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现有的国有资产授权经营信托化模式设计存在诸多缺陷,其一方面无法保证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制度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违背了信托法的一般原理,国有资产授权信托化法制模式应该重塑委托人、受托人和受益人制度。  相似文献   

2.
从现有的有关授权经营制度的相关规定及学界对于授权经营概念性质的界定来看,我国的国资授权经营的概念是模糊不清的,其所包含的法律权利义务关系也是杂乱无章。我国学界现有的国资授权经营信托法制设想与信托理念相冲突。国资授权经营信托化作为国资管理的未来方向值得肯定。具体来说,我们应改变现有国有独资企业、公司独当一面的局面,遴选符合条件的非国有企业和公司担任国资信托受托人。  相似文献   

3.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近年来根据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分开 ,国有资产经营和国有资产管理职能分开 ,出资者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分开的原则 ,不少地方加快了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的步伐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将结合内蒙古伊盟地区实施授权经营的实际案例 ,对授权经营这一产权运营形式进行详细的理论分析 ,并提出一些建议和看法  相似文献   

4.
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与运营体系的“三层次”框架模式深圳市对国有资产体制改革试点中,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运营体系——“三级授权经营机制”。第一级是市政府授权给市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资委),对全市的国有资产进行管理与监督;第二级是市国资委授权给若干市级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专司市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第三级是市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授权国有企业,具体进行经营活动,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三级授权经营机制”的实施在深圳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虽然还有不完善之处,如尚无健全的“委托——代理”关…  相似文献   

5.
有效实施国有资产授权经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近年来根据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分开,国有资产经营和国有资产管理职能分开,出资者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分开的原则,不少地方加快了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的步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将结合内蒙古伊盟地区实施授权经营的实际安要例,对授权经营这一产权经营形式进行详细的理论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和看法。  相似文献   

6.
新时代提出的国有资本的"资本经营"与20世纪90年代的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的"资产经营",虽只有一字之差,但两者时代背景、内在要求是有重要区别的。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系包含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体制、运行机制、经营方式和管控模式。"管资本为主"基本授权链体系包括国资出资人机构对国有投资经营公司或直接控股的整体上市集团的授权;国有投资经营公司(或整体上市的国企控股集团)对出资企业的授权;集团公司内部对其他子公司的授权;例外授权。从改革实践视角看,通过对授权经营国有资本进行精细化的功能分类,界定国有资本经营谁有授予权、如何授权与授权程度,构建国有资本授权经营的权责体系;通过优化国资战略布局和产业创新,改进国资授权经营的运行机制;通过完善清单治理模式,在授权基础上实施战略性有效监管,推进国有资本授权经营的耦合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7.
信托业最初起源于遗嘱的执行和对私有财产的管理,即英国的“尤斯”制度,近代发展成为代客户经营、管理各种财产的专门结构。它作为一种“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制度,其基本功能在于财产管理。即通过各项具体业务的开展,发挥为财产所有者管理和处分财产的作用。可以说,财产管理是信托的本质性功能,没有这一功能就谈不上真正的信托,所以,运用信托原理管理国有资产不失为一条有效的途径。一、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一)我国国有资产流失严重。据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统计,截止1994年底,我国国有的经营性资产和行政事业性资产(不…  相似文献   

8.
建立科学、完整的国有资产评价体系是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营运新体系的需要,是加强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监督的需要,更是政府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制定政策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建立科学,完整的国有资产评价体系是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营运新体系的需要,是加强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监督的需要,更是政府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制定政策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国有资产管理应该积极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和调节作用,把国有资产的管理看作是国民经济宏观调节的一个工具和杠杆;把国有资产看作市场经济作用与政府宏观调控作用之间的砝码,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经济环境灵活的调解和运营国有资产.为此必须将国有资产管理建立在资本经营和授权经营的条件下充分发挥委托代理机制的作用,通过积极有效的激励机制更好的运用和管理国有资产.  相似文献   

