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没有农民科技化素质的提高,就没有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缺乏根本支撑。我市共有乡村人口520.6万人,60岁以上的老年人67.8万人,占乡村总人口的13%左右。农村劳动力282万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140万人,占49.7%。从事第二产业的89.5万人,占31.7%。从事第三产业的525万人,占18.6%。  相似文献   

2.
何帆 《宁波经济丛刊》2006,(5):11-14,18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主体和基本力量。没有广大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就无法实现农业、农村的持续健康发展,也就没有了新农村。  相似文献   

3.
姬永莲 《发展》2007,(4):51-51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首先培育新农民.  相似文献   

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审时度势、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历史任务。要顺利完成这一重大的战略任务,关键是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使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人。  相似文献   

5.
新型农民应定位于一种职业,而不是一种身份,是适应我国现代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具有现代思想观念,掌握现代科学知识技能,能够生存就业、自我发展的现代农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是新型农民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和西方人力资本理论,从不同角度为培育新农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培育新型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发展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和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7.
孙阿凡 《发展》2007,(4):32-3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是农民,因为农民既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参与者,又是新农村建设成果的受益主体.  相似文献   

8.
王淑芬 《唐山经济》2006,(10):45-46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素质问题。广大农民既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受益,更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无论从当前着眼,还是从长远考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需要千方百计提高农民素质,把农民培育成有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相似文献   

9.
彭勃 《民营视界》2007,(3):28-29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今后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到新农村去     
2006年的初春,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正式公布,拉开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序幕。[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林斯斯 《现代乡镇》2006,(11):92-94
培育农民现代法律意识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但我国农民法律意识现状却不容乐观,轻法意识、畏法意识、无论意识、伦理意识、清官意识比较严重。法律对农民而言缺乏亲和力,乡土规范有广阔市场,法律在农村社会处于弱势地位,法律运行过程中的失范等是导致中国农民法律意识培育的弱后的主要原因。完善立法,改善执法和司法树立良好法律形象坚持送法下乡等是培育农民法律意识的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1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而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是要提高农民素质。文章首先阐述了新农村建设中提高农民素质的基本内涵,进而分析提高农民素质与新农村建设的紧密关系,最后提出了新农村建设中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培育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把农民培养成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核心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解决“三农”问题,关键在农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真正欠缺的是“新农民”。自上而下的新农村建设扶持,只有得到广大农民自上而下的响应,直接参与,成效方可期待。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改变农民“太多”、“太弱“、“偏散”的局面,培育造就具有较高风险抵御能力和市场驾驭能力的新型农民,使农民变成“农商”,才有扎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农民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针对目前我国农民身体素质堪忧、文化素质低下、科技素质亟待提高的状况,应加强农村合作医疗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教育技术培训.  相似文献   

16.
培育真有公民意识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内在的必选路径。受传统文化和历史行为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我国农民公民意识存在明显的缺失,成为当前影响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主要因素之一。我们应从发展、教育、实践、尊重几个层面来探讨如何培育农民公民意识,以推动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7.
新型农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必须加快农民教育培训立法,出台和完善农民培训的扶持政策;各级政府应当把培养新型农民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必须改变农村信息传播方式;必须全面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和培育农村新风尚。  相似文献   

18.
当前农民整体素质情况分析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各级党和政府都十分重视对新农民的培育.像江苏海门,几年来在打造新农民队伍的工程上,下足力气,用足功夫.每年培训农民近30万人次,抓教育、搞宣传、发资料、重辅导、树典型、多引导,充分利用会议、电视、广播、夜校,横幅、黑板报,多渠道人手,多方面合力,多层次推动,农民思想解放有了相当大的提高,农民的文化基础提到了新的水平、农民的技术水准有了新的进步,农民的整体素质有了大幅度的提升,2007年底,海门已成为苏中苏北第一个全面小康达标市.  相似文献   

19.
《现代乡镇》2007,(1):1-1
继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增加农民收入”、2005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006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后,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把“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主题。发展现代农业,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是中国农业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对于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具有重要作用。2007年是积极发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在政府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下,培育农民的主体性地位是新农村建设实效发挥乃至能否真正成功的关键。从调动积极性和增强自发展能力的角度出发,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增加人力资本及提供相应的制度和体制保障,提高农民的生存质量是培育农民主体性地位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