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资源类企业海外并购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范围内获取优质稳定的能源和矿产资源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目的之一,其中我国企业海外资源型并购成为重要方式。本文在分析了近年来我国资源类企业海外并购的特点、动因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企业并购成败因素的探讨,从企业和政府两个层面提出了促进我国资源类企业海外并购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2013年,中国广告企业的并购进入一个新的发展周期。从微观层面上看,中国广告企业并购是中国广告企业在中国独特市场环境中自我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的现实表现;从宏观层面上讲,则是广告业发展到一定时期赢利空间缩小、行业竞争加剧和产业升级换代加快的必然产物。并购的动因既有企业内部机制创新的驱动,  相似文献   

3.
跨国并购是企业进行发展、获取竞争优势的一种重要途径。随着跨国并购的数量与金额持续增加,本文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进行了分析,发现目前促进我国企业进行跨国并购的动因主要包括政府政策的鼓励、国际市场与品牌的获得、对于资源与能源的需求以及获取先进技术。  相似文献   

4.
战略并购是我国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走向国际化的有效途径,是以国家和企业战略为出发点,以增强国家实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创造大于各自价值之和的新增价值为目的,包含并前规划、并购交易、并后整合全过程,通过协同效应(学习效应、规模效应、范围经济效应)实现最终目标的并购.战略并购的动因包含引致性动因(共享资源和分散风险的诱导)和驱致性动因(国家和政府的驱动)两种.根据战略并购企业与被并购企业社会影响力和技术能力的不同,企业战略并购可分为“高攀”型战略并购、“对等”型战略并购、“整合”型战略并购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5.
我国高技术企业的并购行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产业组织理论分析我国高技术企业并购行为,对于实现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高技术企业并购具有既不同于传统产业的企业并购,也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高技术企业并购的基本特征;我国高技术企业并购的主要动因是寻求技术上和知识上的互补,改善结构、扩大规模,争取实现市场互补,增强国际竞争力;我国高技术企业要实现成功并购,必须遵循企业成功并购的基本原则,恰当选择并购对象,重视企业并购后的整合,为成功并购提供良好的法律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的进程,跨国并购成为企业快速发展的一大战略。分析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中出现的跨国并购国家分布不均、并购经验不足以及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结合吉利并购沃尔沃的成功案例,提出建立信息传播渠道、拓宽融资渠道、根据不同动因选择不同并购区位以及加强整合实现并购双方优势互补等参考性建议,以助于政府和企业对跨国并购作出更好决策。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并购化趋势动因的分析,发现快速进入中国市场、获得市场支配力是跨国公司既定战略目标,而并购则是实现该目标最有效手段。政府对外商投资领域放宽、并购政策法规完善为外资并购提供了制度环境;国内成长起一大批具有收购价值的企业以及大量国有无形资产被低估、忽略为外资并购提供了丰富目标对象及未来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产业集聚化趋势、本土企业配套能力的增强,既鼓励FDI进入,又降低并购风险和成本。而并购行为发生的决定性因素则是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战略转变。  相似文献   

8.
企业并购是企业进行资源整合和实现快速扩张的重要途径之一。并购作为一种企业整合、产业调整的重要方式,在我国的市场建设,国家战略实施尤其是国有企业调整转型方面具有深远的意义。由于我国并购市场起步较晚,相关理论研究仍然较少,同时国外学者的并购理论并不能完全适应我国的市场背景,特别是政府控制下的并购整合。因此,本文选择了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旨在探讨中国市场背景下的政府控制与并购整合,以丰富并购理论并得出对我国并购实践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经济全球化的来临,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之后,伴随而来的是全国性的产业整合和企业重组,将创造出空前的商业机会,形成社会资源的重新配置。中国经济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国企改革的战略任务,外资并购的迅猛发展和投资银行自身发展的需求,为我国的投资银行的并购业务带来了内外部条件。本文从理论层面论述企业并购的动因,重点分析了我国投资银行业参与企业并购的必要性,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虽然目前发展投资银行存在着制约因素,但是必须认真分析并逐步解决其面临的问题与障碍,抓住机遇才能培育出成熟的与国际接轨的现代投资银行。  相似文献   

