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完全资本市场、预防性储蓄与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假设不完全资本市场条件下个体的自我保险为持币的主要动机,在总体风险和个体风险的框架下,讨论了通货膨胀对异质个体福利的影响。研究表明:对于像中国这样一个有很强信贷约束的不完全资本市场国家,本方法比传统基于MIU和CIA的模型更能反映通货膨胀对中国居民福利的影响。传统的方法低估了对像中国这样的国家中个体的通货膨胀福利成本。此外研究还表明,平均失业期对个体造成的通货膨胀成本影响很大。那些没有储蓄计划个体的出现减少了所有个体的平均福利。通过对总体风险的讨论,我们发现较高的失业率(平均失业期)将大大增加通货膨胀的成本,而工作分享计划则是一种降低通货膨胀成本的好措施。  相似文献   

2.
通货膨胀福利成本与消费攀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利平 《经济学》2003,2(3):573-590
本在一个引入消费攀比的McCallum-Goodfriend框架中。讨论了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在政府开支由收入税、一次总付税和铸币税融资的假定下,消费攀比程度与通货膨胀福利成本之间的相关性受收入税率的影响。另外,本所得到的福利成本要稍高于Lucas模型中的成本。本还发现,当经济中不存在消费攀比时,最优收入税率和最优名义利率都等于零;反之,则最优名义利率等于零,最优收入税率不等于零。  相似文献   

3.
东亚消费风险分担的度量及潜在福利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利用1970-2004年的相关数据,度量了东亚13个经济体的消费风险分担的程度以及东亚地区在实现完全风险分担后带来的潜在福利收益.实证结果表明:东亚区域资本市场在平滑GDP冲击方面的作用非常小,对区域借贷市场虽有一定的作用,但较为有限,这说明东亚的消费风险分担程度还相当低;相比OECD国家和欧盟国家,东亚各经济体风险分担的福利收益是比较高的.  相似文献   

4.
中国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陈彦斌  马莉莉 《经济研究》2007,42(4):30-42,159
通货膨胀一直以来都是衡量一国宏观经济运行是否稳定和健康的重要指标。本文对国内外关于通货膨胀福利成本的研究发展进行了较为完整的综述,并在此基础之上运用消费者剩余方法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一般均衡模型对中国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进行了计算和比较。实证结果说明,在中国高通货膨胀会带来较高的福利损失,因此将通胀率保持在较低的水平对提高中国的经济福利水平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5.
郭亮亮 《经济》2006,(6):56-58
像中国这样试图开放资本账户的新兴市场国家,应该借鉴智利的经验,必须进行一系列深度金融改革[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企业如何适度负债经营,从资本成本、投资收益、资本结构、企业税负、通货膨胀等不同方面就企业负债经营的益处、风险和负债比率进行了讨论和分析,着重讨论了企业负债比率与其资本成本、投资收益、借贷能力和偿债能力的关系,对影响企业负债比率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探讨了企业负债比率的合理范围。本文还对企业适度负债经营中应注重的方面以及我国国有企业如何摆脱过度负债困境的对策与途径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一个引入消费攀比的McCallum-Goodfriend框架中,讨论了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在政府开支由收入税、一次总付税和铸币税融资的假定下,消费攀比程度与通货膨胀福利成本之间的相关性受收入税率的影响。另外,本文所得到的福利成本要稍高于Lucas模型中的成本。本文还发现,当经济中不存在消费攀比时,最优收入税率和最优名义利率都等于零;反之,则最优名义利率等于零,最优收入税率不等于零。  相似文献   

8.
陈发志 《时代经贸》2012,(16):88-88,92
通货膨胀对于我们大家来说并不陌生,我们生活中经常与之打交遭,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通货膨胀对于国家经济的影响更是深远。从2009年11月CPI同比涨幅由负转正开始,物价水平一路攀升,引出全社会对通货膨胀的热烈讨论。但大部分的研究者都是从西方经济学的角度来解释通货膨胀的成因,本文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对我国的通货膨胀进行解释和阐述。  相似文献   

9.
不同于货币效用模型(MIU)和现金约束模型(CIA)引入货币的特定方式,货币搜寻模型具有货币更深刻的微观基础。本文拓展了FaigLi(2009)货币搜寻理论新古典一般均衡的框架,分析了信用交易对通货膨胀福利损失的影响。本文发现:一方面,信用交易使购买者的需求不受当期持有货币数量的约束,从而减少了通货膨胀带来的福利损失;另一方面,信用交易通过影响购买者的货币需求增加了福利损失。因此,信用交易对通货膨胀福利成本总的影响取决于信用交易的正效应和负效应哪种效应占优。校准模型后数值模拟结果显示,随着信用交易规模的增加,通货膨胀的福利损失是逐渐减小的。由本文的结论可知,推动我国金融市场不断发展,扩大信用交易的规模对提高国民的福利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后工业化时代,欧洲福利国家面临去工业化和第三产业就业带来的失业、女性劳动参与率提高、家庭结构不稳定、无法协调家庭与工作等新社会风险。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后工业化进程中福利国家或多或少转向社会投资政策。北欧社会民主主义国家在此过程中走得最远,成功地将积极的社会投资政策与传统福利国家"消极补偿型"福利政策相结合。借鉴欧洲福利国家经验,我国应该大力推动人力资本投资,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劳动力市场安全性,鼓励终身教育与延迟退休或灵活退休政策相结合,并系统策划、实施针对儿童的社会投资政策。  相似文献   

