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存货核算方法分为按实际成本的核算和按计划成本的核算。存货按实际成本的核算一般设置“原材料”“周转材料”“在途物资”等账户;而存货按计划成本的核算则不设置“在途物资”账户,增设“材料采购”和“材料成本差异”账户。企业存货核算对于这两种核算方法一般只选择其中一种。过去,我国会计实践中比较通行的会计标准一般举荐采用计划成本法核算存货。  相似文献   

2.
长期股票投资核算的成本法和权益法王红新企业作为长期投资购入的股票,应按实际成本入帐。如果支付的价款中,含有已宣告分派的股利时,应按认购股票实际支付的价款扣除已宣告分派的股利为实际成本入帐。通过“长期投资──股票投资”帐户进行核算。但在股份取得后,其帐...  相似文献   

3.
一、引进材料的核算 加工补偿业务引进材料,一般有三种情况:(1)由外商提供材料和物资,这种材料有的是作价提供,有的是不作价提供;(2)一部分材料、物资由外商提供,另有国内搭配的材料、物资;(3)全部由我方提供的材料、物资。 (1) 作价引进材料的核算 引进这类材料、物资,与国内购料一样,通常按实际成本计价,可不通过材料采购帐户。当材料验收入库时,按外商提供的发票,当时的汇率折成人民币记帐。如引进A材料1000公斤,加工成甲产品1000只。该材料已验收入库,按外商提供的购料发票和代垫运费,共  相似文献   

4.
企业存货是指日常经营过程中将消耗的材料、商品、半成品、产成品等。在会计核算中,存货的取得一般以实际成本作为账面价值,存货的领用或发出也应按实际成本核算,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个别计价法或后进先出法。然而,有些企业在实际工作中不能正确核  相似文献   

5.
成本核算应该力求准确、客观地反映产品成本的实际水平。为此,就必须明确成本核算中的各种假定因素,不断研究这些假定因素在产品成本形成过程中的客观程度,并且逐步改正与客观背离大的假定因素,使成本核算的质量逐步提高。 (一)任何一种成本核算方法都建立在一系列假定的基础上。 产品实际成本的核算有否假定性?有一些同志认为没有。他们认为计算实际成本应该绝  相似文献   

6.
在材料按计划成本计价核算的条件下,反映材料收、发和结存计划成本的科目,据新制度规定,关于材料的实际成本,以及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相比的节约或超支,应通过“材料采购”科目核算;关于材料差异分配率的计算和差异额的分配,则通过“材料成本差异”科目核算。两个科目,共同担负起核算材料实际成本和成本差异的任务。  相似文献   

7.
对于材料品种和规格多而业务又繁忙的企业,用实际成本进行材料核算,其凭证计价和材料明细帐的登记工作是比较繁重和不便的。因此,这些企业一般都采用计划成本进行材料核算。材料计划成本是企业内部统一的核算价格,以计划价格编制计划、核算材料收发和生产消耗都比较方便。其优点有四:  相似文献   

8.
问:企业由于资金紧张,购买了材料,在材料已验收入库,结算凭证也已到达,但无款可付,在此情况下,月终如何进行会计处理?答:为了全面反映企业材料采购及货款支付情况,采用计划成本核算的企业,月份终了,应按实际成本,借记“材料采购”科目,贷记“应付购货款”科目;同时,按计划成本,  相似文献   

9.
何勇 《财会学习》2012,(11):70-72
财政部在《企业会计制度(2001)》中规定,工业企业对于货到票未到的存货,若用计划成本核算,则用计划成本作为暂估价值入账;若用实际成本核算,则用暂估价值入账。以笔者就所在钢铁企业为例,根据这一规定,企业对于已验收入库的购进存货,但发票尚未收到的,应当在月末合理估计存货的入库成本暂估入账。钢铁企业一般存货品种较多、收发较为频繁,使用实际成本法核算一般难以满足存货核算与管理的  相似文献   

10.
王安 《财会学习》2018,(5):63-65
通常,我国的许多大中型工业企业对原材料等存货的收发计量是采用计划成本法进行核算的.在会计实务工作中企业到月末、季末、年末编制利润表和核算成本的时,最终需要的是存货的实际成本,因为报表上填写必须都是真实的、实际的;在学习考试中我们也经常遇到需要计算一笔存货收发业务中的实际成本.那么我们如何将进行计划成本核算的材料的成本简单快速地转换成实际成本呢?这将是我们要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对各种帐户的设置和应用有深入一步的理解,比较熟练地掌握各帐户的经济内容及其用途和结构,为今后学习专业会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1.为什么要研究帐户的分类? 答:企业所运用的帐户是相互联系的,它们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帐户体系。我们研究帐户按其经济内容、按其用途和结构的分类,就可以深入理解各个帐户所反映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相似文献   

