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国内持续低消费的情况下,由于政府对投资和出口的过度激励,中国长期以来形成了主要依靠投资、净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净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实现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净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净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的关键:一在于提高消费,二在于改变政府对投资和出口激励的方式与手段.  相似文献   

2.
我国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投资、消费和出口通常被认为是推动经济高速发展的"三驾马车".但长期以来,我国一直重投资,重出口.轻消费,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而国内消费的贡献则很小.当前,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出口萎缩,经济增长放缓,如何将居民潜在的消费能力释放出来,以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增长,本文对此进行探讨,并提出促进我国居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消费和社会投资的相互驱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淑芳 《消费经济》2004,20(2):50-52,56
剖析经济增长的需求结构,分析政府投资、社会投资、政府消费、居民消费和国外需求等主要需求的走势,可以发现目前投资领域开始出现政府投资与社会投资共同拉动经济增长,但政府投资的拉动作用仍略强于社会投资;而消费领域出现的却是政府消费率上升与居民消费率保持低位,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减弱;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起伏不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需要一定规模政府投资的支撑,提高居民收入特别是农村居民收入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前提,我国经济增长动力机制应由目前的投资主导型转向居民消费、社会投资合力推动型。  相似文献   

4.
周吉 《中国物价》2011,(7):52-54
当前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总体保持较快增长的态势,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保障性住房建设、制造业投资仍然是拉动投资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值得关注的是。高耗能行业投资增速有所反弹,高加工度行业投资占比不断下降。未来一个时期,影响投资增长的因素错综复杂,综合来看,投资增长仍将保持平稳增长的态势。  相似文献   

5.
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理论为依据,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对上海市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 固定资产投资是刺激经济的主要手段,拉动经济增长作用越来越强.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虽然目前中国投资率较高而投资效率较低,但投资效率与投资率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短期内继续以较高投资率拉动经济增长仍是可行的策略;若各省投资率基本一致,则投资效率差异就是地区增长差距拉大的决定性因素;从内部投资效率比较而言,真正过热的省份主要是胶东半岛、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几个经济强省,因此加大对中西部的政策倾斜对这些省份几乎没有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总体保持较快增长的态势,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未来一个时期,影响投资增长的因素错综复杂,综合来看,投资增长仍将保持平稳增长的态势。  相似文献   

8.
投资是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而且经济的增长和结构调整越来越依赖于私人投资的拉动。目前,西部地区投资主要是政府投资,私人投资仍不活跃。为了形成西部持续稳定的增长能力,必须促进私人投资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商》2013,(7):10-10
投资还是消费?4月6日,林毅夫在博鳌论坛上重申,仍需要靠投资拉动经济,未来20年,每年GDP增长8%的关键就是投资。林毅夫并不孤独,包括张军、朱天等在内的经济学家已经提出:中国现阶段,重点仍然是投资而不是消费。只不过,后者更谨慎一些,认为只要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政策,中国经济完全有可能以平均每年6%~7%的速度再增长20年。  相似文献   

10.
江西三大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从近年来三大需求对江西经济增长的贡-献来看:消费需求的动力不足、投资需求增长的总量偏小、净出口需求的贡献为负.要在当前国内外经济增长放缓、不确定因素增加的情况下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增加居民收入,夯实消费基础,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增加投资总量,优化投资结构,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积极扩大出口,改善外贸结构,发挥外需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构建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需求协调型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1.
可持续消费将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七大报告指出,今后儿年要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近几年来,由于实施了提高居民收入,促进消费等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国内消费市场呈现较快增长态势。但与投资、出口的高速增长相比,消费需求增速仍显不高。  相似文献   

12.
投资、消费和出口三大需求,是促进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的强大动力,通常被称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2000年以来,"三驾马车"对国内经济增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较为复杂,我们必须正确把握好三大需求走势及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实现经济增长由投资拉动型向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的转变,确保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增长.本文就近年来(2000年至2007年)三大需求的发展演变特征予以分析,并从中把握和判断经济发展走势.  相似文献   

13.
在拉动福建省经济从低速向高速发展的进程中,投资、技术进步、出口、劳动等众多因子发挥了重要的驱动作用.但由历年数据显示,投资才是驱动福建省经济发展的首要因子;技术进步的重要性逐步显示,但仍无法超越投资的影响力;劳动对福建省经济初期的增长作用显著,甚至超过了技术进步的拉动效应,但随着福建经济产业结构向技术型,资金型的转变,其重要性逐步下滑.  相似文献   

14.
根据1978—2014年的相关数据,运用SVAR模型,对影响吉林省宏观经济波动的主要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从脉冲响应函数来看,无论短期还是长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均是引起吉林省宏观经济波动的重要因素,消费和出口是次要因素,投资仍是拉动吉林省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长期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出口对吉林省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为正效应,而消费对吉林省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由正效应转为负效应。方差分解的结果与脉冲响应函数得出的结论相一致,能够互相印证。并在实证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保持投资增长的连续性,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步伐,扩大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消费对于整个经济增长起着直接的、最终的制约作用。目前我国的宏观经济发展中投资和出口成为主导力量,消费的拉动作用减弱。消费需求不足严重影响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扩大消费需求,实现经济增长由投资拉动向消费主导的转变是经济稳定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内容摘要 2010年上半年,中国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运行总体态势良好.消费较快增长,投资增速高位回稳,对外贸易快速恢复,消费、投资、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协调性增强,工业增长总体较快,企业效益大幅提高,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上半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17.3万亿元,同比增长11.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6%.  相似文献   

17.
随着外贸依存度的逐步提高,进出口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进口的供给效应和出口的需求效应,以及出口对投资的间接带动作用。本文主要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定量估算出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出口对投资增长的拉动作用,并对外贸政策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七大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同时还指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内容是实现"三个转变",即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相似文献   

19.
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足以说明投资、消费需求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地位.本文选用1978年以来山东省经济发展的31年数据,通过不同的计量经济方法,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投资需求、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影响作用,确认了投资需求与经济增长、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之间互为因果的影响关系,为正确处理三者关系提供了数量依据.  相似文献   

20.
林放 《大经贸》2001,(1):68-73
去年前10个月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的基本情况及主要特点对外贸易保持高速增长,与投资、内需相比,出口拉动国民经济增长贡献更大据海关统计,去年前10个月,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额达3871.33亿美元,比前年同期增长35.1%;其中出口2051.14亿美元;同比增长32.2%;进口1820.19亿美元,同比增长38.6%;累计贸易顺差230.95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由前年底的1547亿美元,增加到10月底的1650亿美元左右。外汇储备增长速度的放缓,有利于减少外汇储备过多增加大量占用人民币本币的问题,特别是国内启动内需,各方面十分需要人民币资金的时候,储备不再过快增长,也有利于缓解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投入的压力。据国家统计局测算,出口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远远大于投资和内需的拉动,在国民经济增长8%的水平中,出口拉动了2.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