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随着社会的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不断遭到严重破坏,人们因此倡导和期盼健康的生活方式,“绿色思潮”盛行,绿色校园建设应运而生。从对于在校师生、对于环境和对于社会三方面阐述高等院校绿色校园建设的重要性,分析绿色校园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创建一种节能环保、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理念;加强绿色教育;推广绿色科技等策略。将绿色理念渗透进整个校园,并且将绿色理念、绿色意识和习惯带入社会,充分发挥绿色校园建设活动对全社会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2.
饶宝红  刘春 《经济论坛》2012,(4):143-146
政府采购应强化低碳消费理念,即实施政府绿色采购.在政府采购过程中,应尽可能选择低能耗、低排放的节能环保产品,从源头控制能源消费和污染物排放,从而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本文在介绍国外绿色政府采购的经验基础上,以浙江省高校电子仪器设备采购为例,分析电子仪器设备在高校政府采购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运用低碳消费模式推进高校政府采购的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生态工业是当前建设生态文明的迫切需要,也是青田县实现“绿色崛起”和“生态兴县”的战略必然选择。青田清楚,发展生态工业就意味着要转变发展模式,以“绿色环保、高效低耗、高端低碳”为特征,发展以实现资源的高效、节约和循环利用为目标的工业经济。  相似文献   

4.
绿色出版概念的厘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斌 《经济研究导刊》2010,(35):215-216
在要求向低碳转型、可持续发展的客观形势下,出版业步入了绿色出版时代。绿色出版是在科学的编辑思想与管理理念指导下,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立足于健康文明的人文生态和节约环保的自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出版活动。从长远来看,健康文明的绿色内容、良性循环的人文生态的建设比节约环保的自然生态的建设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绿色大学是传播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有效载体,也是生态文明理念在高校的具体体现。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五位一体的战略高度,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者与实践者,绿色大学的建设是我们建设一流大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生态办公室的建设则是创建绿色大学的重要一环。教职员工需要一个良好的办公环境,才能保持愉悦的办公心态,  相似文献   

6.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2,(25):F0003-F0003
大力宣传重环保 赵光农场第七管理区借助各种宣传形式,大力宣传环保国策,使居民环保意识得到提高。通过举办环保知识讲座、环保法规培训等形式,提高环保素质,抓好“六·五”世界环境日宣传活动,广泛深入开展“倡导绿色文明,建设绿色赵光”为主题的“绿色行动”。(别宗望李晓字)  相似文献   

7.
针对当代大学生厉行节约实践的现状进行调查。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开展的“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宣传教育和实践活动取得一定的效果,大学生的节约意识得以提升,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校内就餐会尽量吃完所买饭菜,在外聚餐时,愿意打包,不铺张浪费,也有更多学生愿意成为节约宣传的志愿者。鉴于此,提出相关的应对措施,以期为高校和有关部门提升节约宣传教育工作质量提供一定的参考,助力全社会节约风气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但是全社会还没有完全听见绿色建筑理念的呼声,不少人也没有认识和理解绿色建筑理念的深刻含义,这需要继续引导和宣传,需要政府、开发商和消费者共同努力,实现全社会对绿色建筑理念的认可.本文从房地产开发的角度出发,阐述现阶段绿色建筑在房地产开发中的运用及开发绿色建筑对开发商的竞争优势分析,并指出了开发绿色建筑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随着十九大会议的召开,绿色发展理念趋于成熟。 在这种背景下,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等领域也引入了绿色发展的 理念,绿地建设作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至关重要的一环,其发 展模式必然要从高速化的发展转向高质量化发展。融合绿色发 展理念提出了“绿色绿地”的概念,即在绿地建设与维护的全 寿命周期中,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思想,以节约型为出发 点,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生态及低碳要求为基本原则,以提升动 态适应性及韧性为发展愿景,在绿色管控的方式下保护、营 造、修复环境,减少污染,提高绿地的生态效益,为人们提供 健康、舒适、安全的使用空间,打造能够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 持续绿地。从人、生态系统、生境、地域、城市韧性5个维度 阐述了“绿色绿地”的内涵,通过“绿色绿地”与“生态绿 地”“低碳绿地”“节约型绿地”等相关绿地概念的辨析,总 结了“绿色绿地”的生态性、节约性、适应性、可持续发展性 等特点,初步提出了“绿色绿地”评估体系的构想,以期推动 “绿色绿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当下,环保已成为每个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要想实现整个生产过程的“绿色”和环保,就要从生产的第一个环节——“采购”抓起.本文以TCO(Total cost of ownership)理念(所有权总成本理念)为依据,从目前环境会计的有关研究成果出发,突破传统的成本管理理念,尝试TCO理念下的采购流程设计,倡导考虑环境成本的绿色采购成本管理.  相似文献   

