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的市镇经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叶依能 《中国农史》2000,19(3):57-64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的栽培兴盛,苏州府、常州府、湖州府、嘉兴府等都形成了菱的著名产地和优良品种,菱的传统栽培技术和加工利用方法也趋于完善。这一时期太湖地区菱角等水生作物生产的发展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其直接原因是菱的种植可以增加菱农收入,还可代粮充饥,对维持水乡农民的生计具有重要作用;另外,菱种植的扩展与当地的水环境变化和市镇经济繁荣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铁搭是一种人力翻耕工具,战国时期已出现二齿铁搭。从明中期开始,以铁搭翻耕逐步替代牛耕,成为太湖地区主要的稻田土地翻耕方式。这一转变是由多种因素所促成的:技术方面,牛耕不适应深耕要求,而铁搭具有深翻功能;经济社会方面,牛耕成本高、耕牛饲养风险大,而铁搭成本很低,人力耕作的费用也相对低廉。明清时期人力铁搭的广泛使用提高了稻田深耕质量,为太湖地区适当密植提供了保障,促进了水稻生产的发展。近现代,太湖地区传统稻作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效率低下的铁搭逐渐退出大田作物的整地,一般仅用于小规模土地如自留地的翻垦作业。  相似文献   

4.
1.培育适插壮秧采用塑料软盘湿润育秧方式。(1)精整秧田。选择排灌、运秧方便,便于操作管理的田块作为秧田。按照秧大田比1:100留足秧田。播种前10~15天上水耖田耙地,开沟做板,排水晾板,播前两天铲高补低,填平拍实,板面应“实、平、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的生态养殖系统及其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种养结合的生态养殖系统主要包括"农副产品—猪—大田"系统、"蚕桑—羊—桑田"系统、"虫草谷—鸡鸭—田鱼"系统、"稻鱼共生"系统和"桑基鱼塘"系统。这些传统的生态养殖系统不仅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还具有突出的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充分挖掘和发挥中国传统生态养殖系统的精华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对建设现代生态农业以及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一、江苏太湖地区以粮食为重点的种植业概况 太湖地区,有比较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环境。是比较发达的农区之一。种植业生产的深度与广度,在国内外名列前茅,是我国的一个主要商品粮基地。1983年全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443.8万亩,其中:粮食面积占85%(包括绿肥),经济作物面积占10.9%。同年种植业产值为28.98亿元,其中粮食占67%,经济作物占33%。1983年农村人均生产粮食1,262.6斤,向国家交售粮食40.79亿斤,商品率达31.2%,比全省粮食商品率(22.7%)  相似文献   

7.
江苏苏州地区是太湖流域的主要部分,又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交通发达,并有对外港口,有广阔的城乡市场,文化、技术条件较好,劳动力充裕,气候适宜,是颇负盛名的鱼米之乡和旅游胜地,是我国农业的重要高产地区和商品粮生产基地。建国以来,农业有了很大发展。但近几年来,粮食生产徘徊不稳,  相似文献   

8.
对夏商周亩产量的推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商、周三代亩产量,史籍无确切记载,今人也无详细考述。但此又是研究先秦经济史、农史必须解决的问题,故本文试图应用文献和预测方法对其考辨。一马克思指出:“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这就是说在夏代每个劳动者之生产率必超过自己的需求。那么,考查夏代“劳动者个人需要”,便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的市镇繁荣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早就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笔者认为当时该地区市镇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以及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职业分化和向市镇非农产业的转移,是城镇化的表现形态。通过对这方面内容的梳理,力图从城镇化的角度来把握其内在本质,以审视当代城镇化的现状。  相似文献   

10.
产量的提升是农作物获得好收成的重要标志,提高产量要按照科学的方法实施有效的策略才能够完成。本文主要对提高蚕豆亩产量的科学策略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有效的提高蚕豆产量。  相似文献   

11.
一、平均承包土地下的兼业经营已不适应大规模发展商品生产的要求,也不是合作经济的终极太湖地区农村.目前实行的做法是按人平均承包耕地。这种平均分田下的农户兼业经营,在当前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可以使承包的土地在承包者的人口或劳力不断变化过程中相对稳定下来,使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人员具有“双重就业”的机会,不致因第二、第三产业不稳定而导致失业;使从事第二、第三产业人员早晚的工余时间得到利用,既解决了自己必须的粮、油、烧草及其他副食品需求,还可以节约开支,增加收入;能够使从事不同行业的劳动力之间的关系得到协调,各业之间原来存在的收入差别,也可以在家庭内部进行自我平  相似文献   

