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4 毫秒
1.
谢里  张斐 《南方经济》2017,36(12):98-118
文章以2007-2013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为样本,用NDDF-DEA方法评估了各地区工业绿色发展效率,运用CLAD估计方法实证分析了电价交叉补贴对工业绿色发展效率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从全国层面来看,电价交叉补贴通过要素投入和成本机制对中国工业绿色发展效率产生消极影响;从分地区层面来看,虽然电价交叉补贴对各地区工业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途径一致体现于要素投入和成本机制,但其影响程度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电价交叉补贴会显著阻碍东部地区工业绿色发展效率提高,而对中西部地区工业绿色发展效率没有显著消极影响,甚至有利于工业绿色发展效率提高。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环境规制强度与区域工业效率研究:1999-2008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环境因素越来越成为评价工业效率的重要指标,本文以工业SO2为非期望产出分别考察环境非规制、弱规制和强规制下的工业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从环境非规制到弱规制时,各省份和地区的工业综合技术效率趋向不变或下降,从环境弱规制到强规制时,各省份和地区的综合技术效率变化复杂;弱规制和强规制下影响中国东、中、西部工业综合技术效率的因素存在规制强度差异和区域差异,而且新型工业化战略的政策转变显示出提升各区域工业效率的即时性。  相似文献   

3.
文章将碳排放纳入农业环境效率评价体系中,利用基于松弛模型(Slack Based Model,SBM)对2003—2014年中国农业环境效率进行了测算和无效率来源分解,并且对农业环境效率进行区域差异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东中西部农业环境效率存在较大差异,东部地区农业环境效率水平最高,其无效率主要来源于机械投入无效率;中西部地区农业环境效率水平较低,其无效率主要来源于碳排放量无效率。  相似文献   

4.
游达明  欧阳乐茜 《改革》2020,(5):122-138
对我国省域工业企业绿色创新效率的测算和财政分权条件下不同环境规制对企业绿色创新效率影响的分析表明,工业企业绿色创新效率具有明显的正向空间集聚效应,财政分权对工业企业绿色创新效率存在显著的抑制作用,不同环境规制工具存在明显差异,财政分权和环境规制的交互效应在“行政命令型”环境规制中尤为显著。不同地区的环境规制以及与财政分权的交互效应具有显著的区域异质性。我国应优化财政分权制度与地方官员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充分考虑环境规制工具与地方财政分权的交互效应,在不同区域选择不同的环境规制工具,制定跨区域的环境规制政策,发挥东部地区绿色创新的优势,进一步完善中西部地区的绿色创新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2012—2020年面板数据,构建包含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对中国内地30个省份和五大国家战略区域的绿色技术创新效率进行测度,并通过Tobit模型探究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各地区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空间差异较大且效率较低,研究期内全国30个地区的综合效率均值只有0.45;中国各地区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呈现良好的动态变化趋势,绿色技术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率为20%;地区经济发展程度、政府支持力度、环境规制、产业结构均与区域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呈显著的正向相关。  相似文献   

6.
孔元  冯冰 《南方经济》2012,30(2):27-38
 本文分别采用基于投入的DEA方法和基于产出的方向距离函数法测度了中国29个省份2001-2008年间的环境效率,并分析了在地区间经贸往来关系和地理邻接关系两种渠道下的环境效率溢出效应,结果显示两种环境效率溢出模式并不相同,前者体现了正向的环境效率溢出效应,而后者却是负向作用。通过分析环境效率的影响因素还发现:降低工业资本密集度、优化产业结构有利于改善地区环境效率;研发强度对地区环境效率整体提升作有促进作用,但对其他地区环境效率的吸收能力并没有一致的作用。结果提醒我们,需要进一步提升产业结构和产业内结构,同时应该更新研发思想,提高对生态环境的关注程度和决策比重。  相似文献   

