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梁剑 《糖烟酒周刊》2004,(36):A031-A034
前前后后有许多品牌进攻过华东市场,比如野力、云南红、西夏王、香格里拉、新天等等,往往都是猛烈地打过一阵儿,露个头儿后就走了下坡路,除了杭州市场威龙葡萄酒占优势外,整个华东几乎只有三大品牌沉淀了下来。华东市场,张裕、长城、王朝各有千秋。总体上来说,王朝销量最大,分省来讲,山东、福建是张裕的优势市场,上海、浙江,王朝以绝对优势领先,但是,无论是在上海、福建还是在江浙,从发展势头来看,长城(尤其是华夏长城)的上升趋势最为明显。本文的主旨不是描述市场销售状况,而是希望透过市场表象,理清三者不同的运作思路,探讨三大品牌的攻防策略。防守策略上三家大体相似,通过抬高各自优势市场的门槛,遏制竞争对手发展,而在进攻策略上,差别很大,也体现出三大品牌不同的风格。比如,长城进攻江浙、上海,好比是暴风雨,雷声大,雨点急,而王朝进攻福建,给人的感觉好比是一条小溪,不露声色,潜滋暗长?华东地区,江苏、山东、浙江、上海、福建五省市葡萄酒消费比较集中。山东市场,张裕唱独脚戏,其它两大品牌切入很少,即使是烟台中粮,在山东市场也没有发力,可能发生的变化只在青岛,张裕放出风来要改变“华东葡萄酒”主导青岛市场的局面,因此,山东市场没有在本文研讨的范围之内。本文力图通过对福建、上海和浙江三省市市场来集中分析三大品牌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2.
良度 《华糖商情》2001,(24):22-22
前些期的市场调查对东部几个省份的葡萄酒市场做了大致勾勒,本期我们来到了美酒之乡——古老的新疆。作为西北边陲省份.新疆的消费量与广东、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有着巨大的差距.但是独特的化底蕴、地产葡萄酒的崛起都使人们迫切的想揭升新疆葡萄酒市场的而纱。提起葡萄酒,人们总会想到高贵、典雅等词汇,张裕、长城、王朝三巨头的干红,超市价三四十元,酒店售价高达百元,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北方的干酒销量远远比不上南方尤其是沿海一些城市。仅广东、福建两省的干酒销量几乎就相当于整个北方市场的干酒销量总和。在南方市场上,葡萄酒的消费群体较大,基础很好,但是单次葡萄酒消费量并不大。而北方市场的干酒销量虽然不大。但是单次葡萄酒消费量较大,惯性消费较多。抓住了这些特点。相信在运作市场时,就会事半功倍了!  相似文献   

4.
梁剑 《华糖商情》2001,(21):28-28
前段时间,本刊调查中心对云南、广西、福建、浙江、广东、郑州、兰州等地的葡萄酒市场进行了调查。经销商们反映最多的是葡萄酒市场不大,酒市持续平淡。笔者分析酒市平淡的原因不外有三:一是区域市场观念束缚大品牌的扩张,各品牌固守自己的重点市场,在开拓新市场方面力度不够;二是新品牌实力太弱,市场冲击力小,难以与大品牌磨擦出火花来;第三  相似文献   

5.
吴迪 《糖烟酒周刊》2006,(12):54-55
多品牌、多元化是经销商发展了的必然途径,而经销商进入此阶段又受到一定的市场环境影响。2006年3月的成都春交会上。北京海福鑫商贸有限公司、广州龙程酒业公司以及福建吉马集团等葡萄酒代理商的全线参与,令我们感受到在葡萄酒市场迅速发展的烘托下,葡萄酒代理商正在进入多元化发展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6.
从2006年开始,新一轮的进口葡萄酒浪潮席卷而来,从广东、浙江、福建等沿海省份到北京、成都、郑州等内陆城市,进口葡萄酒迅速改写着市场格局,成为夜场、高端餐饮和团购渠道的新宠,进口酒市场的美好前景也吸引了世界多家顶级酒类运营商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张裕一直是福建葡萄酒市场的霸主,其他品牌很难与之抗衡。据了解,张裕在福建市场的总销售额突破六亿元,尤其是在厦门、泉州、福州三个销售额过亿的市场,品牌综合占有率很高。在这种情况下,其他品牌要想实现对福建市场的突围,非常困难,只能在张裕的市场缝隙中生存。[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品牌动态     
《成功营销》2012,(1):13-13
姚明推葡萄酒 姚明即将成立一家名为姚家族葡萄酒酒业公司的企业.销售以姚明的名字命名的干红葡萄酒。姚家族酒业已经开始正式在中国市场销售1.5升装的姚明葡萄酒.这款酒将只限量生产1200瓶.售价为3800元。  相似文献   

9.
黄更 《华糖商情》2001,(20):22-22
1996年红酒热潮也热了浙江,它为葡萄酒在浙江打开了市场的大门。几年过去了,老百姓的消费意识,消费水平以及市场格局都发生了很多变化,但这些变化并没有形成白酒那样一两年喝倒一个牌子的现象,威龙、王朝、长城等民族品牌表现出了旺盛、持久的生命力,它们的品牌渗透率很高。  相似文献   