12.
太湖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自然经济条件优越,开发历史悠久,农业集约化水平和商品化程度比较高,劳动力资源丰富,农村经济实力雄厚,城乡关系密切,是我国重点商品粮基地,又是棉、油、茶、丝、竹、猪、羊、水产等各种商品性农产品的生产基地。整个太湖地区(苏、浙和上海所属33个县市),土地面积仅占全国总面积的0.36%,耕地只  相似文献   

13.
<正>余姚河姆渡是我国繁荣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代表着我国新石器时代的生态变化。余姚河姆渡距今约7000年,属于前南方长江流域的水田稻作农业系统的典型。当时人们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家养猪、狗、水牛等牲畜。妇女纺纱织布,男人们斫木盖屋、烧荒辟地、灌水育田。在遗址中发现了大量干栏式建筑的遗迹;堆积厚度达40-50厘米的稻谷、稻壳、稻叶和稻杆;当时使用的骨耜、石耜等水田耕作农具以及木铲和木杵等  相似文献   

14.
现代农业的发展,当然不可否认机械化、化学化在保证农业生产高效运行中起了重要作用,但地人与自然协调有序发展。为了实现“登博期宣言”的目标和农业可持协调发展,应当在发展现代农业、保障供给的同时,变更农业观念,突破对常规农业模式认识,积极发展资源节约型和非资源型的高科技农业。充分发挥太湖地区同有科技水平和优势,在生物工程技术、核应用技术、信息技术、设施农业及其农业产品加工、包装、加工工艺技术等领域里优先  相似文献   

15.
太湖地区是我国著名水乡,境内湖泊池塘星罗棋布,河港沟渠纵横交错,发展淡水养鱼,条件十分优越。以原苏州地区而言,总水面560万亩,为耕地面积的76.7%,其中内陆水面397万亩,可利用水面136.8万亩,有40多万亩还未利用。近年来,水产生产  相似文献   

16.
苏南太湖地区,包括江苏省苏州、无锡、常州3市及其所辖的12个县(市)。本区位于长江下游,太湖流域,气候适宜,地理位置优越,农业生产精耕细作、集约化经营水平较高。本区人口密集,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劳动力素质较好,文化技术水平较高。是全省、全国重要的农副产品商品生产基地。 苏南太湖地区总人口1204.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56.7万人,占总人口的80%,人口密度高达719人/平方公里,是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比全国平均人口密度高出近6  相似文献   

17.
太湖地区东临大海,北枕长江,西负天目、茅山,南襟钱塘江;中部湖泊棋布、阡陌纵横、人烟稠密、市场繁荣,素以精湛的技术、合理的经营、良好的效益为主要特征而驰名中外,故享有“金三角”之誉。该区农业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就,基本经验是善于囚地制宜,捕捉主客观中的有利因素,积极予以开拓、利用。然而,又因长期来囿于封建统治和小农经营,历史的局限性很大。所以地理优势并未能充分发挥,丰富资源亦更难合理的利用。今天对该区农业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进行认真的研究和总结,不仅可展示先民的业绩,增强民族自豪感,而且对发扬农业优良传统,促进挖潜创新,树立建设有自己特色的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思想,更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太湖地区昆山22个公社1980年有关资料的计算和理论分析,可以看出,三熟制比例的经济适合点有四:亩产量最高的比例为39.1%;亩净产量最高的比例为37%;维持简单再生产的保本点为26%;亩盈利额最高的比例为13.8%。究竟应当如何选择,必须根据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兼顾的原则来具体确定。过去由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因此,对三熟制比例的看法分歧较大,只求增产或只求增收,必然会得出不同的  相似文献   

19.
对太湖地区传统和现代农业生态系统的氮素管理与生产效率的比较分析认为, 传统稻麦种植系统的氮素管理方式生产效率较高,持续性更好,对现代农业生态系统有很好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陈少华 《中国农史》1998,17(4):97-100
本文通过对太湖地区农书传承的研究,表明太湖地区的农书传承为《齐民要术》的传世、区种法的总结和蚕桑业的推广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促进了太湖地区的农业发展;同时太湖地区较为先进的农业发展,也为此地人士总结农作经验,撰写各类农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