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房地产发展同人们生活密切相关,其价格走向对人们住房购买力和日常幸福指数产生深刻影响。为保障社会经济平稳发展,我国央行运用利率、货币供应量等手段来有效调控市场房价。文章基于1999~2015年相关经济数据,从实际利率和广义货币供应量入手,构建VAR模型,由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结果得出结论:货币供应量变动对西南地区房价影响程度大于利率变化对其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2.
孟泽龙 《特区经济》2014,(7):106-108
本文通过34年来CPI变化率同M0、M1、M2、GDP增长率之间的关联度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我国的货币供应量对于物价水平变动有显著影响;且上一年的GDP对CPI变化率有着明显的影响,这主要是由于我国采用各种调控手段保证经济的长期高速增长引起的;此外,从货币供应量的三个统计口径来看,M2对物价水平的影响程度优于M0和M1。  相似文献   

3.
货币政策作用机制的“资源配置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货币政策作为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政策手段,在实践中,已经广为运用.但是在理论上,人们对货币政策的认识大多从需求角度出发,仅仅对其作用机制给予了不同侧面的阐述.例如凯恩斯主义学派认为,货币政策是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借助于利率等经济杠杆,影响消费、投资,间接作用于国民经济的,其发挥作用的传导机制为:M→r→I(或C)→Y.而以弗里德曼为首的货币学派则认为货币供应量对产出和物价有直接的影响.短期内,货币数量的变动主要影响产量;长期内,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则只影响物价.凯恩斯学派重视利率的间接作用,货币学派重视货币供应量的直接影响.对此,笔者认为虽然各种货币政策表面作用形式各异,但从本质上它们都是通过对一系列国民经济内在运行机制的影响而深刻作用于国民经济的,为探求货币政策这一内在作用机理,本文拟通过把货币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手段这一共性特征出发,对货币政策作用机制作一新的理论阐述,籍此来寻求对货币政策一种较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行为的目的是在于试图通过改变货币供应量或短期的名义利率,从而达到影响产出和就业等经济实际变量的结果。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的变化会通过货币传导机制的渠道来影响产出。在货币政策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来调节由流通中货币和银行准备金组成的基础货币供应量,例  相似文献   

5.
文章采用时间序列研究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16年12月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层次的货币供应量对股票市场的影响不同。货币供应量与股市价格无长期协整关系,M0、M1对股市的影响是短期的,且股市价格与M0和M1同方向变动。M2对股市价格的变动没有解释能力,对股市价格也没有短期的影响力。要干预股市,在短期内可以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来实现,但股市的长期稳定主要依靠市场来调节。  相似文献   

6.
货币供应量     
《天津经济》2011,(11):81-81
一、货币供应量的定义 货币供应量,是指一国在某一时期内为社会经济运转服务的货币存量,它由包括中央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供应的存款货币和现金货币两部分构成。货币供应量是中央银行重要的货币政策操作目标,它的变化也反映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变化,对企业生产经营、金融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的运行和居民个人的投资行为有重大的影响。当货币供应不足时,市场商品价格下跌,生产减少,投资乏力,经济紧缩;当货币供应过量时,市场商品价格上涨,生产扩大,投资强劲,经济繁荣。  相似文献   

7.
在理论上,外汇占款主要通过影响基础货币来影响总体货币供给,进而影响物价水平。近年来外汇占款已成为国内流动性的重要来源。本文采用1998年1B至2012年10月的月度数据,运用协整方法、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实证检验了中国外汇占款增加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实证检验结果显示了中国外汇占款增加对货币供应量的正向影响较显著,以及影响的滞后性、持久性与稳定性特征,还揭示了cPI的变动主要来源于货币供应量的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8.
《上海经济研究》2011,(7):26-34
货币供应量是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对其进行实时监测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同比和环比是分析经济指标变动的两种方法。本文结合春节效应和交易日效应,运用X-13ARIMA-SEATS程序对货币供应量序列(M0、M1和M2)进行季节调整,并据此计算环比数据。与同比数据相比,环比数据可以更及时地发现经济指标的转折点,因此更适宜于...  相似文献   

9.
宗强 《中国经贸》2011,(12):102-103
在我国现有银行业监管架构和采取信贷规模管控的调控方式下,调控行为、监管行为和监管目标会明显影响信贷规模进而影响银行业创造货币的能力,从而可能在基础货币供应不变的情况下引起货币供应总量的变动。因此,研究宏观调控行为、监管行为及其所指向的目标对货币供应量的作用是控制货币供应量进而完成货币政策目标时必须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罗胤瑾 《特区经济》2013,(11):65-67
本文主要研究货币供应量(M2)、外汇储备、汇率、国际石油价格变动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构建VAR模型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了金融元素对CPI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货币供给量、外汇储备、汇率和CPI之间存在一种长期的稳定关系,外汇储备和汇率的变动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皆较小。CPI与实际有效汇率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国际石油价格变动对通货膨胀的影响较大,汇率变动对通货膨胀的影响较小,说明汇率对价格传递的不完全性。  相似文献   

