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窦丁 《上市公司》2003,(2):24-26
2002年是中国入世的第一年,与往年隔岸观火般坐而论道不同,全球并购的刀光剑影正在渐行渐近,强劲地调整着中国企业的资本战略和经营形态。而国内蛰伏已久的行家里手们也在摩拳擦掌,颇有跃跃欲试之意。从全球并购研究中心根据美国汤氏统计(Thomson Investor Network)和其他资料综合而评出的全球十大并购事件观之,2002年的全球并购大势有几个值得中国业界关注的特点,相与析之。  相似文献   

2.
跨国并购作为企业进行全球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之一,越来越受到中国企业的关注。随着我国企业国际化能力的增强,对外投资管理体系的日趋完善,并购越来越多地成为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现在与未来的战略选择方式。但是,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处于起步阶段,应深入分析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竞争优势与劣势,对比利弊,审慎选择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  相似文献   

3.
现代企业并购中的风险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海敏  武克华  吴伟 《现代企业》2004,(5):58-58,29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的企业并购浪潮风起云涌,并购规模的扩大和领域的拓宽正成为现代企业并购的趋势。在中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的战略性重组过程也必然会涉及到企业并购。毫无疑问,成功的企业并购会大大地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会成为企业发展的一个新的起点。但是现代企业并购中的风险也不容忽视,盲目的并购可能会把企业拖入失败的深渊,其风险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作为全球资源重新配置最有效、最灵活的方式.企业并购目前正在全球范围内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中国是亚太地区继日本和澳大利亚之后的第三大并购市场,2006年上半年,中国的并购交易金额达到了410亿美元,年增长率达到令人诧异的71%;2005年,中国公开的并购交易数比上年增长了14.5%,达到857宗。 如何以最低的并购成本获得最高的并购收益,达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降低交易费用、分散经营风险、迅速“做大、做精、做强”,即1+1〉2的目的,是并购方关注的重点。财务问题贯穿于并购始终,并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何进行企业并购的财务规划,如何进行财务操作,并购给企业带来怎样的财务影响,并购的态势走向如何,如何选择最佳的并购方式,都值得我们认真关注和思索……  相似文献   

5.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新特点与战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荣英 《企业活力》2006,(11):56-57
在全球范围内,并购已经成为企业扩大规模、增强实力、提高效率的重要手段。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现实表明,跨国并购是一个经济体快速崛起的必由之路,就目前跨国并购的背景而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资本条件,而众多陷入困境的外国公司和日益严格的反垄断法给中国公司跨国并购提供了市场机会。我国企业特别是大型集团企业在积极应对外来竞争的同时,也加快了自身国际化的步伐,掀起了中国企业走向国际的热潮。中国企业在全球并购舞台上的角色,正从卖方向买方转变。  相似文献   

6.
孟亮 《英才》2006,(7):32-32
在中国并购调查跟全球一样,很容易区别企业经营的好坏,但是经营得有多好,好到什么程度,在中国就很难区别。 很多人说在中国关系很重要,实际上在全球并购中人的因素也很重要。很多的并购交易不成功就是因为两个CEO谈不拢。  相似文献   

7.
近看企业并购中的文化整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些年来.全球企业出现了并购的新浪潮.众多企业通过兼并、并购和联合等方式组建新的企业集团。在中国,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并购重组之风促使2万多家企业参与并购,转移存量资产这上百亿元人民币。而2004年底联想收购IBM的FC业务则敲响了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乐章下的最强音。  相似文献   

8.
金融危机席卷全球,致使众多欧美企业市值萎缩,陷入整合困境,此时中国企业积极贯彻"走出去"战略并掀起海外并购的浪潮。本文首先简介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现状,再结合近几年几个大型并购案例,针对海外并购整合难道较大的文化整合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文化整合提出一些建议,使中国企业能更好的将并购项目与文化相融合,做到真正地、长远地"走下去"。  相似文献   

9.
波士顿咨询公司(BCG)大中华区主席麦维德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CEO要学会管理全球化风险”。麦维德指出:我认为,在中国研发和品牌是最为关键的战略。关于并购,它的风险相对比较高,我们对全球的并购研究发现,全球并购的60%是不成功的,所以这个不是最好的解决方案。15年前很多韩国公司,他们想通过这种并购然后来实现全球的扩张,最后很多都失败了。我们看看现在成功的韩国企业,像三星、现代、LG等,他们真正成功都是基于自己的研发,建立自己的品牌,而不是通过海外大规模的并购。  相似文献   

