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20多年的改革实践证明,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能够解放劳动生产力,激发劳动者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够为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十六大报告阐述了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性,提出了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多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基本原则,这不仅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而且也符合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和现代经济学关于生产理论和分配理论的基本原理,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五大曾经提出: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党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应当说,与十五大相比,十六大关于分配制度的论述又前进了一大步.  相似文献   

3.
企业财富的来源和企业家的贡献 按照经济学一般原理,企业财富来源于生产要素的贡献,生产要素又分为资本、土地和劳动。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成为要素收益的获得者,土地所有者获得租金,劳动者获得工资,资本所有者获得利润。这其中资本所有者获得了全部剩余,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资本剥削活劳动。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社会主义理论认为,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私有经济的所有者凭借占有生产资料而占有劳动者的剩余价值,因而构成了私有经济的剥削性质。这一认识严重阻碍了私有经济的发展。怎样突破这一传统理论的束缚呢?据了解,理论界对私有经济是否具有剥削性质,认识尚未统一。我认为,必须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利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创新的最新理论成果去分析,对这一问题重新认识,重新理解。从价值分配的角度来认识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这一最新的理论成果无疑为我们打开对私有…  相似文献   

5.
张亚强 《商场现代化》2007,(28):389-391
<正>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这不仅是对于十五大提出的"按生产要素分配"的进一步深化与发展,而且也是对我国收入分配理论的创新与发展。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指个人依据其所有的生产要素的贡献大小获取相应的要素报酬。这一分配原则有着深刻的理论与现实依据,分析理论与现实依据有助于正确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6.
财产所有权、企业所有权与按生产要素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分析要素财产所有权和企业所有权所赋予按生产要素分配方式的特殊含义。文章认为,要素财产私人所有制和私人所有权使其所有者获得了法律上的参与社会财富分配的平等权利,形成了一种表面上看来非常对称的“五位一体”的收入分配方式,掩盖了这种分配方式中存在的非劳动要素所有者无偿占有并瓜分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这个基本事实;在现实生活中,是企业所有权而不是要素财产所有权支配着企业生产成果的分配。这对按生产要素分配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使按要素分配的客体、主体和分配原则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变化是要素财产所有权向企业所有权转变的必然结果。文章指出,把要素所有者与企业所有者、要素财产所有权与企业所有权区别开来对于理解按要素分配方式的特殊性非常重要,正是二者的差别,生产要素所有者在法律上的平等权利才导致了不同生产要素所有者经济上的不平等和社会地位上的差别。  相似文献   

7.
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肯定了管理作为生产要素按其所做贡献参与社会主义分配的地位.然而在整个的社会实践过程中,管理要素参与分配的理论依据是什么,管理要素参与分配的模式、路径如何选择,全社会对此并未达成基本认同.基于此,本文探讨了管理要素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理论依据及方式,以期对经营者激励机制的完善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8.
十六大报告提出的"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在凸现劳动作用的同时也重视了其他生产要素的作用,因此要素价值论就能有所借鉴.本文以效用价值论为主线,讨论了要素分配论的产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然而,这种分配制度在实践操作中还不够完善,尤其是技术、管理要素高复杂、高质量及高强度的特点,在企业的收益分配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那么,怎样建立一个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使技术、管理要素所有者获得合理的报酬,从而促进技术、管理要素积极投入生产,成为当前相关政策制定的一个难点。  相似文献   

10.
我国现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我国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应概括为"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对于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需要弄清几个理论问题:一是需分清生产要素中的劳动要素和非劳动要素的界限;二是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以要素所有权的存在为前提;三是生产要素所有权只是要素参与分配的前提条件;四是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要以不同生产要素掌握在不同主体手中为前提;五是弄清楚生产要素的"贡献"含义.文章指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素收入量的具体规定,主要应由市场供应机制、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确定.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六大提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这是在中共的文献上第一次提出资本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是因为它有“贡献”。在经济活动中资本有无贡献?它是否创造价值?它为什么应取得利润?这些是在经济学说史上争议很大的问题,著名经济学家董辅初对此有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2.
十六大报告提出的“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在凸现劳动作用的同时也重视了其他生产要素的作用,因此要素价值论就能有所借鉴。本文以效用价值论为主线,讨论了要素分配论的产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正>对于如何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按贡献参与分配的中国特色的收入分配制度,我们必须走出当前理论争论的三大误区。自2008—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理论界、学术界和社会媒体都卷入了一场我国收入分配"公平"与"不公平"的大争论,甚至把为了打破平均主义适当拉开收入分配差距的改革也作为造成"两极分化"  相似文献   

14.
郭全中 《中国报业》2014,(13):92-92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当前,我国的一些上市国有文化企业已经形成了混合所有制的股权结构,但绝大多数尚未实施经营者和骨干员工持股的股权激励制度。虽然在之前的实践中,博瑞传播、华商传媒和21世纪经济报道公司已经采取了股权激励制度,但是之前一直没有得到正式承认。因此,应大力推进国有文化企业的股权激励制度改革,打造企业、骨干员工真正的利益共同体,以促进国有文化企业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劳动和资本在参与社会生产和物质形态两个方面的同质性,结合劳动生产率对两者内在价值的影响,确立了劳动和资本应该按统一的尺度在全社会范围内共同参与社会剩余产品分配的基本前提,进而通过数学的方法计算出了劳动和资本在参与社会剩余产品分配时可以参照的比例即社会综合利率。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劳动和资本在参与社会生产和物质形态两个方面的同质性,结合劳动生产率对两者内在价值的影响,确立了劳动和资本应该按统一的尺度在全社会范围内共同参与社会剩余产品分配的基本前提,进而通过数学的方法计算出了劳动和资本在参与社会剩余产品分配时可以参照的比例即社会综合利率.  相似文献   

17.
对于如何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按贡献参与分配的中国特色的收入分配制度,我们必须走出当前理论争论的三大误区。  相似文献   

18.
程承坪 《财贸研究》2011,22(3):129-135
为了在初次分配中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应当适时地在公司制企业引入利益相关者合作模式,摈弃股东至上模式。当前,应当让公司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公司员工,参与企业管理和企业决策。这不但有助于提高员工的收益,从微观上消除收入分配两极分化现象,化解资本与劳动之间的紧张关系,而且也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工作热情、创造性和责任感,从而提高企业效率,使效率与公平得到兼顾。  相似文献   

19.
江宁 《中国市场》2014,(30):95-96
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指出,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本文对国有企业管理现状,进行员工持股的出发点进行了分析,实施员工持股可解决市场竞争主体缺位、有效激励不足等弊端,有助于建立责权利相对应的法人治理结构。同时,针对国有非上市企业的员工持股,应借鉴我国住房保障体制内部循环的模式,采取资金信托方式是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20.
一、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含义及作用 生产要素是指用于生产过程的各种社会经济资源,一般包括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信息和人才的才能等因素.所谓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社会根据各生产要素在商品和劳务生产过程中,投入的比例和贡献大小给予相应的报酬.从质的规定性上看,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关系是分配关系的基础,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索取的回报,是生产要素所有权在经济上的一种实现形式;从量的规定性上看,是依据各生产要素参与生产的数量、质量以及对生产的贡献大小进行分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