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基于土地利用与土地生态安全的理论,结合2000-2015年深圳市土地利用程度指数与土地生态安全指数的序列数据,采用协整分析对深圳市土地利用与土地生态安全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与土地生态安全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短期波动关系和单向因果关系。从长期来看,土地利用程度指数提高能够促进土地生态安全指数提高;从短期来看,土地生态安全指数受自身波动的影响较大,受土地利用程度指数的影响较小;土地利用程度指数提高是土地生态安全指数提高的直接原因,土地利用对土地生态安全的影响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对土地闲置的社会效应、原因以及闲置土地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阐明建立闲置土地管理长效机制的必要性,并从完善规章制度、创新管理机制、改善外部环境、征收土地增值税等方面提出建立闲置土地管理长效机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探索适合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的非线性定量方法。研究方法:人工神经网络(ANN)模型及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深圳市土地集约利用ANN模型评价结果显示,全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基本分4类。即集约利用-效益均衡型、集约/适度利用-效益偏好型、适度/低度利用-效益不均衡型和低度利用型。研究结论:基于ANN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模型,在处理不同量纲指标和减少人为主观因素上具有优势,其结果不仅能反映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区域差异,也能反映各指标对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5.
进入21世纪后,浙江的建设占用耕地规模的不断扩大,耕地流失和新增耕地规模均大幅扩张,耕地总体质量出现下降,上山下海式耕地补充方式也加大了生态退化的压力,土地利用的浙江模式是加速浙江农地非农化进程的重要制度驱动因素。需要探索计划管理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土地利用体制、转变土地利用方式等入手,提高土地集约使用程度,以解决浙江土地持续利用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提出一种适用于地产市场活跃地区的住宅地价相对修正方法,解决传统市场比较法过分依赖估价师经验的问题。研究方法:运用GWR模型,量化影响因素对住宅地价作用的空间分异规律,确定影响因素单位变化对应的地价修正百分比;运用空间单元相似度评价方法,自下而上生成住宅地价修正分区。研究结果:从GWR模型原理出发,建立了基于客观数据的修正公式;构建了从回归模型构建到修正分区建立,再到地价修正的完整技术路线;研究提出的修正方法经真实数据检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研究结论:本文构建的住宅地价相对修正方法在估价工作中具有实操可行性;地价修正精度与GWR模型构建精度正相关;该方法更加适用于具备高密度地价样本点的地产市场活跃地区。  相似文献   

7.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是研究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基础。近二十年来,深圳市南山区土地利用变化明显,分析其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对于研究沿海经济发达城市的土地利用变化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使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模型分析研究区1996-2016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和转移特征,并探究其变化原因。结果表明,建设用地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主要来源于水体、未利用地、耕地和林地的转入,但在后十年速度放缓,耕地、园地、水体、未利用地面积呈递减趋势;建设用地是土地利用变化最明显的土地类型,其驱动因素主要受到经济、人口、政策的综合影响,形成了当前南山区的土地利用格局。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南昌市为例,定量分析了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过程以及土地利用各类型之间的相互转化情况,在此基础上,求得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转移矩阵,据此分析南昌市1998~2001年间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过程。同时运用马尔柯夫模型,对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演变趋势预测进行了分析,从而达到全面把握城市土地变化规律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深圳市的宝安区与龙岗区是由原市辖宝安县的19个镇组成。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这些小城镇经历了高速的经济发展和土地开发.从对这19个镇的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出发,指出了经济高速发展所伴随的土地资源利用问题以及其经济、社会、环境效应,并由此提出了小城镇发展中土地政策与管理方面应作的改进及其对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在企业竞争力逐渐增强的当今社会,对企业管理的要求不断提高,传统的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精细化的管理模式在企业中被广泛推广,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本文主要对管理会计工作精细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通过将流量建设用地指标引入土地利用计划管理体系,解决现有的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采用文献资料法,理论分析法进行研究,通过新增与存量用地供应关系分析,构建基于新增与清退互补的流量管理模型,模型通过新增建设用地供应难度系数和新增清退比,调控土地供应来源结构,支撑流量管理。研究发现,土地利用计划流量模型通过引入流量建设用地指标和新增清退比的设置,可提高土地供应能力,优化土地空间格局,撬动存量用地开发,提升高度城市化地区的土地利用计划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整合规划和国土分类标准,促进规划和国土数据融合;根据管理需求细分用地类型,支撑精细化管理。研究方法:采用实地调研、需求分析、对照转换、征求意见、实践验证等研究方法,对整合原则、分类标准异同点、对应关系、地类细分及编码等关键环节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制定了一套深圳市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地类及其与规划和国土分类标准之间的对应关系。研究结论:深圳市2011年调查实践表明,采用工作地类进行调查,不但可以通过一次调查获取两套适用于城市规划、土地规划、用地审批、执法监察等精细化管理的数据,而且在数据获取源头为规划和国土数据的无缝融合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3.