10.
目前,外资正在进行新一轮并购国有、私营以及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浪潮。并且并购的步子迈得越来越大,对我国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如何科学、高效地规制外资并购我国企业的行为,保护民族产业,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已是当务之急。文章通过分析外资并购(FIMA)产生的原因及其负效应,针对我国外资并购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企业层面提出国内企业家和金融机构要提高竞争力和专业能力,并不可轻易放弃自主权;从政府层面提高政策引导、产业安全等方式方法,规制外资并购。  相似文献   

11.
主要介绍了跨国并购的含义和分类,分析了跨国并购的动因。重点研究了中国企业国际化的途径,最后从企业自身和政府两个方面分析了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障碍。  相似文献   

12.
企业并购是企业战略实施和利益实现的一种方式,市场机制下的企业并购是一种复杂的产权交易行为。本文结合我国实际,从效率差异、多角化经营等方面对企业并购动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并购能快速实现企业规模扩大化,是企业成长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多数文献对企业并购动因的分析是从规模经济、经营效率、协同效应等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因素出发的,从时空经济视角出发对企业并购动因进行的研究少之又少。然而,从规模经济视角、经营效率视角以及协同效应视角切入,对企业并购动因的解释都是不完备的。文章从时空经济视角出发,对企业并购的动因进行基于时空经济视角的全面解析,并对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这三种具体并购形式的时空经济动因进行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14.
伴随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结构性矛盾加剧,并购成为企业实现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2012年~2016年,我国并购市场发展迅速,并购交易的数量和金额居高不下,与此同时,企业并购隐藏的问题也日益突出。本文首先结合我国国情分析企业并购的动因,主要包括获取协同效应、降低交易费用、借壳上市和促进企业跨国发展。然后探讨我国企业并购的现状,比如企业追求短期利益、中介机构的功能有待规范、政府干预过度和职工权益容易受到侵害。最后提出改善我国企业并购的对策,包括重视企业并购后的资源整合、提高中介机构的业务素质、发挥政府的适度引导作用和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旨在为推进企业并购的有效实施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经济市场化的不断深入,单纯靠企业自考的发展已很难满足企业实现迅速扩张的需要,于是企业之间的并购形成了一种必然趋势.并购作为一项高风险的资本经营与扩张活功,其存在的根本动因是企业自身的发展需要.另外,来着管理层和政府方面的推动也是我国企业并购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先论述了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其次从政府宏观和企业自身两个方面对我国企业在跨国并购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上提出了我国企业进行跨国并购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近些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国外企业来到中国进行品牌并购,与此同时中国企业也开始进行了一些"试探性"的海外品牌并购,但是由于中国企业对品牌并购理论研究的不够深入,同时也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在品牌并购的过程中常常处于不利地位,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专家学者关于品牌并购的理论研究和对国外企业来华进行品牌并购及我国企业向外进行品牌并购的动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基于并购动因分析的品牌并购风险规避建议。  相似文献   

18.
范磊 《商业时代》2005,(14):22-22
企业并购已经成为企业自我发展的重要内容,企业资本经营的重要方面。本文试图对形形色色的企业并购活动根据并购动因分类,对各类并购动因进行经济学分析,并指出基于不同动因的并购活动对企业价值和社会利益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目前市场化条件下,企业并购具有如下特点:政府主导型的并购;处于探索期的并购。存在的问题是:政府干预不规范;企业产权关系模糊,并购主体的自主性受到限制;相关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并购的中介机构不发达;企业盲目扩张,规模经济和战略价值动因过度。  相似文献   

20.
李香云 《商》2014,(30):177-177
现在社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随着上市公司数目的增加,上市公司之间的竞争也逐渐强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一直以来都是市场的热点问题,是实现我国产业中快速调整组织结构,实现产业组织优化,完善资源配置,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然而市场中的投资者不成熟,相关制度和政策并不完善,市场尚有很多不规范的地方。针对我国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建议。通过对上市公司并购活动的评价,能够为我国并购重组活动提供指导,提高并购重组绩效。本文主要从五个方面来阐述:首先,阐述上市公司研究的目的及方法;其次,阐述我国上市公司并购动因及并购动因的缺陷;第三,提出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理论及方法体系的建立;然后,分析分析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动因和绩效之间的关系;最后,结合数据提出自己的观点,为提高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