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耕地质量等级评价在土地管理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是制定各项土地管理政策的重要依据,是土地管理实现由数量管理为主向数量、质量、生态管护相协调管理转变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本文论述了耕地质量等级评价的重要作用,介绍了广西耕地质量等级补充善工作思路及成果特点,分析了耕地质量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加强耕地质量等级评价工作、提升成果质量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为今后耕地质量等级评价工作提供思路与参考。  相似文献   

2.
土地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料,而耕地又是土地中的精华,在当今科技条件下,耕地是为社会提供粮食等主要农副产品的唯一源泉。因此,合理利用和改造耕地,在定量投入的条件下,争取最大限度的产出,是农业综合开发的重要目标,为此需要一个对耕地等级确认的科学划分条件和标准,为改造中低产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及时准确掌握山丹县等级耕地地理质量、土壤地力肥力资源状况等,合理充分利用山丹县域等级耕地土壤资源,通过分析研究山丹县的农田品质级别分类以及农田土质肥力现状,进而及时了解山丹县农田地力现状并为其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山丹县农田进行质量改善提供对策,在根据《耕地质量等级》国家标准(GB/T33469-2016)的相关要求基础上,充分利用GIS技术,运用空间结构分析、层次结构分析、综合指数等方法对山丹县耕地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其农田评价检测成果,比较准确地反应了山丹县农田的品质等级状况,并对农田品质提出了检测与保护的重要参照依据。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构建服务新时期耕地保护和占补平衡管理的耕地质量定级方法。研究方法:基于耕地质量定级基础理论和已有相关成果进行定级方法研究,并通过实地应用对本定级方法进行验证。研究结果:(1)构建了逐级修正的定级方法,并建立了定级评价指标体系;(2)该定级方法所得平山县耕地质量级别呈现东部平原较高、西部山区较低的态势,符合县域实际情况;(3)该方法用于13个土地整治项目区定级评价,整治后耕地质量平均提升1.93个级别,较因素法级别提升更为明显。研究结论:本文构建的逐级修正法具有合理可行性,能够更加灵敏和准确地反映土地整治成效,推动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管理。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探讨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与农用地分等成果方法深度融合关键技术,为耕地质量评价更新提供技术支持。研究方法:应用GIS对上一轮分等成果进行了数据转换、空间拼配与属性传递;采用FME技术对分等成果的数据库进行了更新。研究结果:(1)自然等、利用等、经济等,其等别个数与相应等别保持不变;(2)耕地质量空间分布规律未发生根本变化;(3)耕地质量得到整体提升。研究结论:基于本文耕地质量评价更新关键技术下的评价结果,既继承了原成果的评价体系,又体现了成果的现实性和准确性,符合当地耕地质量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6.
耕地质量管理是耕地保护工作的重要环节,全面掌握和动态监测耕地质量状况,能够为继续严格执行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撑.从当前耕地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出发,结合现有专项工作成果和技术条件分析了开展耕地质量调查的可行性.进而从调查单元划分、指标体系确定、实地调查采样、数据库建设与更新等环节提出了耕地质量调查技术途径.通过开展耕地质量调查,并应用县级土地利用现状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实时信息化和一体化管理,可以有效实现耕地数量与质量的双重保护.  相似文献   

7.
一、耕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其特点 位于贵州省中部的安顺地区土地总面积9268.6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5.26%。在土地总面积中,山地占60.62%,丘陵占27.3%,耕地仅占12.08%。据统计,1996年初安顺地区实有耕地面积1748576亩,年内增加耕地面积2033亩(其中开荒面积1577亩),当年减少耕地面积1493亩,年末实有耕地面积1749116亩。耕  相似文献   

8.
论我国耕地的数量与质量平衡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分析我国耕地资源稀缺矛盾和潜力的基础上,提出了与国际接轨的耕地管理等实现耕地数量与质量动态平衡的3项新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9.
中国耕地动态变化与占补平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算耕地动态转换造成的耕地质量等级变化,评估耕地动态变化对数量与质量平衡的影响。采用综合分析法、模型侧算法、实证分析法,评估耕地生产能力变化与占补平衡实施成效。研究结果表明:耕地的占补平衡仅实现了数量平衡,但因城镇建设扩张占用了优质高等耕地而新增耕地质量等级较低,因此未达到质量平衡。特别是中国依靠开发后备资源来补充耕地而不是通过土地整理来增加质量等级较高的耕地,因此新增耕地的平均自然质量等级较低。研究结论:应加大土地整理补充耕地比例,从而提高耕地平均自然质量等级,达到耕地数量与质量占补平衡。  相似文献   

10.
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是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重要内容。2012年,江苏省按照《农用地质量 分等规程》(GB/T 28407-2012)标准,启动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补充完善工作。该文采用因素法计算了扬 州市江都区各分等单元的自然质量分、土地利用系数和土地经济系数,并在此基础上分别划分了自然等、 利用等和经济等。结论表明:(1)土壤类型、微地貌类型、农田基本设施、人为因素、区位条件5个因素 与耕地质量等别呈明显正相关,其中土壤类型对耕地质量空间分异起基础作用;(2)与上一轮耕地质量等 别评价相比,江都区耕地自然质量等别有所提高,主要得益于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利用质量等别有所 下降,原因在于新旧规程评价参数变动及全域最高单产提升;经济质量等别基本持平,但本次评价以耕作 地块为分等单元,结果更加细化、准确、可信。  相似文献   

