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正美食,是城市文化的标识之一,一个没有饮食文化底蕴的古城,就算不得真正的古城。金州古城,发端于大小黑山脚下、黄渤海之滨,山珍海味取之不尽,丰富的食材,在经历了民间的惯性发展后,又与外来饮食文化碰撞融合,形成苛守时令、追求技艺、重味又重形的独特菜系。尤其近年来,金州新区旅游局将金州菜系重新包装、推广,金州老菜成为辽宁省第一个市级餐饮项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正在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金州菜系已经成为金州新区一张活色生香的文化名片。  相似文献   

2.
正一、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在国际上对非物质文化作出明确定义的组织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社区、群体或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各种实践、表演、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实物、工具、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同时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作出了具体的  相似文献   

3.
苍喆 《东北之窗》2014,(23):100-101
正金州新区人文历史悠久,兼具"千年金州"深厚底蕴,"神州第一开发区"现代风采。改革开放30年来,外国人、外地人与新区本地文化相融相生,形成了以改革创新、开放包容、奋发进取、敢于争先、快捷高效为特色的文化风格;横跨黄渤两海的地理优势带来了海洋文化的独特气质,开放包容的城市品格让多元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金州新区拥有3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4.
王采 《魅力中国》2014,(3):349-349
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国家悠久的历史文化,对民族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的归属者的保护,政府对其的保护,鼓励广大群体自觉投入到保护工作中等方面提高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的维护。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质,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现阶段的维护展开了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5.
孙军 《魅力中国》2008,(4):97-98
现在我们所要保护的所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曾几何时就在我们周围,就在我们的生活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性的根本所在,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不能一味建设现代的东西,而忽视了我们的优良传统,我们要把它继承并发扬光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每个炎黄子孙的责任,也只有靠整个民族共同努力,才能达到传承发展的目的,也因此我们必须向民众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王芳 《北方经济》2011,(9):72-74
根据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各民族  相似文献   

7.
奉化布龙     
方琳 《宁波通讯》2013,(4):54-55
奉化布龙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迄今至少有800多年历史。舞龙最初是在祭祀祈雨抗旱仪式过程中演示的一种民俗活动,从敬神、请神、娱神等民间习俗演化而来。民间舞龙的另一渊源来自传统节日元宵灯会。龙舞的前身是龙灯,即龙形的花灯。  相似文献   

8.
藏戏于2006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国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藏戏较大支持。随着西藏社会经济的发展,民众生活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在现代娱乐方式的冲击下,西藏传统民间艺术的生存空间愈发狭窄,藏戏等藏民族传统的文化娱乐方式面临传承危机,如资金短缺、传承人断层、受众减少等。相关应对策略如下:保护传承主体、创造表演空间、扶持民间藏戏班、培养文化时尚。  相似文献   

9.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个时代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定时代、环境下一个地区文化精神的产物。我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球化不断深入的今天,保护、传承与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有一个科学、全面的评估,从而为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科学的依据,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开发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张允峰 《东北之窗》2012,(1):124-126
大黑山,是很罕见的“城中之山”,连绵雄奇的山势犹如一条卧龙,横亘金州古城之中静静滋养守护着一方水土。 在山与人与城的数千年的相互依存中,围绕着大黑山,形成一条承载着金州古城丰富文化要素的历史文脉。 如今,在金州新区立志打造“国际旅游城”的规划中。大黑山将秀出其雄奇峻美的身姿,张扬其积累千年的底蕴。“以山带城”,成为金州新区打造山岳历史文化型产业链的极核。 “潜龙腾渊,鳞爪飞扬”。地灵人杰的大黑山。在新的资源整合与概念规划下,即将“一飞冲天”。和城市的相生相伴更加融合,带动金州新区旅游与城市发展,奔向一个新的高度。一  相似文献   

12.
刀郎人与刀郎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和 《西部论丛》2005,(3):25-28
2004年10月,新疆维吾尔的民间传统艺术木卡姆作为中国惟一的申请项目,上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竞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就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到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项目申报材料后不久,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斯密特一行于同年10月底飞赴新疆考察。  相似文献   

13.
一年一度的世界遗产大会将于6月28日在苏州举行。被誉为“人间天堂”的江南古城苏州以深厚的文化底蕴而闻名,苏州园林早在1997年12月就已经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此次世界遗产大会在苏州举行,不仅对世界和中国的世界遗产保护有着重大的意义,同时对苏州世界遗产的保护和开发事业也是很好的推动。  相似文献   

14.
梁山灯戏     
梁山灯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史料记载,梁山灯戏早在明代正德年间就从民间的“玩灯”和“秧歌戏”母体脱颖而出,距今有近500年历史。2006年,梁山灯戏被成功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15.
杨闽芳 《科技和产业》2023,23(21):84-92
以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文化创意与旅游学院为例,通过问卷调查法研究学生对平潭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需求情况,探索形成可复制的平潭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传承路径。结果显示:目前,平潭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学院有一定的传承,但效果还不够明显,大多数学生还没有深入接触平潭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平潭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兴趣;学院具备平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基础与条件。  相似文献   

16.
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人类精神的家园”,是一种包含了更多随时代变迁而容易湮没的文化记忆,应该加以珍视。本文论证了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和特征,提出了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价值。通过调查研究,本文认为都市并非是文化的“荒漠”,也遗存有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的旅游城市相比,都市可以借助于自身有利的条件,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从而实现旅游开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双赢”。  相似文献   

17.
王艳芳 《发展》2007,(9):142-144
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濒临消失和灭绝。高校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本文论述了高校博物馆应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相似文献   

18.
于楠楠 《魅力中国》2011,(10):365-365
知识产权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我国已经出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知识产权的,适用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知识产权在反对非法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如何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应该发挥服务作用.  相似文献   

19.
邓薇 《魅力中国》2014,(9):325-325
各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行得如火如荼,对于其他国家国内法的借鉴自然很有必要,但相关国际公约、奈约的作用也同样不可忽视。本文梳理了UNESCO和WIPO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相关公约,以期更好地正确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相似文献   

20.
厘清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格局,有助于盘活资源分布现状。利用ArcGIS软件,采用最近邻指数、核密度估计、地理探测器模型等对黄河流域7 09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空间分布格局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黄河流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量在流域、省域分布上存在差异,整体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聚集分布态势且呈现“大分散、小集聚”的分布结构。各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均集中分布在黄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区,且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聚集特征最为明显,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聚集特征相对较弱。黄河流域中下游的山西、山东和河南是所有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密度核心聚集区,在四川成都和甘肃兰州区域内也有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聚集分布。通过地理探测器分析得知,社会文化层面的政策导向对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格局影响较大,自然地理层面的海拔高度影响次之,但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文化两个维度的双因子交互作用对其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力更为显著。为提升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高质量发展水平,应该对其加强整体性保护和利用,以“非遗项目+旅游”的文化产业活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