资本论》在中国的传播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中国共产党人对它的理解认识也不断深化。回顾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经济思想的演进,《资本论》在不同时代所折射出的理论光辉不同,与实践相结合产生的理论成果也深深打上了时代烙印。这一过程见证了既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的演进,也见证了党始终不变的人民情怀。我们将继续沿着《资本论》所照亮的前进道路,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回答好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