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孙婧 《商周刊》2012,(21):32-34
日本与韩国的先进造船业都值得中国企业借鉴。闻学东也有自己的完整梦想,"我希望做精做强但不做大"。他认为,好船厂是不过剩的。金融危机始于2008年,中国造船业就一直在"危机"中前行。今年盛夏,中国造船业却"冷得出奇",上市公司广船国际净利润比预期下降一半,中国最大造船商之一熔盛重工利润也大幅下滑。有报道称,今年前6个月,整个中国造船业订单数大幅缩减,正走向近10年来订单情况最糟的一年,有些大型船企今年没有拿到一张订单,而在此前,重庆、浙江等地的多家造船企业已经先后步入危机漩涡,宁波出现了上市船企接连倒闭现象。  相似文献   

2.
万瑜 《经济研究导刊》2012,(2):170-171,199
有关"拉美化危机"之忧的争论被推向高潮:中国有可能在外资主导的经济中逐步迈向"拉美化危机"的陷阱。贸易模式、"中国经济是否过度依赖外资"以及"中国是否存在引进外资的拉美化基础"是争论的焦点问题。那么,从审视中国外资依存度的角度,须要深思的是中国是否真的会遭遇"拉美化危机"以及如何避免"拉美化危机"。  相似文献   

3.
2012年初至今,由于包括欧债危机在内的金融危机影响,国际消费和贸易需求明显下降,导致国际航运市场低迷,危机到来前大规模扩张产能的中国造船业出现了订单荒,本文以充分的数据为基础分析了目前国内造船企业由于国际订单减少所面临的危机,深入探讨了造成目前困难局面的原因及国内造船业的优劣势,并提出了相应的决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凌慧 《经济师》2009,(7):41-42
文章着重从金融危机对航运业、信贷业等方面的影响来看造船业在此次危机中受到的冲击。全球性经济萧条使航运业大幅滑坡,进而影响造船业;银行收缩信贷使船厂面临融资困难;新船需求下降导致订单减少与造船产能过剩的矛盾更为突出。在全球经济“动荡”及船市令人担忧的“潜在危机”中。我们如何在不稳定形势中冷静思考,这是船舶业一个不得不面对的严峻问题。  相似文献   

5.
28个月交付首制船、4年销售额超百亿元,仅仅5岁的民营船企熔盛重工如今又成功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其大踏步前进姿态,被业界人士冠以"熔盛速度"的美誉。事实上,熔盛重工上市当下,也正是中国造船业亟待从"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转型之时。日前,熔盛重工CEO陈强、CFO王少剑表示:  相似文献   

6.
18世纪末,英国派使者马戛尔尼来到中国,准备开启两国平等交往的大门。但清朝官员在向乾隆传递英使信息过程中,或隐瞒事实,或认知有异,使乾隆误把马戛尔尼使团当做众多远道而来表达"慕顺之心"的朝贡国中的一个。最后终因马戛尔尼拒绝向乾隆行使"三拜九叩"礼而引发中英交往史上的"礼仪危机"。试从经济学的信息不对称理论着手,探究中英之间礼仪危机爆发的原因,及其给两国关系后续发展带来的严重影响和后果。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近年来中国的造船业发展的状况入手,对当前中国造船业的发展机遇和现状进行了阐述,并结合中国造船业发展目标提出了发展船舶制造技术是造船业发展的根本方向.  相似文献   

8.
中国船舶工业产业集群实证研究与特点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陶永宏 《生产力研究》2006,(4):180-181,199
中国造船业相对集中于长江三角洲、环渤海湾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有明显区域集中现象。从具体城市分布来看,中国造船业主要集中在上海、大连等城市,具有明显的城市集聚现象。通过对中国造船业产业集中度、基尼系数和空间基尼系数的计算,以及洛伦茨曲线的绘制,证明中国造船业具有一定的产业集群现象。  相似文献   

9.
论企业危机公关中的道与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危机事故的发生使危机公关频入人们视野,企业危机事故的发生考验着企业的生存发展能力。危机公关是企业危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企业在危机公关中彰显企业管理能力。探寻企业危机公关的症结和解决方法,是实践界和学界共同关注的话题。提升企业危机公关水平,不仅需要危机公关的"术",还要思考企业危机公关中"道"的指引,在"道"与"术"相结合的整体构架下,才能破解企业危机公关的迷局。  相似文献   

10.
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伴随着民族危机而来的是传统价值观和传统文化的危机。许多仁人志士纷纷寻求救国数民的济世良方,但从"维新"到"西学",从"开眼看世界"到"师夷长技以制夷",  相似文献   