11.
2008年以来,我国货币供应量基本呈稳步增长趋势。与此相比,我国股票市场则起伏不定、上下波动。基于货币供应量与股票市场价格波动之间是否存在相互影响关系的研究,本文选取我国2008年1月至2015年5月上证综合指数(SP)和货币供应量(M0、M1、M2)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ADF检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实证分析了货币供应量和股票市场价格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货币供应量与股票价格指数之间不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各层次货币供应量能对股票价格波动产生影响。反之,股票价格波动会导致M1发生变动,但对M0和M2的变化不存在解释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Morlet小波时频相关性分析方法,从时域和频域两个维度检验了近20多年中国货币供给变动与物价变动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自2003年起,中国货币供给变动成为显著驱动物价发生正向变动的重要力量;M0的变动对物价变动的长期影响尤为显著,而M1和M2的变动对物价变动的短期影响尤为显著;中国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具有系统性改进;最后,本文认为,保持一个较为合理稳定的货币供给增长率有助于中国物价水平的长期稳定。  相似文献   

13.
我国货币供应量对产出、物价预测能力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研究在收集整理我国季度CPI和GDP数据的基础上,利用均衡修正模型对中国1986-2001年货币供应量变动与,物价相关性进行协整分析。有很强的经济证据表明,在整个样本期内,狭义货币m1与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广义货币m2与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之间虽然存在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但是,自1994年以来,短期内我国的货币供应量m2和真实经济变量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减弱,不存在统计意义上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而且这种关系也是不稳定的。本文的实证研究不支持货币供应量(无论是m1还是m2)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相似文献   

14.
中国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逸 《中国集体经济》2007,(12):111-114
证券市场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的关系一直是一个研究的热点问题.那么在现实中,中国股市能否有效的反映中国经济的走势呢?宏观经济是否有效地影响股市的变动?文章期望通过对1996年1月到2006年10月的上证指数与宏观经济各指标(如工业增加值、狭义货币供应量、广义货币供应量、外汇储备、银行间7天同业拆借利率)关系的实证分析,揭示我国股票市场价格波动与宏观经济变化之间关系,进而来检验资本市场改革的成效.  相似文献   

15.
现行统计口径下的货币供应量是资本意义而非流通手段意义上的货币,绝大部分是货币索取权。流通中货币实际上是现金加存款准备金,而非现金加活期存款。为了使货币供应量尽量完整地反映还未回流的预付货币资本量,应该对目前的统计口径进行补充,将央行财政存款及商业银行对非银行部门的所有债务都纳入广义货币供应量的范围之中。重新界定货币流通量及补充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口径,其现实意义在于重新认识货币在经济中的真实角色,重拾货币流通速度的重要地位,为改革目前人民币的发行机制,解决国内经济失衡提供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目前,世界经济陷入困境,经济回升的前景仍不确定,通货紧缩趋势依然存在.我国今年上半年经济虽受非典的不利影响,但经济仍保持了8.2%的快速增长,新一轮经济增长势头已经显现.今年上半年金融信贷运行态势出现了货币供应量、存贷款、外汇储备等五个高增长,反映了银根偏松.一是货币供应量出现了高增长,广义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20.8%,增幅比上年同期高6.1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20.2%,增幅比上年同期高7.4个百分点;M1、M2增幅高于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居民消费物价增幅之和达10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7.
刘甜 《魅力中国》2010,(17):93-93
广义货币供应量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各个国家的普遍重视,也是许多经济学者研究的对象,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广义货币供应量是否适度,不仅直接影响着物价水平的稳定,而且影响着国民经济整体运行状况。货币统计的核心是确定货币总量,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就需要弄清楚哪些部门发行的金融资产构成广义货币。本文基于MFS货币统计框架,同时结合我国具体实践,对政府是否是广义货币的发行者这一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传导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VAR模型,研究了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结论如下:美国基础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人民币汇率升值和中国贸易顺差恶化,并通过这三条传导机制影响中国的宏观经济状况。美国的货币政策冲击对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有41.68%的解释能力。中国由于汇率制度缺乏弹性且金融市场缺乏市场化,使得货币供应量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美国的货币政策冲击,失去了应有的独立性和效果。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比较从计算得出的两种不同汇率数据与人民币名义汇率,发现中国当前实行的固定汇率制度与货币总量目标制存在着内在冲突,即固定汇率下的货币供应量的内生性与货币总量目标制下货币供应量的外生性的矛盾。正是这种货币供应量的“内生性”与“外生性”的冲突,不仅导致中央银行在东亚金融危机后货币政策效果不明显,也导致人民币汇率存在着变动的压力,以至于中央银行为同时实现内外均衡而不得不最终放弃这种多目标制的货币政策,实行单一目标制。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1978~2009年我国历年银行信贷量、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货币供应量的有关数据,运用协整理论,从短期和长期两方面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信贷规模、价格与货币供应量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三者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从总体上说,货币供应量、银行信贷的变化对物价均有明显的正效应,且货币供应量的变化较银行信贷对物价有更大的影响。从短期看,银行信贷的变化较之货币供应的变化对物价又有更快的更为明显的效果,具有更好的时效性。因此,在制定政策稳定物价、抑制和缓解通货膨胀时,应从总体上着眼于货币供应量的调控,同时考虑到时效性,也要关注银行信贷的短期影响,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以达到更好的宏观调控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