12.
刘晓玉 《税收征纳》2006,(6):36-36,38
在日常经营中.企业发出的存货,一般来说.应当根据各类存货的实物流转方式、企业管理的要求、存货的性质等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确定发出存货成本的计价方法.以及当期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从发出存货的计量方面来讲.可以按实际成本核算.也可以按计划成本核算。如采用计划成本核算.会计期末应调整为按实际成本核算。就生产型企业为例.笔者认为.存货中的购进环节由于受物价持续上涨和下跌等原因的影响.企业发出存货计价环节对当期净利润及所得税影响的计算也显得非常重要。据此.笔者特在存货发出环节中选择其中两种不同计价方法进行比较: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通过这两种方法的比较.在日常业务处理中帮助加强理解、掌握和运用.并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操作性。  相似文献   

13.
前一时期我们配合某厂,对材料成本差异的核算进行了重点审查。通过审查,达到了三个目的:其一、纠正了材料成本差异的计算错误;其二、降低产品成本40万元左右、增加两年利润88万元左右;其三、加强了材料核算和管理工作,开拓了节约材料费用、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 该厂材料核算按工种成本计价,即按实际成本进行总分类核算、按计划成本进行明细分类核算。对材料差异,设置材料差异计算表,帐外计算材料成本差异。我们针对材料核算特点,具体审查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14.
卢富昌 《财会学习》2018,(20):80-81
制造企业原材料核算包括实际成本法和计划成本法.实际成本与原材料计划成本之间的差异是按计划成本法按原材料成本差异计算的.商品流通企业存货核算采购价格法与价格核算法.售价核算法下,商品售价与进价的差额通过商品进销差价核算.材料成本差异与商品进销差价有一定的关系,本文试图通过对比指出二者的关系,以利于制造企业更好地应用计划成本法,利于商品流通企业更好地应用售价核算法,同时利于初学者理顺二者的关系,触类旁通,更好地对存货的核算进行把握.  相似文献   

15.
范倩 《金融纵横》2005,(9):59-59,24
所谓计划成本法。是指企业存货的收入、发出和结余均按预先制定的计划成本计价,同时另设“材料成本差异”科目,登记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额。 在计划成本法下.企业取得的原材料先要通过“材料采购”(现“物资采购”)科目进行核算,材料的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异.通过“材料成本差异”科目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16.
企业资本金审计不应忽视邵星涛新的财会制度对资本金的管理和核算作了明确规定,一般企业都能按照规定进行核算。然而,笔者在企业审计中,发现一些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的资本金在财务管理、会计核算等方面随意性很大,任意调整冲减资本金帐户的问题比较普遍。例如,我们在...  相似文献   

17.
《会计》科目问:“物资采购”和“在途物资”科目的核算内容有何差异?答:“物资采购”和“在途物资”科目是在企业采用不同方法对存货进行日常核算时所使用的不同的会计科目。在原材料、商品等采用计划成本进行日常核算的情况下,为了反映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之间的差异,需要设置“物资采购”科目进行核算。在原材料、商品等采用实际成本进行日常核算的情况下,不需要设置“物资采购”科目,但应设置“在途物资”科目,核算企业购入尚未到达或尚未验收入库的材料、商品等的实际成本。问:《会计》教材第68页例2(2)提出:已宣告但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国营商业企业在银行只开立一个帐户,用钱时从这个帐户支取,销货收入存入这个帐户。这种存款帐户和贷款帐户合一、统收统付的帐户管理办法,弊病很多: 一是不利于企业加强对流动资金的管理、搞好经济核算。由于企业的自有资金、银行借款、商品资金、非商品资金,统一在一个贷款帐户中收支,企业要钱,银行就给,使企业不关心它的资金运用情况。  相似文献   

19.
1986年12月23日财政部(86)财会字第85号文印发的《国营工业企业成本核算办法》中有下列一段内容: “三、生产费用的汇集和分配…(三)企业采用计划成本进行日常核算的,月终必须将耗用材料的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材料的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异,应当按照材料类别或品种进行核算,不能使用一个综合差异率。…”  相似文献   

20.
去年农业银行总行颁布和实施信贷资产监测考核办法,即对信贷资产实行“分类管理、双线反映”:由信贷部门通过贷款登记簿对非正常占用贷款进行反映和管理,会计部门通过帐户对非正常占用贷款进行分类核算和管理,并严格信贷资产分类标准、认定程序、考核与奖惩。为顺利实施这一办法相应建立贷款登记簿制度和非正常占用贷款帐户管理办法。这样能完整、准确、经常地反映贷款占用形态,把非正常贷款纳入帐内核算,与财务核算挂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