11.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适应农村改革和发展要求的一项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它是农民以经济利益为纽带自愿参加的合作组织,已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直接的推动作用。但其发展还很不充分,有待各级政府出台相应政策支持,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产业集群升级取决于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融合和匹配。在探讨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融合机理和测度方法基础上,使用参数回归等方法,利用2004~2011年22个具有代表性的集群数据,研究了集群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融合路径与质量。结果表明:中国集群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融合质量整体上未达到最优的完全融合目标,融合具有周期大约为4年的间断平衡期,技术创新带动制度创新与两者相互融合水平高于制度创新促进技术创新路径;融合对集群绩效具有一定的影响,融合水平每增加一个百分点,集群绩效可增长3.6%;融合对于集群资产负债率也具有一定作用,但对于集群可持续发展变量影响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我国现行分税制条件下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手段。然而,我国实施多年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在实现均等化目标方面的效果并不明显,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完善我国财政转移支付需要进一步提高两个比重,扩大转移支付规模;加强转移支付立法;明确中央与地方的事权、财权范围;完善省以下转移支付制度等。  相似文献   

14.
美国金融制度变迁溯源及其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美国金融制度变迁的溯源发现,无论是混业经营制度还是分业经营制度,作为一种金融制度本身都应当适应经济金融发展的内在要求,并依赖于一国特有的制度变迁路径安排。从美国“混业经营——分业经营——混业经营”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混业经营的真正实行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奈漫长的道路,当然又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农民眼中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基于西北地区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问卷分析与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从林改的绩效评估、社会影响和林改后的农民需求等三个维度来分析农民跟中的集体林改,针对当前林改尚未完全取得预期绩效和多重影响因素,建议建构以农民需求导向的农村政策供给机制,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稳定的关系,不断完善林改的配套政策.切实协调好村集体与农民的利益关系,保证农村改革实现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加快融入全球贸易自由化的进程,日趋激烈的进口竞争致使国内相关产业的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所以我国需要制定新的贸易制度以有效应对因进口贸易自由化而产生的产业损害和结构调整问题。作为制度选择之一,美国贸易调整援助制度给我国带来了重要的经验启示,某些具体规则对构建符合国情的TAA制度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在当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构建我国TAA制度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因此,必须对该制度的几个基础性、根本性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从立法定位、立法目标、基本原则与立法模式的角度提出制度设计的基本设想。  相似文献   

17.
制度发生学探源:制度是如何形成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制度发生学的角度,对“制度是如何形成的”这一问题的思想成果做了简要回顾。在给定经济学制度演化分析的研究任务的基础上,对基于生物学类比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社会进化论,以及经济学演化思维的理论成果做了扼要的比较评价。指出了制度发生学的核心问题在于:认知进化的人类动因是如何参与制度演化过程的。而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核心问题,本文指出了制度演化分析所需要的一种可能转向。  相似文献   

18.
遵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以哈耶克的“社会秩序二元观”视角和新经济社会学的“社会建构”视角观照中国的企业制度变迁过程,发现中国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既是一种“过程创新”,也是一种“目标创新”,因而中国特色的企业制度将会是一种必然。重点分析作为“过程创新”的中国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9.
我国贸易制度创新迄今已有20余年,探索出通往贸易自由化的与世界趋势相一致的有效途径.同时,因受到国情以及日益变化的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客观上要求我国贸易制度要持续创新和迎接新的挑战.通过对制度及制度创新内涵的界定,以及对诺斯著作中关于贸易制度理论的引介,对我国外贸发展中的制度创新因素进行经验研究,并指出进一步发展对外贸易的制度创新方向.  相似文献   

20.
通过梳理关于中国改革30年经济增长原因的解释,认为改革启动后中国经济增长和制度变迁的动力源于经济主体的制度外行为,并通过对经济理论中关于制度、行为主体行为的重新审视,尝试将制度外行为作为变量解释制度变迁的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