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家族是我国传统社会伦理关系的起始点,建立其上的家族文化以认同感和责任感为核心,形成一种稳定的家族价值取向。秦地的家族文化突出表现了生存与创业主题,在新农村建设中,家族文化突破了以血缘为纽带的乡村社会关系,扩大为以地缘为范围的乡村社会网络,从家族文化逐步向泛家族文化转变。在寻求乡村社会传统与现代的平衡,促进农民城市化转移,重构乡村治理机制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成为中国乡村走向现代化的重要的社会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广州城郊坑贝—莲塘村历史风貌区旅游发展为切入点,实地调查坑贝村和莲塘村,发现两个村具有古村落特征并较好地保存了岭南文化的传统,整体风貌以祠堂、三间两廊民居群、风水塘为主。坑贝村和莲塘村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发展乡村旅游对历史风貌区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能促进岭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助推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当地居民的居住环境。由于旅游产品竞争力弱、旅游发展缺乏规划、旅游发展政策支持不足等制约因素,建议两个村以岭南文化为特色,进一步开发名人旅游资源,培育乡村旅游人才,激发多元主体参与,推动乡村旅游发展。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以血缘、地缘为基础的乡村文化面临着外来强势文化的冲击。乡村文化蕴含着乡村特有的文化特质,是乡村教育的生命源泉。如今,乡村学校作为一个机构不仅在组织上与所处的村落相分离,而且在教育的内容上也同乡村生活相隔离。面对现代文化的冲击,乡村文化应该如何发展,乡村教育又应该确立怎样的发展目标,这成为我国社会转型期乡村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4.
地名是研究一个地区社会历史文化的"活化石",论文从解读地域文化信息的角度出发,对山西省晋城市的地名(主要是乡村名)命名作了分析,希望能从这些命名中揭示当地地名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5.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乡村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根源,是现代文化的基础,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动力。三峡库区乡村文化建设是库区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题中应有之义,是决定库区新农村建设事业成败的关键。针对库区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必须采取切实可行措施,推动库区乡村文化大发展。  相似文献   

6.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继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而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版块。党的十九大以来,湖南省已经围绕乡村文化振兴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积极探索,但也存在文化建设不均衡、社会力量参与度不够、乡村文化设施利用率低、文化产业经济转化率低等问题。党的二十大的召开,为乡村文化振兴中一系列尚未解决的问题提供了施政方向的指导,拓展了新的前景,从而可以通过搭建文化振兴的制度框架、完善乡村公共服务文化体系、推动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发挥数字媒体功能、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引导高校帮扶等一系列新的举措进一步推进湖南省的乡村文化振兴。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民宿产业也随之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到知名景区开展民宿投资活动,各地的发展模式与当地的民风民俗、历史文化有着紧密联系,外来资本的注入对当地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促进作用。通过实地调查、深入访谈、发放问卷的方法,从兴义万峰林景区民宿发展状况、外来资本涌入及其对当地文化传承的影响等方面分析民宿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从政府、景区及当地居民与外来民宿经营主体的角度提出解决民宿文化主体缺失的问题,以实现外来民宿经营主体与本地居民的融合发展。希望能在推动乡村旅游民宿业的平衡发展方面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8.
在城镇化和美好乡村建设中,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与更新一直是古镇改造与建设中的重点。以运漕古镇为研究对象,以文化基因的视角为切入点,梳理了运漕古镇的基因谱系图,探索其建筑空间肌理保护、基础文化基因更新等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9.
咸阳乡村旅游业已初具规模,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缺乏长远的发展规划、缺乏高层次人才支撑、缺乏对当地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和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问题。本文通过梳理咸阳乡村旅游业发展的情况,找出了目前咸阳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咸阳发展乡村旅游的对策,以期进一步促进咸阳乡村旅游业快速发展,使其真正成为咸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  相似文献   