11.
随着全球经济的增长,国际海运贸易量持续增加,世界造船业目前正处于30年不遇的市场高峰期。据英国克拉克森2006年2月公布的全球造船业的最新统计数字,韩国造船厂2005接获的船舶订单总计达1450万修正吨,占全球船舶订单总数38%之多,稳坐全球造船国首位。而中国凭借其资源、成本和产业基础等综合优势,近年来发展迅速,2005接获船舶订单达700万修正吨,成功超越日本620万修正吨,晋身全球第二大造船国。那么,随着世界造船业的产业转移,中国作为承接国际造船业转移的最佳区域,这不仅是中国船舶工业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更是一次极大的挑战。因此,我国…  相似文献   

12.
回顾匆匆过去的2011,留下多少"危机"悠悠:从国际上来看,"欧债危机"使得多国经济增长速度下滑,全球经济不景气;从国内来看,"温债危机"使得温州部分中小企业出现资金链断裂和企业主出走现象,对经济和社会稳定造成了一些不好的影响。国内外经济的综合影响,使得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3.
巫彬 《商周刊》2012,(21):55-55
在经历了中国特色式的反危机干预下的加杠杆之后,如今由于巨量政府投资效果的减退,相应居民和企业层面已经开始了"以短换长"中国特有的去杠杆调整,此点有别于欧美的债券总量净减少的"去杠杆"。2012年9月份以来,欧洲央行、美联储和日本央行相继启动了新一轮的"量化宽松"政策。这意味着危机爆发四年后,又一场货币盛宴的序幕已经拉开,而这场盛宴由于中国央行的缺席,也给金融市场市场带来了"三缺一"的遗憾。中国央行的缺席,表明央行这一次似乎已经不愿意通过开闸放水的方式来应对危机。自2005年以来,作为观察中国资金面的重要指标,外汇占款已在2012年出现了趋势性的逆转:  相似文献   

14.
欧洲债务危机爆发后,国际上对欧元的批评不绝于耳,对其生存的担忧也此伏彼起。有一网站甚至使用了"欧元垮台"(http://www.theeurocollapse.com/)这样的域名。该网站还耸人听闻地在其首页写道:"金融市场动荡不已,投资者深受欧洲债务危机之累。  相似文献   

15.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已肆虐一年多,人们对它的认识也从"金融海啸"演变为"全球性的、百年一遇的"经济危机。诚然,这场危机所表现出来的很多"症状"同以往所发生的经济危机有相似的表象,世界各国应对危机所采取的经济刺激计划,也未超出以往。但今天所发生的危机仅仅是一场完全意义上的经济危机吗?世界各国的救市举措,能够将世界从危机中真正解脱出来吗?  相似文献   

16.
江苏造船业应对国际造船业转移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造船业正在加速向中国转移并给江苏造船业发展带来了良机。本文分析了江苏造船业具有承接国际造船业转移的区位优势、良好的工业基础、先进的技术条件和雄厚的船舶制造基础,提出的江苏造船业应对国际造船业转移的对策为:集群化建设,构筑大基地;集聚式发展,组建强集团;形成特色,开展错位竞争;加快发展船舶配套业,积极承接国际船舶配套业的转移;不断提升造船层次,积极承接国际高附加值船舶制造的转移。  相似文献   

17.
中国造船业的行业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造船业是一个产业带动性强、军民结合紧密的国家战略性行业,其快速健康发展在拉动国民经济增长、加快国家产业结构升级和解决社会就业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面对中国政府强力支持的中国造船业,文章从中国造船业的经济社会效益、产业带动、船舶市场的需求和竞争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展望了中国建设第一造船大国的美好前景。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成立六十一年来创造的发展奇迹,正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中国模式"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中国平稳渡过此次危机,它在国际上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也得到巩固和提高。他究竟有何魅力,被世人所关注,对"中国模式"做了基本的阐述,包括"中国模式"在世界中的影响,"中国模式"的基本内涵和基本内容,以及所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9.
美国"次贷危机"是从2006年初开始显现的。从2007年8月开始席卷美国、日本和欧盟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此后,东欧经济出现恶化,迪拜和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后次贷危机时期"来临。在此背景下,对大学生就业难题进行了研究。通过次贷危机到债务危机的渊源介绍,进一步分析对中国经济直至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不容忽视,这给本已不易的大学生就业带来了新的难题。大学生应该通过各种措施,提高自身竞争力,这样才能在人才市场上游刃有余。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自1998年开始试点至今已有十几年,已形成政府扶持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政策性担保公司和民营担保公司齐头并进的格局。但最近几年,在担保业高歌猛进,担保公司数量激增的情况下,也出现了一些严重问题———"河南担保业的疯狂"、"华鼎、创富、中担问题"。在这一系列危机中,行业界开始反思中国应建立什么样的担保体系?担保业应向什么方向发展?通过与国外成熟经验的比较,指出中国担保业的发展方向以及现阶段中国担保业问题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