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4年7月8日,中国信托业协会发布了《中国信托业发展报告(2013-2014)》,《报告》称,困扰信托业多年的“刚性兑付”问题已经开始显现负面作用。但根据68家信托公司发布的2013年年报,对兜底问题仅陕国投一家信托公司做出了相关表述。信托公司的刚性兑付具有隐蔽性的特点,不利于金融管理政策的制定实施和信托市场的健康发展。本文对信托公司“刚性兑付”的手段和潜在风险进行梳理,并提出建议,以期对逐步打破“刚性兑付”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2018年出台的资管新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第19条明确规定了将哪几种情形视为“刚性兑付”及对存在刚性兑付情形的机构如何进行处置。从合同法和信托法的角度来说,现有法律法规和规章针对信托业刚性兑付存在“一刀切”的法律漏洞,而以强监管迅速解决信托刚性兑付多年遗留的问题绝非易事,亦有可能带来更大的风险危机。资管新规对信托业刚性兑付带来了深层次影响,实践中应针对刚性兑付的不同情形限制性打破刚性兑付,由政府居中充当刚性兑付准入许可人的角色,合理引导信托资金朝资金需求方流动;完善受托人责任承担机制;健全信托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3.
我国信托业现阶段发展迅速,规模庞大,产品种类丰富,但同时2014年是信托兑付的高峰期,信托行业面临着不可避免的刚性兑付风险。市场应如何预防或解决刚性兑付的问题,全面净值管理能力的提升、业务模式的转型与创新、投资者教育、监管者的引导等是应采取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未来需要依靠相关配套机制并通过市场的力量对信托业进行变革,打破刚性兑付也是大势所趋。近期发生的中诚信托30亿元信托产品面临无法如期兑付一事,虽然最终以信托公司承诺兑付投资者本金而使得该事件暂时平息,但是,这一事件将会改变信托行业的游戏规则,为投资者投资风险意识淡薄敲响警钟,也将会导致“刚性兑付”的不败魔咒就此被打破。同时,“信托罗生门”的发生也让在信托公司和投资者之间的商业银行遭遇了又一次信任危机。  相似文献   

5.
“刚性兑付”的信托业潜规则促进了信托业的爆发式增长。然而,随着行业规模不断扩大,兑付风险事件陆续出现,“刚性兑付”日渐成为信托业发展的桎梏。尽管拥有诸多打破“刚性兑付”的理由,但受各方利益既得者打破动力不足的影响,行动十分迟缓。在压力与动力并存之下,打破“刚性兑付”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6.
徐静 《青海金融》2014,(4):32-34
2013年末,信托业资产突破10万亿元,兑付风险事件接连曝光,刚性兑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本文以中诚信托刚性兑付事件为切入点,探讨业内人士呼吁打破刚性兑付的原因,分析现阶段刚性兑付存在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信托风险缓释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刚性兑付”对于固定收益集合信托计划推介、特别是个人投资者开发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打破“刚性兑付”后的客户维护以及业务拓展成为信托公司财富中心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客观评价打破“刚性兑付”后的信托计划兑付风险,深度认识固定收益集合信托计划的比较优势。是妥善解决打破“刚性兑付”背景下,信托计划推介以及客户维护问题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8.
在刚刚过去的2013年,信托行业再次取得骄人业绩——资产规模又创新高,并突破十万亿元大关。不过,光鲜的数据背后人们的担忧也在增加,特别是在2014年初遭遇“刚性兑付”事件后,信托违约风险的“潘多拉魔盒”是否会被打开?信托业是否遇到了发展中的拐点?又将如何实现转型?这些都给2014年信托业留下了问号。  相似文献   

9.
我国信托业近几年的高速发展,表现出的更多是外延式发展的特征。在刚性兑付的约束和"证保新政"的竞争冲击下,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信托业的唯一选择。内涵式发展模式的关键是提高信托资产的主动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0.
“中诚·诚至金开1号集合信托计划”发生兑付危机时,“刚性兑付”成为本案焦点问题,金融界主流观点是主张打破“刚性兑付”,让“买者自负”投资风险。这一观点是否具备法理依据?我们应辩证地看待“刚性兑付”现象,对于不真正的“刚性兑付”应加以明示,对于真正的“刚性兑付”自然不存在打破问题。在中诚信托兑付案中,中诚信托公司的兑付行为因其未尽受托人信义务须承担法定赔偿责任而产生,是真正的“刚性兑付”,不应打破。  相似文献   