综合运用DEA的CCR模型和BCC模型,对比分析2013年深圳市10个行政辖区的建设用地经济效益,并提出有针对性的优化对策,为城市一体化协同发展提供决策参考。研究显示:深圳市10个行政辖区建设用地经济效益空间差异显著,原特区内4个辖区均为DEA有效,原特区外6个行政辖区均为非DEA有效;原特区外6个辖区建设用地经济效益不高的原因在于其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不高,或配置结构不合理、或投入规模不合理、或二者均不合理,此外,坪山新区还有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不高的原因,其配置结构和投入规模均不合理。为提高建设用地经济效益,深圳市应控制建设用地投入规模、优化建设用地配置结构、转变城市发展模式;原特区外6个辖区需重点优化建设用地配置结构,除大鹏外5个辖区同时需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投入规模。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通过信息化手段解决省级国土主管部门的土地整理项目管理问题。研究方法:系统分析法,实例验证法。研究结果:设计了系统的数据库及软件功能结构,并设计了时空数据的一体化存储管理方案,实现了多部门多层级之间的数据共享接口、项目动态监管模型以及项目预警模型。研究结论:系统成功的应用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土地整理项目管理工作之中,该系统设计方案可行有效。  相似文献   

15.
深圳市土地储备制度于2006年建立,对深圳市城市发展和经济增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受深圳市土地空间资源短缺严重、土地利用供需矛盾尖锐、土地权属转换集中快速等因素的影响,深圳市储备土地面临许多问题。选择储备土地占用这一问题,对占用现状、特点、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在储备土地占用处理层面,目前在处理机制、处理方式及技术手段等方面存在不足;下一步工作中要解决深圳市储备土地占用问题,需要建立跨部门的共同责任体制、强化分级分类管理,并建立长效疏导机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上海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的系统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目的: 通过模拟上海市2010—2020年社会经济发展状态,为上海市未来发展模式的选择提供参考。研究方法: 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系统动力学等方法。研究结果: 2015年,5种情景模拟状态承载力指数从高到低依次是:现状延续型、资源节约型、经济优先型、协调发展型、环境保护型;2020年依次是协调发展型、现状延续型、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经济优先型。研究结论: “十二五”规划中对2015年和2020年上海市人口规模的预测值大于现状延续型、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和协调发展型4种模式对人口的预测值,处于超载状态;对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预测值大于环境保护型模拟值,小于其他4种发展方式模拟值,上海市土地资源对经济规模的承载能力在预测期内可以基本满足实际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国土资源管理决策存在着定量分析手段缺乏、缺少系统性、关联性和标准化的问题。将政策分析理论与计算机技术引入国土资源管理领域,有机整合基础数据、分析模型和指标体系诸分析元素,建立国土资源管理决策模拟剧场系统,实现交互式决策智能分析系统构建,形成国土资源管理决策过程的标准化平台系统,可以有效解决传统决策方法的不足,降低决策成本。国土资源管理决策模拟剧场通过采取问题识别、问题概念化、模型数学化、比较与评价、反馈与执行等5个程式化步骤,具有较强的普适性,可广泛适用于国土资源管理决策与科研项目研究。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以扬州市区为例,将互联网地价数据与AMM模型理论地价进行同径、圈层及邻域比较,实现土地经济效益的快速判断;基于外部性理论对低效用地成因进行研究。研究方法:空间插值,叠加分析,间断点分析。研究结果:(1)研究区土地经济效益呈半“W”梯度同心圆分布,可分为内、中间、外三个圈层,中间圈层东南及西南片区为城市低效用地集中分布区。(2)研究区土地经济效益存在不同性质突变点,学区、环境等经济突变点表现为河流、道路等;城中村、拆迁安置区等社会突变点表现为主干路。研究结论:(1)单中心城市土地经济效益呈圈层分布,土地经济效益区可划分为集约均衡区、低效用地区、过度集约区,分别与内、中间、外圈层相对应;(2)城市低效用地是经济外部性(学区、环境)和社会外部性(城中村、拆迁安置区人群集聚)共同作用的结果,应采取加大公共服务投入,改善区域社会结构等措施提升低效用地经济效益,进一步推动城市土地供给侧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