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乡镇企业的资本积累与农村劳动力转移俞敬忠,王永作国家工业化将带来城市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这是发展中国家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各省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现在,我国乡镇企业已是工业化的一支生力军,因此在乡镇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客观上存在着用什么方法积累资本,以...  相似文献   

2.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是中国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不断增大、农村人口非农化的空间流动倾向存在很大差异。提高人员素养和技能、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断优化产业格局和有效地改进我国传统的户籍制度,是实现劳动力有效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在全国工农业生产跃进高潮的形势下,各个生产战线上,很自然地出现了劳动力相对不足、不能满足生产需要的新情况。然而也同时还存在着劳动力使用不当和不同程度的浪费现象,尤其是很大一部分妇女劳动力,还未能完全从繁琐的家务中解放出来,参加到生产战线上去。这种情况,在农垦系  相似文献   

4.
乡镇企业劳动力需求实证分析湖南财经学院信统系肖世练申小玲国家统计局、国家计委等部门的抽样调查显示,农村隐性失业率达25%,由此测算整个农村剩余劳动力至少有1.1亿。长期以来,乡镇企业是吸纳剩余劳动力的主力,而城镇部门能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的就业机会是...  相似文献   

5.
怎样看待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杜鹰进入90年代以来,年盛一年的农村劳动力外出跨城乡区域的大规模流动(即所谓的“民工潮”现象),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回顾80年代初期,农村外出打工人数不过几百万人,1988年愈200...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研究述评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呈现出比较清晰的阶段性特征,学术界对这一现象的研究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取得了一定成就,推动了中国这一领域的研究与国际社会的接轨。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急剧变革,农村劳动力流动速度将进一步加快,规模进一步扩大,并将呈现出一些新特点、新趋势,产生一些新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村劳动力的剩余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中国农村劳动力数量巨大,素质低下,地区之间的分布不平衡,且普遍存在着闲置和各剩余。近年来,虽然农村劳动力转移逐年加快,但受到的限制仍很多。农村劳动力得不到充分利用,给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造成很大的障碍。因此,政府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克服这一障碍。而要制定政策,政府就必须首先对农村劳动力的剩余状况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8.
本刊讯据中新网报道:中国劳动部部长田成平日前在华盛顿向美国著名智库布鲁金斯学会演讲时透露,由于中国人口多,底子薄,就业压力大和社会能够提供的岗位之间,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都是一个突出的矛盾。田成平介绍说,今后几年,中国城镇每年需要就业的人口都将超过二千四百万人,  相似文献   

9.
改革以来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当代经典经济理论成就提醒人们,发展就是经济增长与经济结构的成功转变。库兹涅兹(1966)进一步指出,资源由农业向工业的转移,构成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用这个为当代各国普遍接受的定义去衡量,中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真正转变,应该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所有生产要素都进入农业向工业的转移时期。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村劳动力到底剩余多少?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农村剩余劳动力状况会随着劳动力的转移而发生变化。本文通过计算农业从业人员和当前农业生产所实际需要的劳动力之间的差距,估算了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并从年龄、性别和文化程度方面分析了其结构。结果表明,当前,中国农村劳动力大约剩余1.1亿,其中,40岁以上的占50%,女性占55.37%,文化程度在小学以下的占42.96%。中国目前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状况已难以满足当前非农产业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效应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产生效应包括配置效应、节本效应、聚集效应和提升效应。本文在界定这些概念、建立测算公式和收集经验数据的基础上,对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效应及其经济和社会效果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现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会促进农民收入提高,为农业发展和农民消费提供资金,促进耕地资源合理配置,还会较大幅度地降低第二、第三产业的生产成本,创造就业机会,促进GDP增长,加速城市化进程。但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负面效应是它构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二元用工制度”和“城市二元社会”。  相似文献   

12.
国务院农普办和国家统计局2月27日发布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显示,至2006年末,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为53100万人,其中外出从业劳动力13181万人,男性占64%。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大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各地党委、政府积极贯彻落实这一精神,通过各种渠道,大力宣传,引导农民向城市转移,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然而,笔者发现,在众多劳动力转移中,这些“剩  相似文献   

14.
城镇化和工业化是传统经济向现代化经济转变和发展中必然出现的一种过程。由于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这一过程将始终伴随着劳动力和人口的地区间流动。然而,由于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冲突,加上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对当地原有居民的保护和优待,外来移民通常面临着“二等公民”的处境。他们一开始出于经济因素的考虑多半能接受这样的待遇,随着居住时间的延长,各种矛盾不断加剧,社会问题也日益严重,往往造成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对立以至对抗。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一旦移民达到一定规模,种种冲突就会成为令人头痛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在江苏省所调查得到的大量情况,对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机制进行了分析,并由此而提出了解决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边际下降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种植业劳动力转移的目标和速度,主要取决于农村经济以至于整个城乡经济的发展目标和速度,并且是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同步进行的。 一、乡镇企业和林牧副渔业吸收全部农村剩余劳动力几乎不可能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农村劳动力外出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5,自引:0,他引:45  
本文利用迁移理论从个体、家庭、社区和制度等多个层面对中国农村劳动力外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相关因素影响劳动力外出可能性的16个假设,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劳动力外出决策模型,利用中国农村住户调查34000户样本数据,对这些假设进行了实证分析。主要结论是:农民外出决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农民个体来讲,劳动力外出行为首先表现为人力资本竞争选择的结果;对于农民家庭来说,家庭相对剥夺感和市场流动性差增加了农民外出务工的可能性,新经济迁移理论在中国是实用的;对于家庭所在社区来讲,一个基础条件好和社会资本丰富的社区有利于推动农民外出,但过高的非农产业发展水平会降低本地劳动力外出的可能性;从制度层面讲,城乡二元结构及其相关的制度变革对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产生了根本影响。  相似文献   

18.
就业结构调整与中国农村劳动力的充分就业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众多对中国城乡居民收入问题的研究,都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张的原因,归结于中国的农民太多,使农业经营的规模不经济,相对于农业的产出,农业劳动力是低效率的。要扭转这种收入差距存在和扩张的态势,就要努力调整劳动力就业的结构偏差,推动农村劳动力最大限度的转移,以农村劳动力在非农领域的充分就业,实现农民收入增长,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但是,需要创造什么条件、制定什么原则,做出什么努力,怎样达到这个目标,这构成了本文关注和希望解决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9.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总人口增长了一倍多,1981年,官方公布数字是9.9亿人,现已过11.13亿.人口如此快速增长,主要原因应归咎于未及时控制人口增长的国策失误.人口的快速增长推出了大量劳动力,现在,城乡5.5亿劳动力的现实己不容变更,在现有人口和劳动力中农村约占70%,因而,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是一个十分令人关注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经济改革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变化就是20多年里有1亿农业劳动力转移到乡镇企业,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已占农村总从业人员的30%左右,使乡镇工业成为我国工业的主要组成部分。目前,全国农村有劳动力4.9亿人以上,其中有1.2亿人进城务工。面对我国三产业结构调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途径必须多样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