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社会市场经济:德国模式的解读与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汪送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7,(2):70-74
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被认为是成功的市场经济模式。本文通过对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基本理念和运行机制的分析,探讨了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对我国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社会角色与市场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经济的前提之一是确立个人作为社会经济主体的地位。个人的经济主体地位及其自主性最终是通过其扮演的社会角色而体现的。在从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中,个人角色的特点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一,社会角色的样式由单调变为多样化;第二,角色的流动性增加,社会角色具有多变性;第三,一般个人的内涵由单纯走向丰富化,个人一身兼有多重社会角色。这种变化是历史的必然,但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第一,社会角色结构不均衡,某些为市场经济急需的社会角色缺失;第二,个人流动与角色流动的相对不足;第三,个人扮演的多重角色与其对应权责利的严重错位。建立合理有效的社会约束机制,是解决当前存在的角色缺失、角色流动不足、角色错位等严重社会问题的根本手段,是市场经济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3.
对市场经济的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春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3,(2):77-82
市场经济其实是最有效率的“计划经济”,只有市场机制才能真正解决价值的计算问题,因此,政府的职能就只是给市场主体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提供宽广的舞台。市场经济强调分散决策和自由选择的目的是要充分利用分散在所有人身上的知识、信息、智慧及创造力。市场机制的完善从根本上来说是通过法治的不断完善,而不是通过政府的管制或干预实现的。市场经济之所以能产生最好结果,就在于它的竞赛规则是让“机会平等”产生最初的所有者,让“公平竞争”产生最终的所有者。 相似文献
4.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various possible meanings of ‘Social Market Economy’—60 years after its political initiation in Germany.
We focus on the variety of intellectual sources that influenced the form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cept in Germany
during the first half of the last century. Our particular attention is on Müller-Armack’s definition of a rather dualistic
concept of ‘social’ versus ‘market economy’ and the subtle differences it has with an original (Freiburg School) view of ordo-liberalism
that lends itself more easily to a constitutional economics perspective.
相似文献
Michael Wohlgemuth (Corresponding author)Email: |
5.
市场经济与社会经济价值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活动领域的社会经济价值观念是社会价值观念体系中最普遍和基础的成份。主体意识和利益意识处于其中的核心地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社会经济价值观念中的主体意识以个体为基础但导向集体,从而逐渐从抽象的群体意识向现实的主体意识转移;社会经济价值观念中利 益意识的关于物质利益载体的变化,使得人们迸发了对利益追求的极大热情。要充分重视社会经济价值观念,尤其是其中的核心价值意识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6.
社会公正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经济发展能在一定条件下与社会公正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共同推动社会和谐地向前发展。社会主义公正体现了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对等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主义蕴含着对公正的诉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实现社会公正需要多管齐下。 相似文献
7.
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新形势下,全面、深刻、科学地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对于我们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平稳运行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社会保障改革与经济市场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首先探讨了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中国如何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型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9.
10.
虚拟经济与市场经济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梅子惠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2,(2):93-98
虚拟经济是以价值独立化运动为特征的一种经济,其产生的社会动因是社会经济目的的异化,主要载体是虚拟资本,作为实体经济的润滑剂,应加以发展,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11.
公平与效率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认真研究正确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公平与效率的理论发展,并提出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我国经济改革的重要理论支撑。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理论界的主流观点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内涵的理解和解释并不科学。本文简要评析五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指出在改革开放已走过三十多年的今天,有必要正本清源,重新科学地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内涵,以便在新的起点上达成共识,为下一步改革提供正确的理论导向。同时,本文在马克思经济学基础上简要地阐述了对该理论问题的再理解。 相似文献
13.