11.
以较大样本数据为基础,采用汇总、归纳、分析的方法,分析研究土地整理对区域耕地质量的影响。研究表明土地整理对区域耕地质量提升显著,但不同项目区耕地质量提升幅度差别较大;中低等别耕地整理后质量提升幅度较大,高等别耕地整理后质量提升幅度较小;土地整理已成为区域耕地质量提升的主要驱动力。建议将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后耕地质量的提升幅度作为项目立项、审批、验收的硬性指标,进一步强化土地整理项目质量管理;优先选择中低等别耕地或中低等别耕地相对集中的区域进行整理,保障和加大资金的投入,确保土地整理持续进行。  相似文献   

12.
分三个阶段对我国建国以来的耕地数量变动史进行研究,分析了不同阶段耕地数量的变动情况及相应的政治、社会背景,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历史经验以供现行耕地保护参考,同时提出耕地减少分析对宏观调控的意义以及耕地保护政策需要严格执行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肯定了在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目标中,耕地占补平制度重要意义,提出了在耕地占补平衡实施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强调在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的过程中,应结合各自行政区域的自然地理状况、社会经济状况和生态环境现状以及土地开发整理相关技术规范、规程,建立补充耕地工程质量指标体系;并提出土地开发整理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关于耕地数量与质量平衡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分析建立耕地的数量、质量占补平衡新机制的目标、措施和方法.结果表明:耕地基准面积应作为考核区域耕地数量、质量是否平衡的指标;依据不同等别的农用地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即不同等别的农用地以其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主要的可比性指标,确定农用地等别折算系数;建立耕地储备库,实行先补充、后使用的机制,耕地储备库按基准面积统计管理,建设用地项目补充耕地时必须先取得耕地储备库的指标;采用标准样地对比法评定建设占用耕地、土地开发复垦整理新增耕地等农用地宗地评估,可以弥补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工作比例尺过小、难以实地定界的不足.  相似文献   

15.
研究一种将人力、物料、时间等资源配置与业务流程设计集成的网络线索法,为耕地质量等别监测采样的野外调查方案编制提供技术支持。按照"先对象定位,再采样调查"的基本线索,以野外调查采样的对象集、事务集为结点,以调查对象遍历的空间路径和调查事务实施的逻辑路径为网络弧段,构建了复合网络模型;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包括资源需求汇总、事务资源配置以及人员事务调度等内容的模型应用方法;以湖北省阳新县2015年度耕地质量监测为实例进行了方法验证。实例应用说明基于网络线索法可以:(1)梳理耕地质量监测采样野外调查完整的事务逻辑关系,实现调查方案的总体业务流程设计;(2)实现调查人员,包括运输、采样和记录工具的物料资源以及调查时间等3大类要素的需求汇总统计;(3)实现每一个事务结点所需调查人员配置、物料资源的分解及前驱后继传递关系配置;(4)明确每一个调查人员的业务顺序分工、承担事务结点的任务内容与使用的物料资源。网络线索模型显化了事务与资源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很好地为耕地质量监测类似的、具有多任务并行特点的野外调查采样的工作实施方案设计提供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16.
基于农用地质量动态监测的耕地自然质量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自然质量是耕地质量评价中最重要的参数之一.为了及时地了解耕地自然质量的变化特征及成因,本文基于农用地质量动态监测,采用综合指数法和统计分析法,对县域耕地自然质量变化特征及成因进行分析.以自然质量等作为耕地自然质量变化的评价成果,研究结果表明:寻甸县耕地自然质量总体变化为先波动降低后趋向平缓,其中,水田和旱地中小麦的自然质量分值均高于水稻和玉米的自然质量分值;水田自然质量等总体变化呈先波动后趋向平缓;旱地自然质量等总体变化降低.本研究可为耕地质量等级更新和耕地质量变化监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耕地质量预警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研究目的:研究耕地质量预警的理论与方法,提供开展耕地质量的预警与消警依据。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研究结果:分析了耕地质量的重要性与波动性、耕地质量改良的滞后性与艰难性,指出了开展耕地质量预警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阐述了警情、警源、警兆和警度等基本内容,提出了耕地质量预警的方法与基本步骤。  相似文献   

18.
中国耕地供需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研究目的:探讨中国城市化 — 工业化用地需求和满足粮食安全的耕地供给之间的消长关系及变化规律,以期为国家土地利用政策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首先提出关于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即满足粮食安全的人均耕地需求)和耕地非农化逻辑斯蒂的假设。然后对历年中国耕地的统计数据进行订正,重建1980 — 2006年耕地数据序列。据此计算了同期的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反映耕地需求和供给的对比关系),并验证耕地非农化逻辑斯蒂假设。研究结果:保障粮食安全的人均耕地需求数量逐渐降低,耕地压力指数虽先降后升但总体呈下降趋势。中国在基本满足城市化 — 工业化用地需求和生态退耕,因而满足粮食安全需求的耕地供给不断减少,同时人口又不断增加的情况下,粮食安全状况非但没有恶化,反而有所改善;耕地压力指数非但没有加重,反而有所减轻,根本原因在于土地生产率的不断提高。耕地非农化逻辑斯蒂增长过程的推导和证明,显示了两个拐点分别出现在1980年和2050年,前者是从缓慢到加速的转折点;后者是从增长到停滞的转折点,保证粮食安全的耕地供给将趋于稳定。其间还有一个由加速到减缓的拐点将出现在2015年。研究结论:城市化 — 工业化用地需求和粮食安全用地需求可以兼顾。  相似文献   

19.
浅论我国耕地保护政策中的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保护是我国基本国策,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制度是目前实现耕地保护目标的主要手段。本文分析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制度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公平与效率问题、社会、经济、生态效益问题以及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的关系,认为耕地保护必须在完善农地权利体系基础上,走“质量、数量并重“的道路,尽快将保护耕地的重点从行政区为导向“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向基本农田为导向的“优质耕地、优质保护“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