11.
我国现有的金融体系不能有效地发挥配置资源的功能。政府规制和刚性兑付的约束,提升了信托业整体的信任度。随着我国信托业的正面形象逐步树立,居民在利率极低、资本市场低迷的背景下选择购买信托产品来理财,是我国信托业管理资产迅速增长的金融逻辑。我国信托业具有满足理财需求、提升金融功能、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和居民财产性收入提高的功能,进而形成良性循环,这与"十二五"规划《建议》的基本逻辑相一致。防范信托业的风险需要政府的立法、监管和信托公司自身风险控制相结合的综合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2.
陈予燕 《理财》2014,(2):86-87
2013年年底,由吉林信托管理的近10亿元信托计划出现兑付危机,引发人们对信托业兑付风险的担忧,信托业兑付危机袭来的舆论声浪骤起.  相似文献   

13.
《银行家》2014,(9)
正近十年来,我国金融市场持续高速发展,2013年银行理财产品存续规模和信托业资产规模均突破十万亿,债券市场存量规模业已位居世界第三。在此期间发生了数起信用风险事件,但是经各方博弈后最终几乎全都如期兑付,金融市场呈现出"零违约"特征。相较国外金融市场违约事件的正常发生,国内金融市场这种"零违约"特征引发市场高度关注。本文以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市场、信用债券市场、信托市场的"刚性兑付"现象为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14.
孙柏  杜平 《金融博览》2014,(10):41-43
在经历几年高速发展后,规模已超10万亿元的信托业在2014年走得并不顺畅.有关信托兑付危机的报道层出不穷,风险事件频繁曝光让市场渐感寒意.如今的信托行业,无疑已经进入“高危区”.最引人注目的事件有两个:从2013年开始,中诚信托的30亿元信托兑付危机就一直萦绕在大家耳边。  相似文献   

15.
陈予燕 《理财》2014,(11):89-90
市场评论人士和监管层都力推有序打破刚性兑付。然而,事实上,刚性兑付仍然在信托业内被实行着,信托业内人士对其态度暧昧。刚性兑付何时被打破仍是未知数。  相似文献   

16.
陈赤 《金融博览》2014,(8):28-30
今年以来,关于信托刚性兑付的讨论一直不绝于耳。先是中诚信托“诚至金开1号”30亿元的矿产信托在农历新年前夕险遭兑付危机。紧接着,包括吉林信托、长安信托、  相似文献   

17.
新平 《金融博览》2014,(5):30-31
根据信托业协会公布的最新数据,到2013年末,我国信托业67家公司的资产规模已接近11万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同比增幅高达46%。一方面是信托业规模持续不断扩大.另一方面是“刚性兑付”,一旦处理不当,容易引发风险事件。  相似文献   

18.
从机构的直接利益角度考虑,信托违约将损害机构品牌形象,其后续发行的产品或将陷入无人购买的窘境;而从更大角度看,目前信托业的规模已非常庞大,投资人信心往往建立在刚性兑付基础上,一旦发生实质性违约,或将引发市场恐慌,这不仅会诱发信托业整体信用危机,也可能增加相关市场主体的融资难度,冲击实体经济发展。目前,银监会机构改革中一项重大架构调整就是专门设立了"信托监督管理部"。从原非银部分离出信托部,  相似文献   

19.
林宏妹 《时代金融》2014,(5X):148-148
中国信托业艰难曲折中发展起来,经历30多年风雨依然问题重重。中诚信托诚至金开1号案再次将刚性兑付问题摆在我们眼前,信托业潜规则问题引发热议。本文分析了中国信托业刚性兑付的合理性及其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20.
中国信托业艰难曲折中发展起来,经历30多年风雨依然问题重重。中诚信托诚至金开1号案再次将刚性兑付问题摆在我们眼前,信托业潜规则问题引发热议。本文分析了中国信托业刚性兑付的合理性及其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