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又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因此,新时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呈现很多新的特点,值得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2.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焦点问题与制约因素 农村劳动力就业与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思路和重要措施之一。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乡间不平衡的不断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不充分问题日益突出,尽管在各级政府的努力下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取得了很大成就,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和农民纯收入的逐步提高,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并未得到根本缓解,劳动力转移还面临着诸多困难。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农业分工水平的提高,在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我国农村会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将有助于解决其就业问题,从而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同时也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迫切需要。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方式和途径,以加快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4.
基于统筹城乡就业机制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大、教育程度低、分布不均衡,面临的就业问题异常严峻;要突破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瓶颈,必须通过加快推进就业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建立统筹城乡就业机制,才能有效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5.
韩福元 《基建优化》1998,19(1):15-16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出现,是农村农业现代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可加速乡村城市化的进程。山东是一个人口多的农业大省,农村中有3600多万劳动力,其中直接从事种植业的劳动力占70%,剩余劳动力约有1200万人。剩余劳动力向何处转移,是当今各级政府面临和必须考虑的重大社会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将影响到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也将影响到农村城市化的进程,"民工潮"的出现也再所难免。多年来,在正确引导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村小城镇建设方面,山东已有成功的经验和范例。…  相似文献   

6.
刘文彦 《河北企业》2009,(11):49-5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把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它对于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上,如何继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就成为当前平山县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7.
丁巨峰  张桂凤 《活力》2009,(7):27-27
几年来。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不断优化。以及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一方面,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极大地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另一方面,农村还有大量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冷静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状况及影响转移的制约因素.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要有新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农村存在着数以亿计的剩余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关系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有两个思路:一方面可以从农业内部解决,政府应大力投资于农业领域的公共基础建设,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依靠农业科技,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另一方面,应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工作,消除不利于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制度性障碍,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地流动.  相似文献   

9.
以旅游民宿业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相互促进的“积极作用”和“现实困境”为框架,系统梳理了现有研究文献及其主要观点.结果表明:(1)民宿业就业包容性好、就业门槛低、产业关联度高、劳动力转移难度小等特点,决定了它能够有效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用工成本低、地缘优势、家乡情结等特点,决定了它能够满足民宿业发展所需要的人力资源及其成本控制;(2)当前民宿业发展中存在的外来资本主导、政府政策不到位、季节性用工需求、产品同质化且品质较低等现实问题,导致其无法很好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结构失衡、素质偏低、思想观念陈旧、经营管理水平较低、法律意识淡薄等特点,决定了其难以促进民宿业的长远发展;(3)经营或参与民宿业的当地农民、外来的民宿项目投资企业、政府相关部门应从不同方面做出努力,来促进民宿业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0.
王伟 《活力》2007,(1):55-55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现象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一种必然趋势,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已是历史的必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这已被国外经济的发展所证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的提高,剩余劳动力数量急剧增多。据调查,我国农村常年剩余劳动力大约可占农业总劳动力的45%左右,有近1.7亿人,虽然近几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开辟了多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渠道,农民的增收效果也得到了明显提高,但是,当前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着诸多问题,并直接影响着农民收入的进一步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中国就业》2011,(7):19-20
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如何做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工作也成了摆在天津市东丽区委、区政府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未来5年内,东丽区计划全部实现城市化,这一工作目标的确立使得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显得更为紧迫。实际工作中,东丽区充分结合自身靠近滨海新区、区域经济迅猛发展的实际,紧紧围绕“就近”、“就地”做文章,扎实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让农民过上了安居乐业有保障的幸福生活。“十一五”期间,  相似文献   

12.
新兴县地处广东省中部偏西,面积1500多点平方公里,人均耕地仅0,72亩,45万人口中有38.9万是农业人口,农村富余劳动力达123万人。但就是这么一个经济尚属欠发达的山区县,近年来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走出了一条顿具地方特色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路子,截止到今年上半年结束之际,县内12.3万农村富余劳动力中,有10.6万人实现了就业,剩余劳动力1.7万人,其中县内就业的占55.2%,劳务输出到县外就业的占44.8%。他们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之路怎么能够敲击越市呢?  相似文献   

13.
美国和日本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各国经济发展初期的普遍现象,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由于历史、社会、经济、文化等背景的不同,各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分别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本文分析了美国和日本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些成功经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对策,以求对合理引导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使农村劳动力从传统的农业部门向现代经济部门转移,成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协调城乡关系的重要方面。因此,农村就业问题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十一五"期间,吉林省就业部门努力从农村转移就业问题入手,积极探索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实现该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历史突破。  相似文献   

15.
《价值工程》2013,(22):278-279
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根本在于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要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经济体制,必须改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就业环境,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机制,提高转移劳动者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16.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伴随着各国的现代化进程,与各国现代化过程中产业结构演进相适应,劳动力也有一个产业间转移的过程。考察国外农村劳动力转移,先行工业化国家农村劳动力以梯度转移模式为主。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也呈现出跳跃转移的特征和趋势。基于这一趋势和我国国情,加速城市化、发展第三产业,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主要出路。  相似文献   

17.
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能否成功进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当前,我国贫困地区的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尤为突出。本文试图以湖南湘西州为例,对贫困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进行探讨,为我国贫困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赵振芳 《民营科技》2008,(5):120-120
“十一五规划”已进入第三年,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解决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是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方面。从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入手,在分析近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剖析了阻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因素,进而提出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吴江勇  宋亚乐 《活力》2006,(5):37-37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沿海经济的发展,吸纳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此,当今时代劳动力转移成了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人口转移的主流。了解其发展态势及存在的问题,有助于促进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的发展及相关政策的制定。  相似文献   

20.
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存在,使得我国存在为数众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化,这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实现转移的过程中暴露出诸多问题。本文在分析这一系列问题产生的背景和原因基础上,提出了现阶段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途径和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