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第一次看到宋圆圆的画是在我的老师陆越子的画室,以前,我也看过不少陆老师研究生的画,但看到宋圆圆的画时不自觉的使我眼前一亮,一股生气、清新、轻松之气扑面而来,让我不敢小看.  相似文献   

2.
漫画园地     
·22·吴之如画●欢迎您来我店主持工作●到底干不过徐振环画1-r有口难言宋利画●盛情]款L待杨升平画漫画园地  相似文献   

3.
孙墨龙 《走向世界》2011,(34):72-73
李承志,因为艺术的缘分我们熟悉多年了,应该说我也一直在关注他的艺术活动和作品。看到他的画,我不能自己地想了很多问题:什么是艺术?人为什么画画?什么是高境界的中国画?中国画的深层内涵是什么一我的回答很简单:画以载道,画以寄情,就是以求道之心灵创作载道之画。  相似文献   

4.
我与水彩画     
李慧静 《魅力中国》2013,(19):115-115
我出生在一个小村庄,也许我命中注定应该和美术。因为我的邻居就有一位美术老师,虽然他不是正规美术院校毕业,但那时他画的一幅简单的荷花图却让我赞叹不已,我对绘画的兴趣就是从那时开始的,我的童年几乎是和画画一块成长的,那时我特别着迷,在书上,本子上,纸片上,都是画的画,甚至连我好朋友的文具盒里都是我的画作。  相似文献   

5.
冯民生 《新西部(上)》2014,(10):F0003-F0004
作为安宁的朋友,和安宁认识很长时间了,我只是从我本人的角度谈点感受。我觉得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诱惑很多,大家都在为市场跑动,安宁有这么多画出来,这点非常难能可贵,我都没有想到,我看他平时较忙的,既有行政职务,又有艺术活动,能画出这么多画,我觉得实属不易。看了展览后,我的感受是刚才赵老师发言中所说的,前几幅画(我跟我的同学宋晓明也说了)非常不错。  相似文献   

6.
董红兵 《魅力中国》2010,(25):119-119
当我看到段老师编写的大型现代豫剧《河洛汉子》的剧本时,心情特别激动。在盛夏暑热的季节里。段老师能在短期之内完成该剧的编写任务,这种精神使我万分的激动和钦佩。看到剧本就不难想到段老师的辛苦和流出的汗水以及一颗情系四川同胞的热心。如果没有大爱之心就难写出情真意切、细致入微的情节和唱词。  相似文献   

7.
《环球财经》2009,(8):56-57
我是全北京最早看到太阳的人 Q:宋院长一般喜欢吃什么?有什么讲究没有? A:吃饭我很随意,但我是四川人,没辣的不行。具体的菜说不上,大众一点的,像我们现在吃的小炒肉。  相似文献   

8.
编完这期书画专刊,很有感慨,确切说,很是惭愧。作为一个不算太年轻的年轻人,我对书画,懂得的太少太少。书画几乎每天都在我的身边,给我带了愉悦和美好,但是,我不会书,也不善画。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毛病,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通病,或者说,是悲剧。这次采访大画家张兴君老师,对我内心触动很大。他不仅是一位画家,也是一位诗人,更是一位书法家。诗书画,三合一,在他大爱的精神世界里三足鼎立,让我看到了一位可敬可爱的人,中国人。  相似文献   

9.
小家梦     
正前一阵子,我在三峡库区巫山县出差。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认识了那里一对修鞋摊的残疾人夫妻,他们善良为人,乐观对事,勤劳生活,心有梦想,让我感慨并记住了他们。每天清晨,在巫山县城的中心广场边,总能看到一对身材矮小的夫妻早早来到这里,摆好摊位,做好迎接顾客的准备。正午时分,烈日高挂,在圆圆的太阳伞下,他们挥汗擦鞋,乐在其中。而到了夜晚,在那华光璀璨的边缘,还能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其实,在很多城市,都有这样的修鞋擦鞋小摊。但给我感觉不同的是:这对夫妻不管是在忙碌,还是歇息,  相似文献   

10.
漫画与幽默     
《西部人》2003,(9)
“将来时”语法“将来时”语法课上,老师正在讲授动词的时态。他问爱琳:“你说说,‘爱’的将来时是什么?”爱琳毫不迟疑地问答:“结婚!”“只有我没笑”老师常在课堂上教育大家说,当看到别人的缺陷和不幸时,千万不要嘲笑。一天,小布朗对老师说:“今天校园里有一个孩子掉进水坑里,大家都大笑,只有我没有笑。”“你做得对。”老师表扬道,“是谁掉进了水坑里呢?”“是我。”布朗回答。看到数字我看见丈夫站在浴室磅秤上拼命缩着肚子,以为他想用这个方式减轻重量。我说:“我看这么做恐怕是没什么用!”“当然有用。”他说,“只有这样我才能看到数…  相似文献   

11.
趣事     
《发展》2014,(9):48-48
正作文下面是小明写的作文摘录和老师的评语:题目:拾金不昧小明:"今天看到有个老奶奶口袋里掉出一张500元钱,我马上捡起来还给老奶奶。老奶奶问我叫什么名字,我转身说,我叫红领巾!"老师评:"下次给老师带张500元的钱开开眼。"题目:先……再……,比如:先吃饭,再洗澡小明:"先生,再见!"老师评:"想象力超智慧!"  相似文献   