10.
吴迪 《糖烟酒周刊》2004,(49):26-28
北京吸引着众多“市场淘金者”。据北京市商务局透露,今年1至10月,北京餐饮业零售总额155.34亿元,同比增长56.9%,餐饮市场不断升温使得葡萄酒在餐饮终端的走量迅速增加,尤其是在以潮州菜、粤菜、海鲜酒楼等 为代表的高档餐饮店,消费者对红酒的接受程度非常高,这些地方葡萄酒的销售额能占到整个北京市场比重的30%以上。市场空间的增加,引来了葡萄酒企业对北京市场更加疯狂在争夺。  相似文献   

11.
葡萄酒“老三强”张裕、长城和王朝,表面上看起来多年来一直稳居中国葡萄酒市场前三强,他们的霸主地位看似无法撼动,其实不然。  相似文献   

12.
吴迪 《糖烟酒周刊》2005,(16):28-29
西安,被称为西北地区的桥头堡,具有重要的地理位置和战略地位。近来,随着沿海地区葡萄酒主销区竞争的日益加剧以及市场格局的大体成型,诸多企业开始向西北地区进军,西安葡萄酒市场也随之活跃起来,葡萄酒年消费量以每年15%的幅度递增。长城、张裕、王朝三大品牌加速“圈地”;莫高、皇轩则亳不示弱,凭借各自优势成就一方市场;此外,西夏王、茅台、通化股份、  相似文献   

13.
2006年春交会之后,国邑干红成功进入了江苏、浙江、广东、福建等多个省份,市场逐步启动。在拓展市场的过程中,经销商针对国邑干红经常提到几个问题:为何不直接叫五粮液葡萄酒,为何不在国内发展基地,为何没有定位于高端等等。针对经销商集中反映的几个“为什么”,本刊记者采访了五粮液葡萄酒公司和国邑酒业公司的负责人。五粮液葡萄酒公司总经理傅钟表示,“国邑干红上市之前,我们曾对国内市场有过系统的分析,国邑干红的名称和价位反映了我们对葡萄酒产业未来发展趋势的判断”。  相似文献   

14.
北京是我国葡萄酒消费量最大的城市之一,加上当地拥有丰收、龙徽两个区域强势品牌,以及与其相邻的天津有王朝、河北有沙城长城和华夏长城,使北京葡萄酒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而在2006年,东北的长白山、通化以及西北的新天都加大了北京的市场投入,使本来就激烈的北京葡萄酒市场充满了变数,加上在酒店强势的张裕,国内各大葡萄酒企业都在争夺北京的市场。  相似文献   

15.
在进口葡萄酒的进攻浪潮中,卡斯特来了,并且来势凶猛。 作为世界第二大葡萄酒制造企业,中国业界对卡斯特的名字并不陌生。2001年,卡斯特与张裕合资成立了张裕&;#183;卡斯特酒庄,目前,“张裕&;#183;卡斯特”已经发展成为中国高端葡萄酒市场的代表品牌,“卡斯特”亦随着这一品牌的扩张得到了广泛传播,在业界思维中形成了高端、专业的印象。不过,卡斯特的此番到来并没有沿用其原有策略,而是直接将多款原装进口葡萄酒提供到中国市场。业界人士分析,卡斯特对高端葡萄酒市场必将带来重大冲击,很有可能改变高端葡萄酒市场的现有格局。 卡斯特的进入发出了一个强烈的信号,那就是,在经历多年的鱼龙混杂之后,进口葡萄酒的品牌时代到来了。  相似文献   

16.
福建一直是我国葡萄酒的主销区,市场容量非常大,达到了11个亿.居全国首位。张裕在福建的销售额长期稳定在6-7个亿,市场占有率超过60%,仅在泉州、厦门、福州三个地级市的销量就超过了3个亿。  相似文献   

17.
吴迪 《糖烟酒周刊》2006,(32):68-73
有人将上海形容为“人多城大消费高”,具有兼容中西的消费特点,于是乎,凡是与高端、品味有关的产品便纷纷涌入此地淘金,葡萄酒也是其中之一。近年来,上海葡萄酒市场的增长速度超过15%。 有资料显示,目前上海市有批发酒类产品的企业894家、零售商38000家、大中型餐饮店两万多家,麦德龙、欧尚、物美、大润发、时代购物,世纪联华、家乐福、华联、农工商等著名的大卖场都在上海设有一级机构。此外,由上海烟草集团、上海捷强公司等出资组建的海烟物流,则以数千家的终端店面网络贯穿整个上海。 据了解,2005年,上海市场葡萄酒的消费量约5万吨,销量增幅达到25%,不仅在各酒种中居于首位,也是近年来市场销量增加最猛的一年。在葡萄酒消费总量迅猛增加的同时,上海市场的葡萄酒阵营也逐渐凸现。[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随着葡萄酒消费普及程度提高和华东、华南等葡萄酒主销区市场消费目渐成熟,中心城市市场的红酒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格局也逐渐进入到一种相互制衡的状态。在这种状况下。葡萄酒销售网络的延伸就成为经销商最为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王克亮 《糖烟酒周刊》2005,(11):A019-A021
在华东、华南等葡萄酒主销区的一线市场上,葡萄酒的消费日益成熟,市场格局也进入到一种相互制衡的状态,葡萄酒销售重心逐步向二三级市场转移。  相似文献   

20.
梁剑 《糖烟酒周刊》2005,(38):A0048-A0049
葡萄酒在中国市场建立的是全局性的消费文化,这影响了区域品牌的形成:今天压制区域品牌形成的因素正在成为区域品牌队伍形成的一个诱因:二线品牌区域化趋势明显,今天的二线品牌必将成为明天强势区域品牌的主力阵容:三大品牌推出适应区域市场的产品,这些产品以副品牌等形式出现,是变相的区域品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