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已提升为国家战略,且提升其一体化发展水平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明确要求.在地理空间的基础架构上,基于长三角城市间有向多值信息流网络关系视角,全面探析2011-2019年长三角城市体系网络结构演化特征.研究发现,长三角地区城市间信息交换功能显著增强,城市体系由单中心的三角形等级结构向多中心多层级的扁平化网络结构演化;2011年,长三角城市体系网络空间组织形态明显呈现出以上海为单极中心,以南京、苏州、杭州为支撑点的"(爪)"形结构;2015年,继续保持上海的单极中心结构,同时,以苏州、南京、合肥、杭州为辐射中心的"(人)"或"(爪)"形子网络结构正在形成;2019年,以上海、苏州、南京、杭州为中心的多中心网络化空间组织结构已初步形成,同时,沪宁杭已构成长三角信息流关系经济地理空间的核心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不是单纯指物理空间上的一体化,而是通过建立区域价值网络实现关系经济地理上的空间一体化.建议将政府作为新一轮区域合作的主体,打破行政壁垒,将长三角城市群视为一个动态、开放的网络,从更灵活、动态和开放的角度界定空间规划单元,在考虑地理邻近、行政层级等的同时,更加重视从城市间的关系经济地理空间联系视角对区域一体化发展进行定量测度和定性解读,继而在国内国际双循环大背景下通过建立区域价值网络实现关系经济地理空间的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2.
腹地依托是贸易中心城市崛起的一项重要条件,理清上海与长三角周边城市之间的贸易空间格局是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推进过程中的关键性命题.文章运用全局Moran指数和局部Moran指数对长三角16个城市的进出口空间相关性进行了测算.计算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贸易整体发展具有空间集聚效应,以加工贸易为主导的贸易模式导致进口集聚效应大于出口集聚效应;长三角区域内部贸易空间集聚效应呈现多样化,上海和苏州呈现高-高集聚,但低-低集聚依旧是长三角地区当前最主要的贸易集聚类型;上海是目前长三角地区唯一一个时区域整体进出口具有空间辐射效应的城市,且辐射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正在不断增强;上海与宁波在带动长三角地区整体进出口发展层面不完全是纯粹的竞争关系;与此相反,随着南通港的全面启动,苏州却可能会对上海造成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2011-2017年的面板数据,构建了新型城镇化评价体系和旅游发展三维评价模型,并使用空间计量模型以分析旅游发展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2011年到2017年,长三角城市群新型城镇化水平呈上升趋势;第二,上海、杭州、苏州、南京等城市在旅游收入、旅游资源丰度和旅游影响力等方面均居于区域前列;第三,旅游发展从经济收入和资源丰度两个方面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产生积极影响。研究为长三角地区旅游发展促进新型城镇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文章基于2009—2019年物流领域有效授权专利数据,通过修正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和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刻画出长三角城市群物流创新网络的时空演化特征及驱动因素.其结论为:一是浙东、苏中和皖中城市物流创新网络保持强联系格局,高联系值勾勒出"Z"字形网络结构.二是网络联系密度稳步上升,形成以上海、苏州、南京、杭州和合肥为核...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要素流动和空间经济集聚的研究视角,借助于一系列关系数据,实证研究了长江三角洲地区要素空间集聚与扩散的新变化。研究发现:(1)自2003年以来,以往与上海经济联系较弱的城市,其增长势头显著于其他城市;(2)尽管2003-2007年间,上海在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所下降,但是,动态人口流动和货物流动的数据显示,经历2007年金融危机冲击后,上海在长江三角洲区域流动经济空间网络中的综合地位有重回上升的态势。(3)交通条件的改善将有助于区域差距的缩小,随着中心城市的辐射扩散作用增强,长三角地区城市区域将呈现扁平化发展。整个长三角城市群或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6.
《宁波通讯》2008,(7):11-11
杭州融入长三角的战略定位是:按照“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率先实现现代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区域”的长三角地区总体定位,依托杭州处于长三角“地理中心”和交通枢纽的优势,立足“生活品质”的城市发展特色,以建设“生活品质之城”为目标,着力构建国际旅游休闲中心、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长三角创新创业中心、长三角综合交通物流中心、长三角先进制造业中心、长三角现代服务业中心、浙江省经济文化科技中心,  相似文献   

7.
依据统计年鉴数据计算一个城市外向功能所产生的影响量——城市流强度,以此对引力模型中的"质量"进行修正并计算城市群经济空间联系引力,意义更加明确。计算表明近十年来,浙东北城市群发展十分迅速,以杭州为中心的杭州—嘉兴—绍兴—宁波城市集群已经形成,彼此之间的联系也十分紧密,辐射影响力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8.
《宁波经济丛刊》2005,(3):F002-F002
根据交通部今年初制定的有关规划纲要,长三角地区将规划建设上海、南京、杭州、宁波、温州、徐州和连云港共7个国家级综合运输枢纽。规划称,这7个国家级综合运输枢纽,“以直辖市、省会城市、区域中心城市为依托,拥有主要港口、国家铁路和公路运输场站等基础设施,客货流量大、集散作用强、辐射范围广”。其中,上海、南京、宁波、温州、  相似文献   