12.
俞凤琴  丁金华 《魅力中国》2010,(34):279-279
一、要异想天开 师生都要有理想,老师和学生一道,带着梦想上路;师生都要有计划,老师和学生一道研究,设计出一张施工总图,并画好平面图,侧面图……这样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提升了老师自己。每个新学期,开学后,我会向学生提出了一些思考题,从他们的“我不知道”、“我还没想过”和茫然的眼神中,我感到了班主任的责任,我开始引导他们动起来,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计划,  相似文献   

13.
幸福是什么?     
<正>生活本身的目的就是追求幸福,追求幸福让众生殊途同归。——安妮·弗兰克(Anne Frank)吴燕辉老师:"幸福就是,我爱我的学生,他们也爱我。"徐贤平老师:"幸福就是学会知足,懂得珍惜。"王代乐老师:"幸福就是下课后,有心情去悠闲地喝杯茶。"高薏涵老师:"幸福就是我有健康的身体,我能在上班时看到我的学生。"黄莹老师:"幸福就是我的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因为我的影响,顺利进入下一个阶段的学习。"唐田怡老师:"老师的幸福,一部分源于自身的能力得到学生的认可,一部分源于自身的道德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言行。"  相似文献   

14.
最近,在媒体上读到一篇寓意深刻,令人耳目一新的好文章。题目叫《当老师面对自己的“遗像”》。说的是新来的赵老师刚跨进初二年级的教室,突然发现黑板上画着一个人头像,上面写着“赵兰遗像”几个大字。赵老师面带笑容对着黑板上的画像欣赏了一下,转脸注视全班同学,平静地说:“画得很像我,字也写得不错,可是多写了一个字,谁能说出来多个什么字?”当赵老师从学生表情上认定画像是一个叫王小虎的同学的“杰作”之后,点名提问了他。王小虎回答,多了个“遗”字,“为什么呢?”赵老师追问。“因为赵老师没有死,所以不是遗像。”“对,回答得好!”赵老师微笑地点头赞许。我从内心佩服这位可敬的赵老师。  相似文献   

15.
张玉玲 《魅力中国》2013,(32):207-207
常常看到学生们把微博或者个性签名改成这样:让作业来的更猛烈些吧!每次看到诸如此类的话,我都会感到微微的心疼。作业,学生头疼,老师无奈,师生都必须完成,呜呼哀哉,痛苦之极。作为初中英语教师。我也常常会去问问学生,几点睡觉,作业多少,完成的顺利与否等话题,每当看到学生们要么漠然、无奈,要么昏昏欲睡的表情时,我常常自问,学生真的需要做这么多作业吗?  相似文献   

16.
有这样一篇文章:美国小学生画苹果,老师拎来一筐苹果,由学生任拿一个去画;日本的学生也是拿着一个苹果去画,而中国学生画苹果,往往是由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标准的苹果,规定好先画左,后画右,这边涂红,那边涂绿……结果只有中国学生笔下的苹果画得最像。  相似文献   

17.
加拿大风光     
Lisa.Yu 《走向世界》2014,(38):90-95
旅居加拿大的十几年间,我生活在如画风景中,却不自知。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摄影这门艺术,它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到了曾经忽视的美丽。学习摄影的过程,也是寻找美、发现美、呈现美的过程。我乐在其中,并享受它带给我的点滴美好。我很幸运,能用摄影来点缀生活、丰富人生,而不枉度时光。  相似文献   

18.
《中国经济周刊》2012,(41):70-71
当很多人都疑惑一个演员为何不选择更高片酬的影视剧,而是"窝"在剧院,我会回答,这里不是剧院,这里是一个浩大的精神殿堂!我一直有个很深刻的对父亲的印象,就是我坐在台前,看到他在人艺的舞台上排戏的身影。他手里常常握着一本被圈了画、画了圈的剧本,一会儿心平气和地说着话,一会儿和其他人大声嚷嚷,一会儿又进入角色,几个人你一言我一语地念起台词。  相似文献   

19.
很高兴能够参加今天的展览和研讨活动,尽管之前我与解安宁先生有过一些交往,但今天我还是第一次系统地看到这么多他的作品。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就谈谈我观解先生画的两点感受。第一点,给我印象比较强烈的是,解安宁先生在画里边有他自己关于北方山水的自觉的审美追求,这些具有个性的审美追求体现在他绘画的题材、表现手法、技法上,而且笔墨表达也比较适度、统一、和谐。他的画主要是以线立骨,在笔墨上比较苍茫、厚重,意境上也很好地传达了他所成长的黄河两岸的山水风貌,可以看出他在取法上也是力图融合多种绘画表现手法,包括焦墨、青绿山水等这些手法和元素,还有中国传统水墨的一些水云法,我觉得这个绘画路子也比较宽,有可伸展的空间。可  相似文献   

20.
正我一直认为我是一个美术天才,但是被岁月无情地扼杀在童年里。前不久,我在微信上发表了一幅我14岁的炭笔画《鲁迅》,让许多美术界老师感到震惊并为我遗憾。我的老朋友宋维家在朋友圈里问我:"这《鲁迅》是不是透着纸描的?"我实话实说告诉他,是用放大尺画出来的。讲这个故事并不是为了证明我懂美术。恰恰相反,我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欣赏美术,享用美术,评论美术。美术不是玄妙的东西,国画是我们熟悉的世界。当韩建训的国画向我们走来的时候,我们没有理由不为之怦然心动,眼睛一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