7.
以海南省18个市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统计分析方法探讨经济发展、环境污染排放的区域差异特征,利用环境公平测度指数模型,对国际旅游岛建设前后(2009年和2012年)海南省各市县的环境公平指数进行测算,探讨环境公平的时间地域差异。并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运用效率模型分析评价1999-2012年18个市县的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有效性。结果表明,海南省各市县的环境不公平程度差异较大,其中,海南省东部沿海地区最为明显,且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不公平程度加剧。DEA有效性评价结果表明,1999-2012年海南省实现了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但多数地区存在投入冗余,产出不足的情况。最后从生态环境与空间管制、生态补偿机制、环境保护与低碳协同发展政策、生态移民等方面提出区域协调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8.
薛红芳  谢守红 《科技和产业》2014,14(10):116-120
采用DEA-Malmquist法,对1998-2011年长三角地区工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算和分解,并把长三角地区的工业行业分为三类。研究表明,1998-2011年长三角地区工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平均增长率为9.3%,且主要由技术进步拉动。不同类别工业行业间的全要素生产率有较大差别,技术效率变化是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低生产率工业行业的生产总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较高,阻碍了工业生产率的提高,也是今后转型升级的重点所在。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别采用基于投入的DEA方法和基于产出的方向距离函数法测度了中国29个省份2001-2008年间的环境效率,并分析了在地区间经贸往来关系和地理邻接关系两种渠道下的环境效率溢出效应,结果显示两种环境效率溢出模式并不相同,前者体现了正向的环境效率溢出效应,而后者却是负向作用.通过分析环境效率的其他影响因素还发现:降低工业资本密集度、优化产业结构有利于改善地区环境效率;研发强度对地区环境效率提升有促进作用,但对其他地区环境效率的吸收能力并没有一致的作用.结果提醒我们,需要进一步提升产业间结构和产业内结构,同时应该更新研发思想,提高对生态环境的关注程度和决策比重.  相似文献   

10.
文章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对中国地区2012年的工业水污染治理效率进行测评,研究发现,不排除环境变量和随机因素的干扰会导致中国省区工业水污染治理效率的高估,而剔除环境和随机因素后发现,中国省区工业水污染治理效率偏低,只有0.682,规模无效率是阻碍工业水污染治理效率提升的关键因素。研究还发现,东部地区工业水污染治理效率较高,而中西部则较低,这主要由三大地带间的规模效率差异所致。将中国省区工业水污染治理效率按照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分类后发现,中国没有"低高型"省区,多数省区是"双低型"或"高低型"。  相似文献   

11.
生态效率是衡量经济与生态和谐统一的重要指标之一。文章采用因子分析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各县市区的工业生态效率进行综合评价,采用典型相关分析资源效率与环境效率内在生态结构关系。研究表明:不同生态功能区域的工业生态效率界限并不明显,区内各层次工业生态效率同其工业经济发展水平不具有高度相关性,资源效率与环境效率具有互促与约束作用。针对上述研究结果,提出应强化生态功能分区和产业结构布局,重点关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资源效率与生态效率互动,走内生性的新型绿色工业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2.
王兵  王丽 《南方经济》2010,28(11):3-19
本文运用方向性距离函数和曼奎斯特-卢恩伯格指数方法测算了环境约束下中国1998--2007年各地区工业技术效率、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和环境规制成本,并对影响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环境技术效率呈现东、中、西依次递减,并且技术效率越高的地区,环境管制成本越低;考虑环境因素后,中国各地区工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降低,主要是由技术进步推动;环境约束下工业全要素生产率东部最高,西部次之,中部最低;人均GRP、FDI、工业结构、能源结构、人口密度对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劳动力区域流动倾向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董立彬 《特区经济》2008,(11):269-270
中、西部劳动力逐渐流入东部地区。本文通过对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式的分析,解释了中、西部劳动力逐渐流入东部地区这一现象。当劳动力在东部地区不断聚集,给东部地区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从而刺激了东部地区的进一步发展。逐渐形成了缪尔达尔所说的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最后提出了政府在二元经济结构下,应宏观调控区域经济,以及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文章首先通过区分污染物产生量和排放量,将工业生态效率分解为源头消减效率和末端治理效率,以此来构建工业生态效率评价模型,评价了2005-2010年中国中部和东部各省工业生态效率;其次分别运用面板数据分析模型研究产业结构、外资利用、研发投资和污染治理投资四因素对源头消减效率和末端治理效率的影响;最后基于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以源头消减为核心、转变工业结构、积极引进外资、加大科研投入和加强政府主导等中部地区提升工业生态效率水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中国区域环境效率的差异与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李静 《南方经济》2009,(12):24-35
本文比较了非期望产出处理的相关DEA模型的优缺点,通过引入SBM模型处理非期望产出,测算了1990—2006年我国各省区环境效率。结果显示,环境变量的引入明显降低了中国区域的平均效率水平,中西部地区对环境变量的引入较东部地区较为敏感。同时,本文实证考察了经济规模、对外开放程度、地区等因素对环境效率的影响效果,发现这些因素对对于三大地区的作用机理存在差别,并据此给出了一些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为了客观评价和比较分析中国省(市)域自主创新效率,利用改进理想解法对2010年中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区域自主创新效率进行评价,对评价结果进行分类比较分析。评价结果表明中国省(市)级区域的区域自主创新效率地域差异化明显,总体而言,东部地区的区域自主创新效率最强,其次是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西部地区较弱。  相似文献   

