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岳 《上海经济》2014,(7):70-71
陶瓷——文化留痕甲骨文被公认为中国早期最成熟的文字系统,但并不是最早的中国文字,郭沫若就曾称半坡彩陶上的符号有文字的性质。依据远古陶瓷记载的文化历史而言,中国文字的出现至少有五六千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2.
《首都经济》2011,(11):84-84
10月21日,庆祝甲骨文研发落户中国10周年暨甲骨文北京园区落成典礼在北京中关村软件园隆重举行。北京市委常委赵凤桐在活动前来到甲骨文北京园区亲切会见了甲骨文全球执行副总裁Derek Williams先生等一行。  相似文献   

3.
王哲 《中国报道》2014,(7):98-99
中国字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标志。殷墟甲骨文距离现在3000多年,3000多年来,汉字结构没有变,这种传承是真正的中华基因。去年,首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在中央电视台热播,一时间,全社会汉字听写风潮涌起,很多国人甚至全家总动员"研究"汉字。"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这句话不仅是这个节目的宣传语,也道出了近年来中国人对传统文化及中国文字传承的危机感。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广西金秀瑶族部分传统生活用具进行设计事理分析,例如金秀瑶族禾剪与甲骨文“利”字,金秀瑶族竹制织锦工具与甲骨文“巾”字,金秀盘瑶出行背袋与甲骨文“西”字等,揭示其与“甲骨文”象形造字的渊源关系。研究旨在借助甲骨文象形释义的参考,为无本族文字的金秀瑶族传统生活用具设计的“传统性”溯源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再如,金秀瑶族丧葬习俗与甲骨文“尸”字,这将有助于更深入地揭示用具“物理”背后所蕴舍的“事理”特征。  相似文献   

5.
李平  李雪海  张丽 《走向世界》2009,(19):32-35
黄河文化一脉相传 沿着黄河文明的脉络,可见滨州文化之中典型的黄河特征:黄河三角洲地区最早的人类文化遗迹发现在滨州,即北辛文化; 1991年在滨州邹平发现的"丁公陶文",被认定是目前所知中国境内发现的最早的文字,比甲骨文还早了八九百年,成为史前中华文化的根就在黄河三角洲的有力证据;滨州市无棣县碣石山镇之碣石山,是大禹治水时的黄河入海口标志;无棣县贝壳堤岛自然保护区属海洋自然遗迹,是黄河三角洲形成和发育的重要地质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6.
安阳名列中国七大古都,源于殷墟。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印证,安阳是中国有文字可考的最早的古都。 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在《中国文明的起源》一书中指出:“商代殷墟文化实在是一个灿烂的文明.具有都市、文字、青铜器三个要素。”殷都是世界文明古国中最著名的古代城邦之一。殷王朝的建都规划、建筑材料和建筑风格对后世形成中国建筑学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把建筑称为土木工程即源于此。甲骨文是世界上四种最著名的古代文字之一,它与埃及的象形文字、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古印度文字并称人类文化的四大瑰宝,对人类文化的积累、传播和发展,对汉字的发展和研究,对补史和证史起了巨大作用。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甲骨文的发现,被史学家们评价为“一片甲骨惊世界”。殷墟期的青铜器是中国青铜器时代的鼎盛期,也是中国青铜器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它不仅在中国文明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也证明了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中最早进入青铜器时代的国家之一。 安阳的古老与文明还可上溯到更久远的年代,这里有被史学界命名为“小南海文化”的25000年前的原始人洞穴,有4000年前的颛顼、帝喾活动的遗址。殷商以后,这里仍然是中国最活跃的历史舞台之一,西门豹治邺,蔺相如出山,苏秦洹上受印,扁鹊伏道遇害,曹操聚兵铜雀台,秦琼叉举瓦岗寨,岳武穆精忠报国,袁世凯窃国归西,成败荣辱,胜迹可寻。  相似文献   

7.
杨秋玲 《魅力中国》2014,(13):111-111
在甲骨文中“亡”的出现次数频繁,普遍以“亡+名词”的形式出现。但也有“亡若”等以“亡+谓词”的形式。那到底甲骨文中的“亡”是什么词性。又具有什么用法呢?笔者在集结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举例论证、同等语位替代等方法,最终论证出甲骨文中“亡”具有动词义。且为常用又.同时已具有否定副词的词性。  相似文献   

8.
中国自一百多年前在殷墟首次发现商代甲骨文举世震惊后,又获重大考古发现——大辛庄商代古文化遗址再次出土甲骨文,考古界苦苦寻找的殷墟外的甲骨卜辞终有结果。  相似文献   

9.
当数据库还是由计算机系统供应商提供时,甲骨文就推出了一款便携式数据库,可以运行于不同的计算机中。而且,它是一种关系数据库,用大家熟悉的表格将信息以行和列的形式加以储存。这两个创新点首先吸引了实验室的科学家的注意,然后软件商也开始关注甲骨文的数据库。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甲骨文成了关系型数据库的市场中当仁不让的领导者。  相似文献   