10.
刘兴阳 《人力资源》2006,(9X):24-33
近年来,企业间的兼并与收购早已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展开,比如联想并购IBM全球PC业务,TCL并购法国汤姆逊电子及阿尔卡特手机业务,阿里巴巴并购雅虎(中国),国美并购永乐,等等。并购不仅是企业实现低成本快速扩张的重要途径,而且已成为经济增长的又一推动力。但是,并购会给双方人员的工作和生活带来较大影响,尤其是目标企业的人员,他们对未来的预期感到极大的不确定,形成沉重的心理负担。因此,并购企业如何稳定并留住目标企业的核心人才,尽快消除其心理压力,充分发挥个人才能,已成为人力资源整合中的首要问题,更影响着并购的成败。[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在全球第五次并购浪潮和中国加入WTO背景下,本文基于对战略型企业并购的分析,将战略型企业并购看作一项重要决策,给出了战略型企业并购的决策分析框架,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六个步骤,每步骤均伴随反馈的过程,以指导战略型企业并购理论研究和企业并购实践。  相似文献   

12.
秦喜杰  赵良 《中外企业家》2012,(13):105-107
在分析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动机的基础上,提出中国企业可优先并购国外资源性企业,以及对国外目标企业选择的六原则,并佐以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若干实例,以期促进中国企业参与全球产业布局和竞争,获得全球品牌,扩大自身的规模和实力,掌控国际市场上讨价还价甚至定价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3.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并购来扩大市场,取得资源、技术和渠道是企业经常采取的工具手段。中国企业的发展也经历了自然积累和通过并购来整合资源的阶段。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已经是不可避免的选择。在一般企业间的并购过程中,有相当比率的并购是以失败告终的,在导致并购失败的各种因素中,居首位就是文化的差异性。在进行跨国并购的过程中,与国内并购相比,在文化整合方面,跨国并购面临更大的挑战。因此,企业文化整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跨国并购是否成功。  相似文献   

14.
韩平肖 《新资本》2011,(3):68-71
人力资源因素是企业并购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据2011年3月28日《上海证券报》报道,随着全球经济复苏趋势不断增强,中国并购市场也日趋活跃,特别是国内企业整合的意愿大幅上升。汤森路透的最新统计显示,今年第一季度,中国企业的总并购金额排名全球第三,仅次于美国和英国。第一季度截至目前,中国的并购交易已超过同期的历史最高水平,并购总金额  相似文献   

15.
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我国企业跨国并购势在必行 据英国调查公司公布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06年11月16日,当年全球企业并购金额已高达33680亿美元,超过历史最高点2002年的33320亿美元。其中,跨国并购约占全球企业并购市场份额的70%左右,可见,跨国并购已成为全球企业并购及对外直接投资的主流模式。  相似文献   

16.
罗影  梁海松 《英才》2007,(7):104-105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伴随着企业制度演化为现代企业制度,企业并购开始活跃起来。在迄今为止的100多年间,全球已发生了五次大规模企业并购浪潮。在这一波高过一波的浪潮中,中国的企业并购渐入高潮将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并购容易整合难。那么,华润在并购前线攻城拔寨之际,考虑到后院如何整合显然是很重要的。本文以其零售战线为例进行了分析,以示读者。  相似文献   

18.
外商直接投资收购国有企业的现状与对策卢家仪赵胜利一、外商直接投资并购我国企业的动因近几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新一轮的跨国企业收购与合并在全球涌现。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利用外资的拓展,给外商提供了契机,外国资本将并购目标瞄准了中国,正在形成并购我国...  相似文献   

19.
一、问题提出和归纳 在全球范围内,企业并购始终受到七七定律的诅咒——70%的并购是失败的,其中70%失败于整合。而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除了上述整合问题外,最常见的问题之一是并购目标对象错误(并购对象选择偏差、高估值高支付和整合困境是导致央企并购失败最主要的三个原因)。并购对象选择错误,可概括为三种情况: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中国企业迅速在全球范围展开一系列大规模并购活动。普华永道发布的《2010年企业并购回顾与前瞻报告》显示,2010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交易数量达到创纪录的188宗,已披露的交易金额合计约380亿美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