9.
在自组织与他组织机制的共同作用下,区域内不同规模城市逐步形成具有等级分布特征的城市体系,不同层级城市的功能等级、辐射范围及经济联系存在明显差异.基于长三角城市群的实证分析显示,上海作为区域首位城市,城市流强度突出,经济辐射范围较广,与周边城市具有较强的经济联系强度.熟悉城市体系的分布特征及功能联系,对于明确城市功能定位及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不无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定位为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的宁波,市区经济规模位居上海、杭州、南京、苏州、无锡之后,离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尚有距离,而且还面临不足,例如区块发展碎片化、高端要素集聚不足、产业层次较低,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远低于深圳、杭州、苏州等城市,在下一轮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中,宁波如何寻求突破?  相似文献   

11.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重要的旅游区之一,旅游资源丰富,旅游经济发达,但各市之间发展不平衡。文章选取6项核心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长江三角洲15个城市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算和分类,接着对旅游经济空间差异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促进长江三角洲旅游经济协调发展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2.
陈晔 《上海经济》2022,(1):65-76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与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都是国家战略,两者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示范作用。金融本身不创造价值,其收益来自实体经济,其作用在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体经济与金融业协同发展,能够将实体经济与金融业相互争夺利益的"零和"游戏局面,转变为互利共赢关系。扎实的实体经济是金融中心建设的基础,实体经济的发展可以完善金融中心的功能,由实体经济带动的金融中心更加持久稳定,在长三角一体化过程中,实体经济与金融业协同发展能更好发挥规模经济,能构建更加完善稳定的产业链,发挥产业间的互利效应,发挥产业内的集聚效应。建议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以及长三角一体化过程中,以实体经济与金融业协同发展为本,以制造业与金融业协同为先,肩负起产业和区域经济稳定器功能,成立长三角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相似文献   

13.
罗峰 《特区经济》2011,(6):205-206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很多大城市都在中心及其周边发展区域经济,这种区域一体化的经济形势的辐射范围越来越广,当然这种模式的效益也是及其显著的。成都作为西部地区发展中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由于受到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腾飞的启示,在未来的发展时刻受到大家的关注,本文主要就成都经济区发展现存问题提出思路,并对其区域一体化市场研究提出己建。  相似文献   

14.
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三省一市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日益活跃,紧密度不断增加。强化长三角跨区域共性技术联合攻关,有利于集聚三省一市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的优势力量,提高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增强区域整体科技竞争力。通过调研长三角创新协作发展中跨区域关键共性技术联合攻关问题,研究其基本情况和现状,剖析阻碍长三角地区开展创新协作的制度性壁垒、体制机制问题,提出促进长三角区域开展共性技术联合攻关的有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长三角大都市圈协同发展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世界范围的经济发展规律来看 ,构建有系统的城市群区域经济已经成为国家间经济竞争的重要内容之一。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长江三角洲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但与世界五大著名都市圈相比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发展还明显存在着传统和自然发展的痕迹 ,特别是因其属于三个省级行  相似文献   

16.
文章利用长三角地区上海市、江苏省以及浙江省的经济增长数据,构建多元虚拟变量分布滞后模型对国家长三角地区的区域发展规划效果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国家长三角区域发展规划政策出台后,不同政策变量对三地市的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差别,其中中央补助收入在上海和江苏的经济增长弹性显著提高,但是中央补助收入对浙江省的经济增长促进作用有所下降,同时中央转移支付与税收返还政策效果存在时滞。最后提出了结构上调整国家区域发展规划政策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文章利用泰尔指数、多边形最小外接圆等方法,运用MATlAB8.0软件,分析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2001-2012年的基本旅游数据,考察长三角地区旅游空间结构的演进规律。结果表明:十几年间,长三角区域旅游业发展的地区差距有缩小的趋势,旅游空间结构极化的态势经历了从高度不均衡到持续稳定的不均衡状态,区域中心的辐射能力增强,极化状态短期内可能不会改变。各因子对旅游空间结构演进的影响程度,经历了从平衡到不平衡的变化。政策环境等因素影响旅游空间结构从点线旅游向板块旅游运行方式演化,旅游极化—飞地空间格局正在形成。  相似文献   

18.
流域社会经济一体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区域协调、产业分工联动发展是大势所趋,更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路径。加快皖江流域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必须通过强化区域分工协作的专业化生产,优化城镇等级体系空间结构和积极建设区域性统一市场三管齐下,皖江流域的大发展将成为中部崛起的先导。  相似文献   

19.
定量评估区域一体化进程及产业联动强度是提高区域竞争力、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和前提。本文以长三角核心区沪宁高铁沿线的6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空间结构要素构建偏离—份额空间结构模型,定量评价研究区内产业结构演化及竞争力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南京、上海与其他城市的经济联系加强,成为沪宁高铁沿线两端的核心;区域内大部分城市各产业部门增长势头较大,空间竞争力较强;城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但也存在区域产业竞争力下滑、产业分工不明确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