10.
乡村旅游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和关键,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本文以北京乡村旅游发展为研究对象,针对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农业多功能性视角提出科学合理规划乡村旅游、注重发展生态农业、打造乡村特色产品、注入信息科技于乡村旅游和彰显产品文化内涵等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我国农村绝对贫困在教育方面的根源,即绝对贫困农民素质低下主要表现在科学文化素质较低和心理素质较差。并阐述了教育是提高贫困农民素质的根本途径,教育能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能够促使农民心理素质提高,教育对提高贫困农民的收入有重大作用。进而提出了加强农民教育以消除农村绝对贫困的建议:普及基础教育、因地制宜地开办职业技术教育;建立和发展农村成人教育体系;强化农村成人科普教育的手段和内容。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个从农村中走出的作家,刘震云一直试图对乡土文化进行反思和批判。在他的小说中,对乡村文化中的关系、权利和历史进行了深刻而独特的思考,他所反思的是农民文化历史观中对人精神禁锢和毒害的部分,也就是乡土社会里几千年来封建传统的官本位文化和现实功利精神。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甘肃省部分贫困县的实地调查为例,对农民的农业技术选择行为、农技推广人员的行为和地方政府行为进行了分析,最后从缩小各利益主体行为差异的角度提出推进贫困地区农业技术推广的一些建议,即:建立和完善农民信息反馈制度;多渠道开展农民技术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推广技术的简易化处理;建立和完善“小区域农业技术推广户”,带动农民采用新技术;引入有效激励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农技推广人员考核制度等。  相似文献   

14.
新疆农民收入水平低、增长速度缓慢,而且城乡差距巨大。增加新疆农民收入,面,陆整体经济发展滞后、农民自身素质相对较低和二元结构三大困境;“输血”与“造血”是新疆农民增收短期作用与长效机制的必然选择,惟有加大“输血”和“造血”的力度,短期目标与长期计划相结合,资金、政策扶持与农民自身强化增收能力相结合,才有希望在农民增收上取得持续进展。  相似文献   

15.
信用认知是影响农户拖欠借款的重要因素,并且认知程度越深,拖欠贷款的可能性越低.家庭外出务工人数、家庭公共费用缴纳情况、区位年平均家庭收入显著地影响农户拖欠借款的行为,而户主年龄及其受教育水平、纯收入及借贷利率对农户拖欠借款行为没有产生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蔬菜的质量安全不仅影响国内消费者的身体健康还影响我国蔬菜的出口贸易,而农户的生产行为对蔬菜的质量安全有着直接的影响。本文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理论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农户生产的实际,提出相应的理论假设,进一步利用山东和河北两省的调研数据进行实证检验,考察和分析农户种植安全蔬菜生产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蔬菜的生产规模、生产模式、政府服务和农户态度对农户安全蔬菜的生产行为影响显著;同时,户主年龄对安全蔬菜的生产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7.
将公共支出划分为投资性支出和服务性支出,投资性支出带有更多的经济性,服务性支出具有较为明显的社会或者准社会公益性。在分权模式下,地方政府会将全部财政资源投入到公共投资中,以实现经济飞速发展,但农民的满意程度并不高;在集权模式下,中央政府会对两种投入进行权衡,但其支出结构也很难恰好实现农民的效用最大化。运用1978年~2005年的数据对中国农村的公共支出进行实证分析,发现现有的农村公共支出失衡,财政资源在农村公共投资和农村公共服务两个类别的配置需要优化。  相似文献   

18.
赵树理是一位具有民间立场的知识分子。以农民利益为本位的价值立场,使他对自己所担负的文化使命有相当的自觉。他始终没有背弃民间的立场和乡间的文化传统,他的创作是以一个农民知识分子直接的感觉判断为基础,站在农民立场上展开的对乡村社会的艺术想像,其目的是为农民代言和进言。在中国新文学史上,真正固守着农民的文化价值观,创作从其终极意义上说是“为农民而写作”的作家,唯有赵树理一个.  相似文献   

19.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而农民知识化又是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从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别、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等方面论述了农民知识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全面分析了农民知识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激发农民求知的内在动因、加大农村基础教育、加强各种形式的教育和技术培训等方面提出了实现农民知识化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20.
我国富余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途径,主要表现为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鉴于过去30年我国八成以上的农民转移到城市不仅没有带来城乡居民收入差别的缩小。反而导致城乡差别明显扩大。孕育了难以转型的农民工特殊社会群体,今后应当把转移农民就业渠道的重点放在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上,即实行农民的就地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