17.
创新型人才是推动地区创新发展的核心动力。基于2011—2021年中国内地31个省份(因数据缺失,未包括港澳台地区)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灰色关联分析模型考察宏观环境因素对创新型人才流动的影响。结果表明,良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水平能显著促进省际间创新型人才流动;在分样本情境下,宏观环境因素对创新型人才流动的影响具有空间异质性。中西部地区创新型人才流动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较大,东部地区创新型人才流动受收入水平影响较大;相较于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对创新型人才流动有较明显的影响;R&D经费投入在促进中部地区创新型人才流动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和教育环境对创新型人才流动影响力度偏弱。据此,提出进一步贯彻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提高创新型人才收入水平、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继续发挥R&D经费对科技人才流动的促进作用、创造良好教育环境等建议,为城市和区域人才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8.
孙攀  吴玉鸣  鲍曙明  仲颖佳 《南方经济》2019,38(12):100-117
文章在对国内外与经济增长、环境污染及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相关的文献进行述评的基础上,构建了中国经济增长与雾霾污染治理的理论分析框架,利用ArcGIS软件将NASA提供的2003-2016年全球遥感地图年均PM2.5浓度栅格数据值解析为中国28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具体的数值,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方法与动态空间杜宾面板数据模型(SDDPDM)对中国经济增长与雾霾污染之间是否存在EKC曲线以及引致雾霾污染空间溢出的因素进行了经验识别。结果发现,中国(整体)、东部地区及中西部地区均存在雾霾污染EKC曲线(中西部地区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且处于雾霾污染随着经济增长而加剧的EKC曲线第一阶段(拐点为第二阶段)。这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离雾霾污染EKC曲线拐点的距离有关。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离雾霾污染EKC曲线拐点越近,该区域雾霾污染EKC曲线越显著;反之,则越不显著。中国(整体)、东部地区及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离各自雾霾污染EKC曲线拐点的距离分别为中等、较近及较远,故,在上述三种情况下,雾霾污染EKC曲线的显著性会出现差异。交通运输对中国雾霾污染治理起到了消极作用;科技水平、产业结构合理化及教育水平对雾霾污染治理均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中西部地区FDI对中国雾霾污染治理所起的作用是积极的,而东部地区FDI则相反。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comparatively assesses the major contributors to economic growth and spread–backwash effects in Western and Eastern China over the period 2000–2007. The empirical findings indicate that economies in both regions increasingly agglomerated in large cities; the marginal products of domestic capital and labor in the western region were, respectively, two‐thirds and half of those in the eastern region; FDI was more productive than domestic capital. Spatial econometric analysis reveals that the central cities in Western China had mild spread effects on each other and backwash effects on the nearby rural counties and, in contrast, the central cities in the eastern region competed with each other and had backwash effects on nearby rural counties but spread effects on neighboring county‐level cities. The paper draws several policy implications in relation to the improvement of factor inputs and construction of growth centers in the western region.  相似文献   

20.
中国地方政府的社会性支出:效率及其决定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刚  李树 《南方经济》2010,28(10):3-17
本文采用二阶段DEA—Tobit模型核算并解释了我国地方政府的社会性支出效率,主要发现是:(1)地方政府的各项社会性支出效率存在明显的地区差距,但地区差距正在逐步缩小,其中,中部地区的卫生和教育支出效率最高,东部地区的社会保障支出效率最高,西部地区的各项支出效率均最低,而总社会性支出效率最高的是东部地区;(2)总体而言,由于地方政府支出无效率导致的社会性公共产品的损失量大约占现有生产环境和技术条件下潜在产出量的10.8%;(3)政府规模、行政腐败、收入差距和人均GDP等环境因素是降低社会性支出效率的变量,而教育水平、城市化率和人口规模等环境因素则是提高社会性支出效率的变量,当然,各环境变量对分项社会性支出效率的影响也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