11.
随着湖南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被国家确立为建设“两型社会”的示范省区,提出了“四个湖南”战略构想,其中把“绿色湖南”放在第一位。绿色文化建设是“绿色湖南”应有内涵之一。绿色文化的建设需要政府、企业、公众和民间组织的共同努力,同时要加强绿色教育和绿色宣传。  相似文献   

12.
培育我国绿色消费模式的对策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倡导绿色消费,培育绿色消费模式是我国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培育绿色消费模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充分发挥政府、企业、消费者三大消费主体的作用。当前我国培育绿色消费模式可以从倡导绿色消费理念、引导绿色消费行为、启动政府绿色采购、培育绿色产品市场、加强绿色消费制度、完善绿色消费立法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3.
绿色营销是一种新的营销理念和营销模式,但是,目前我国企业的绿色营销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政府的监督支持不力,企业缺乏实施绿色营销的内在动力,消费者绿色消费需求不足,等。因此,消费者要增强绿色意识,主动购买绿色产品,企业应优化绿色营销策略,政府要加强行政监管,惟有如此,才能合力走出绿色营销的困境,维护人类社会的长远利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立足于高校、科研机构的视角,指出技术转移机构存在如技术转移涉及内容范围有限、技术转移行为主体单一等方面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知识流动部门的概念,详细阐述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社会、政府之间的双向知识流。并从涉及范围角度、自身发展前景、现实意义角度3个方面比较了技术转移机构和知识流动部门。为建立知识流动部门,加速并深化产学研互动,提升高校、科研机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加强高职院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时代要求,更是高校自身发展和大学生健全人格,提高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应通过创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培育文明安全、规范有序的校园安全文化。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绿色共享经济作为一种新经济模式逐步兴起,成了市场经济发展的新的驱动力。绿色共享经济增加了供给和服务,为经济增长做出了很大贡献,也推动人们的生活向着更文明更生态的方式转变。绿色共享经济适应了生态文明的需要,能够推动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绿色共享经济体现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体现着现代文明理念,需要进一步发展绿色生态循环经济,开发生态技术,建立现代性的经济模式。  相似文献   

17.
在建设和谐社会、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背景下,推动建筑的生态设计已成为社会的焦点。办公建筑作为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的标志,其生态设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将从当前办公建筑存在的生态问题出发,提出具体可行的生态技术策略,为办公建筑的生态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城市道路绿地作为城市园林绿地的一部分,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起着很大的作用,是城市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综述道路绿地对城市整体环境的影响与联系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园林与生态安全园林的概念,总结了城市道路绿地的功能及生态作用,从植物景观、开放空间、种群多样性、可持续设计几方面论述了城市道路绿地生态安全设计的方法,并提出相应对策。生态安全园林的建设是城市生态安全建设的重点,也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这不仅是人类社会的需求,也是设计者的社会责任的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9.
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呼唤绿色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在后工业时代背景下必须提倡绿色思维,秉承绿色理念,实施绿色战略,以绿色为取向,以绿色求和谐,以绿色谋求可持续发展,走绿色增长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I provide an alternative explanation for why societies exhibit varied environmental behaviours. I use a Kantian moral approach at a microeconomic level. I show that two identical societies (in terms of income level and political system) might follow different paths with respect to their “green” behaviour. Additionally, I identify tipping points that could nudge a society from a polluting behaviour to a green one. I find that the perception of environment within the society can be an important factor in this shif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