10.
龚雪 《中国高新区》2009,(11):46-49
安阳,这座中华民族古老文化名城,有着三千余年的历史文化积淀。“甲骨文”的故乡、《周易》的发源地、“红旗渠”精神等成为安阳市对外的文化名片。安阳承载了中华民族创新创业、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这样厚重文化的哺育下,一座现代化新城区——安阳高新区,从这里诞生,在这里崛起。它以创新的勇气、创造的锐气、创业的志气为世人诠释一个充满激情与奇迹的魅力新城。  相似文献   

11.
<正>羌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的记载。根植于社会生活的羌族多声部民歌是在他们长期农耕生产、生活的群体方式中逐步形成发展而来的。由于羌族没有文字,其文化的传播也仅靠口传的形式,因而羌族多声部民歌也就成为了羌族文化传播的载体之一。2009年,松潘县的羌族多声部民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羌族多声部民歌主要分布于松潘  相似文献   

12.
甲骨文是古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今天可识的最古的汉字。最早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即今“殷墟博物苑”所在地。1899年为金石学家王懿荣首先发现,以后多次发掘,出土达十余万片,皆为商代晚期的东西。单字的总数在4500字左右,可识者在千字以上,是相当进步的一种文字。甲骨文名称的确定,由于学者们命名的视角不同而十分繁复:以“龟”、“龟甲”、“龟甲兽骨”称名的,是从承载甲骨文的质料着眼的;以“殷契”、“殷墟书契”称名的,是从出土地点和书写工具两方面着眼的;以“卜辞”、“贞卜文字”称名的,是从甲骨文用于占卜的…  相似文献   

13.
葛清 《新财经》2003,(8):84-85
世界第二大软件企业甲骨文宣布以现金63亿美元对商业应用软件巨头仁科实施收购,然而仁科并不想轻易投靠甲骨文,一场精彩的攻守大战拉开大幕,成为今年软件行业和纳斯达克市场上最引人注目的事件  相似文献   

14.
早在五千多年前,我国的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吉”的字样。“吉”字的形态是菌,其含义是上象兵器,下象盛放兵器的器具,合起来就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无战事、无危难。而“祥”字的解释则是好的兆头。“吉祥”的本意是和、顺、福、善、美、康、宁及其预兆。“吉祥”是中华民族恒古的企盼与追求,也是历朝历代有为的治国者们的理想与目标。由此而形成的吉祥文化,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与特色。  相似文献   

15.
"合文"是汉语古文字中常见的现象。"合文"从甲骨文时代就已经产生,秦汉时期逐渐减少,最后归于消亡。系统研究古文字中的合文,对了解汉字发展、演变的历史有比较重要的意义。笔者以《商周古文字读本——殷墟甲骨刻辞》38片为例进行研究,分析其中"合文"分布的种类以及呈现的特点,初探甲骨文中的"合文"现象。  相似文献   

16.
甲骨文、金文是中国文字与书法在源头上的两个重要阶段.此二者在形式上是有明显差异的.在秦小篆一统天下之前,它们几乎包办了中国文字与书法的演进.甲骨文与金文的形式演进可以区分为“通篇格式布局”和“单字造型特点”两个部分.前者属于“文章化”的性质,后者则属于“文字化”的性质.  相似文献   

17.
记者手记     
《中国报道》2023,(2):6-7
<正>徐豪春节前,大英博物馆为宣传韩国旅游局举办的一活动,在官方账号发文庆祝“韩国农历新年”。引发争议后,大英博物馆默默删除了前述宣传帖,但并未作出回应。不少在英中国留学生自发组织了普及中国春节文化的汉服活动,身着汉服来到大英博物馆内,向馆内游客宣传春节的来源和文化。不管是古籍记载还是文物实证,农历新年都是中国数千年相承的传统节日。农历新年在古代称为岁首、岁旦、元旦、新春等,甲骨文上就已经出现了“旦”的象形字,西周多个青铜器上都有“旦”字。守护和弘扬好传统习俗文化,也是我们当代人的责任。  相似文献   

18.
<正>熏炉之初(文化期至春秋战国)熏炉之用与上古之馨香祭祀有着密切的关系。《尚书·酒诰》曰:"弗惟德馨香,祀登闻于天"。上古祭天之礼为"禋、柴、燎",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即记许多有祭天之礼,如《甲骨文合集14337》载:"己酉上,贞燎于东母九年"。又《尚书·舜典》载:"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至于岱宗,柴。"《礼记·郊特牲》载:"天子造四方,先柴。"郑玄注云:"禋,  相似文献   

19.
安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七大古都之一,是甲骨文的故乡,也是《易经》的发祥地。安阳的历史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华民族发展史。安阳西依太行,洹水穿流,交通便利,气候宜人。自古以来,这里就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摇篮之一。安阳西部的小南海原始人洞穴,是25000年前旧石器时代一处人文景观,这里出土了7000多件人类使用过的石器工具,还有动物骨骼化石等,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称之为“小南海文化”。  相似文献   

20.
孙梅 《黑河学刊》2013,(3):178-179
我国拥有大量珍贵的历史档案,出于保护的需要,绝大多数都保存在各大博物馆、档案馆及图书馆。档案保护和文物保护的工作对象存在着交集,即同一物件可以既是文物同时又是档案。许多具有档案、文物双重身份的物件,例如甲骨文、铭文、敕书等形式的档案,具有极其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研究价值。文物类档案就是博物馆收藏保管的具有文物价值的历史档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