11.
学术界对中国宏观投资率是否过高存在争议。应用包含调整成本的拉姆齐模型,从理论上分析资本价值影响宏观投资率的机制:中低收入经济体人均资本存量相对较低,资本边际产出较高,由此推断资本边际价值较高,从而推高了宏观投资率;随着该经济体人均资本存量的提高,其资本边际价值会逐渐降低至发达经济体水平,在此收敛过程中宏观投资率也会逐渐下降。在企业价值最大化时,资本边际价值等于购买价格与边际调整成本之和,其中边际调整成本是资本边际价值的关键组成部分。逆向积分数值模拟测算结果表明,2000—2019年,中国考虑调整成本的福利最大化宏观投资率比忽略调整成本时平均高8.78个百分点,两者在统计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调整成本对宏观投资率具有显著影响,即高资本边际价值引致高宏观投资率。进一步分析发现,在考虑调整成本的情况下,中国福利最大化宏观投资率高于实际的宏观投资率,说明中国宏观投资率未必过高。  相似文献   

12.
我国通货紧缩向通货膨胀反转时期的形势与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于从通货紧缩向通货膨胀反转时期的中国经济的争论、走向及选择进行了分析。根据有关过热的标准判断,中国经济目前尚未“过热”,只是“预热”,2004年也不太可能过热,但通货紧缩向通货膨胀的返转已不可逆转。与此同时,治理通货膨胀将面临失业、利益分化等许多成本,因此,需要谨慎观察并考虑宏观调控的成本。  相似文献   

13.
公司资助员工一般培训现象的理论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培训理论认为公司不可能资助员工一般培训,而现实中公司资助一般培训的现象却广泛存在。现代主流经济理论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结合心理预期、社会资本和心理契约等理论,从不完全竞争劳动力市场、跳槽引致的成本以及一般培训的福利作用等方面进行了理论解释和拓展。  相似文献   

14.
我国金融业已逐步进入“混业经营,分业监管”阶段,金融集团大量成立。由于金融集团内不同行业的子公司被要求使用不同的风险度量模型,且不同子公司有不同的资本成本,所以,金融集团可以通过将风险在不同子公司之间重新配置,实现监管资本套利。基于此笔者构建了一个金融集团风险成本最小化的模型,在总体风险给定的情况下,分三种情况讨论了使金融集团风险成本最小化的监管资本套利最优策略。对于监管资本套利行为本文也分析了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监管对策。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卢卡斯理论模型基础上,拓展并构建了估算居民收入波动的福利成本理论模型,采用中国1978-2005年度数据估算城乡居民收入波动的福利成本,并分析城乡居民收入波动福利成本的跨时差异性。结果表明:居民收入波动的福利成本取决于居民收入波动率和相对风险规避系数;当相对风险规避系数相同时,总体来说,在1978-2005年间,城镇居民收入波动的福利成本大于农村居民收入波动的福利成本;在考虑跨时差异性情形下,在1978-1992年间,城镇居民收入波动的福利成本大于农村居民收入波动的福利成本,但在1993-2005年间,城镇居民收入波动的福利成本却小于农村居民收入波动的福利成本;横向比较结果显示,收入波动的福利成本大于消费波动的福利成本。在中国转型期,随着住房、养老、医疗、就业和教育等方面改革进程的逐步展开,居民会提高对未来收入不确定程度的预期,因此中国应加快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最终确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开放,中国股市也逐渐融入到全球资本市场中,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会受其他国家的影响,同时,也会对其他国家的资本市场产生影响。美国作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对中国的经济乃至世界经济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研究中美股市的联动性,对于引导投资者进行正确的投资决策,降低投资风险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资本市场》2010,(1):34-37
2009年12月19日。北京新大都饭店华兴宫。 一场关于“2010:中国资本市场的变革与国际化”的圆桌对话在《资本市场》杂志的编委会成员与特邀专家中展开。针对银行业改革、资本市场结构优化、资本市场法制建设、通货膨胀、融资压力、人民币国际化以及境外发行A股等问题,与会专家各抒己见,现场讨论热烈而深入。  相似文献   

18.
耿庆春 《经济论坛》2005,(17):99-100
国外的有关研究理论表明,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包括:管理层获得最大报酬动机、降低债务成本动机、政治成本动机、代理人竞争、资本市场驱动及节税动机等。由于制度和国情的差异,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与西方国家有所区别,中国的国情及证券市场的发展培育了有中国特色的资本市场盈余管理动机。  相似文献   

19.
在金融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各个国家的金融市场连接形成复杂的金融网络。其中一国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或金融危机,必然通过该网络传染到其他国家,并且在传染的过程中可能产生放大机制引发全球金融危机。本文在分析中、美等6国经济事实的基础上,以2007—2019年日频数据为基础,测度全球14个主要国家(地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的跨市场金融网络,计算这一时段国际重大风险事件冲击下的全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传染效应。结果表明:全球系统性金融风险通过各国货币市场、资本市场进行交叉传染,资本市场的风险传染效应大于货币市场,但货币市场通过对本国资本市场的影响进而对其他国家金融市场的风险传染效应不容忽视;美国、英国是全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主要输出国家,且美国的风险输出效应大于英国;中国和欧元区国家是全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净输入国家,中国的净输入效应小于欧元区国家;美国等国家资本市场、货币市场的风险波动会显著影响到中国资本市场的风险状况。因此,根据主要国家金融市场风险波动幅度及时监测国内系统性金融风险、实施精准货币政策、改进宏观审慎监管、加强国际政策协调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引入劳动力市场摩擦,在假定货币政策遵循拉姆齐规则,以最大化经济人社会福利的前提下,运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了劳动力市场摩擦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技术生产率和政府支出水平的增加,能强化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替代性,从而能增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但是,劳动力市场存在的摩擦会引致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的替代关系消失,从而会削弱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