《现代经济探讨》2019,(8)
市场经济自发衍生出的自由原则带有形式化、物化及个人主义倾向等缺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含的"社会主义"价值目标决定了其要在纠偏这些缺陷的基础上建构自由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其内涵可从以下三个维度理解:从自由的主体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以"广大劳动人民"而非"等价交换的主体"为自由主体,以克服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抽象性,规避自由的形式化倾向;从自由的表现方式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将自主的时间与自愿的分工提升为现阶段自由的表现方式,以纠正自由的物化倾向,以此为"自由个性"这一终极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从自由的实现方式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修复竞争机制所导致的社会异化关系,通过推广"竞争合作"模式来避免自由导向个人主义。 相似文献
14.
在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 ,市场经济一方面通过高效率的财富创造为现代化的实现奠定了物质基础 ,另一方面也通过其社会效应在政治和文化领域发展着现代性因素。因此 ,市场经济机制是实现现代化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5.
朱关鑫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2):1
2004年4月以来 ,政府采取宏观调控。对此 ,理论界、经济界、企业家众说纷纭。忧心忡忡者说 :名为“宏观调控” ,实为“行政控制” ,如果宏观调控政策继续保持目前的状态 ,中国经济难免会有急转直下的危险 ,股市长期低迷不正说明了这点。盲目乐观者说 :中国经济并未出现全面过热 ,政府现在采取的措施 ,只是亡羊补牢 ,宏观调控给人一种“救火”的色彩。顺其自然者说 :政府采取的宏观调控大可不必 ,市场经济主体是企业 ,哪些行业该投资 ,哪些行业不该投资 ,应当由企业自己去做判断 ,政府何苦去越位。现在的中国企业家已经懂得顺应世界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6.
论循环经济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市场经济由于自身缺陷,难以解决资源与环境问题,使环境、资源与经济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否定市场经济的作用,而是要在市场经济中引入循环经济。循环经济通过资源与环境的循环利用,可以有效解决资源与环境问题,但循环经济只是对市场经济“失灵”的补充,它必须要以市场经济为基础。我国可以通过完善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积极进行科技创新,加强政府宏观管理,建立起循环经济的框架体系。 相似文献
17.
郭少新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6):30-33
劳动分工可分为社会分工和组织内部分工。市场和组织是协调劳动分工的两种最基本的实现形式,也是劳动分工赖以存在和演化的制度基础。分工组织可以通过市场交易实现社会分工与组织内部分工的有效对接。二元经济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分工组织及其演进路径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社会互动、信任与股市参与 总被引:21,自引:5,他引:21
什么影响了居民的股市参与?采用2004年广东省居民调查数据,本文发现,社会互动和信任都推动了居民参与股市。股市低迷造成的普遍性股票投资损失会降低社会互动的积极作用,而社会互动对低学历居民参与股市的正面影响更为明显。此外,高收入、高学历、高年龄的居民股市参与也更积极。我们的研究为资本市场的发展架设了一个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特征的政策视角:加强社会互动、提高诚信水平,这些都是推动公众参与股市所不可忽略和或缺的。 相似文献
19.
社会虚假性是市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不良后果,其产生的原因为政治建设中对伦理道德的忽视、诚信缺失和文化的大众化倾向;其表现出来的特征为人的异化、信仰危机及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故唯有发展经济文化、完善社会制度、促进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才能化解这种虚假性。 相似文献
20.
网络外部性、商业模式与PC市场结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基于PC市场规模经济和网络外部性的特点 ,构建了扩展的豪泰林模型 ,研究了PC市场结构的决定因素和形成机理及厂商的不同商业模式 :在规模经济明显和网络外部性强的PC互补品市场上往往呈现出双寡头竞争格局 ,先进入PC市场的厂商较传统产业享有更大的成本优势和网络外部性优势 ,后来厂商不得不强化传统的价格和产品差异化等竞争手段 ,采取不同的商业模式参与竞争 ;在规模经济不明显和网络外部性弱的PC互补品市场往往呈现出多家企业进行垄断竞争的格局 ,双寡头市场上的厂商则根据不同的比较优势与垄断竞争市场的相关厂商进行合作或竞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