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商业上有一句名言,“客户是上帝”。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客户就是上帝,没有了客户,就没有银行的生存。客户对银行服务是否满意直接关系着客户对该家银行的忠诚度,如果客户经常得不到满意的服务,那么他就可能更换银行。如果一家银行相当多的客户都不满意它的服务,那么它就有关张的危险。  相似文献   

2.
随着金融电子化和信息化的不断发展,自助银行服务逐渐成为银行服务客户的重要渠道.自助设备作为银行的服务窗口,代表着银行形象、承载着业务信息,为客户提供了高效、便捷的服务.农行的自助银行服务体系历经几年的建设,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且因布点分布较广,得到了客户的普遍认可.  相似文献   

3.
银行经营的是什么?是客户。产品、业务、营销和服务都是围绕客户转,客户是我们利润的源泉和赖以生存的基础,没有客户银行就失去了发展的基础。所以,为客户提供优质.便捷、高效的服务,让客户满意是银行永恒的主题。在金融产品、服务日趋同质化的今天,服务能力的强弱、服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银行的竞争能力。 柜面服务是银行的对外窗口,是联系客户的纽带,是作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产品的一个场所。亲和、友善和微笑,是这种模式下吸引客户的重要手段,在很长一段时间,这种方式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直到今天这种服务依然是我们考核网点的一项重要指标。但是,随着经营观念和经营理念的变化,“窗口”的作用随之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它不仅仅是银行吸收存款等业务的一个窗口,已经附加了银行形象宣传、金融产品展示,银行服务功能引导等多重内容。它是银行实力和服务水平的一种象征。因此,做好“窗口”服务工作是事关银行发展的一件大事。[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服务是商业银行工作中始终谈论的话题,也是常谈常新的话题,十六届五中全会报告在论述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时,要求金融企业提高资产质量、盈利能力和服务水平。许多银行已经将服务的熏要性提升到战略高度去认识。事实上银行界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也使各家银行越来越重视对客户的服务,通过特色服务吸引客户。发展客户.巩固客户,比如针对高端客户推出个性服务、差别服务.首席客户经理等一系列特色服务品种,对普通客户的服务在收取一定服务费之后,服务的层次和服务的水平也在不断提升,设立网上银行.自助银行,加大对设备维护的投入等等。因此,各家银行对服务细节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在细节服务上还存在着哪些不足,应做些什么,笔者想通过一系列例证,说明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信息技术在金融业中的广泛应用,极大的促进了商业银行的发展,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各家银行都在寻求快捷、高效、优质的服务方式,来提高服务品质,树立良好的服务形象,进而吸引更多有价值的新客户,保留原有老客户。客户服务中心正是顺应这种潮流的产物。客户服务中心可以为客户提供诸如账户查询、日常银行交易处理、个人理财、投诉等服务,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进而增加银行效益、增强竞争力。发展客户服务中心是银行服务手段革新的创举,在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会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银行之间的竞争已不仅集中于产品质量和价格,而是更加注重服务水平的提升。与现代通信技术相结合的电话银行,也自然顺势成为银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部分。目前,国内多数的商业银行已基本上完成了全国总行级客户服务中心和各下属省级分行的独立客户服务中心的建设。银行客户服务中心建设伴随着数据和管理集中,  相似文献   

7.
崔林 《西安金融》2001,(7):35-36
优质客户是商业银行经营效益的重要依托和效益增长的主要来源,优质客户对银行服务的满意度在银行市场竞争能力的直接体现,直接影响着银行在新的市场格局中所处的地位,银行同业对优质客户及其相关核心业务的争夺日趋激烈。在此形势下,增强银行核心竞争能力就必须及时调整营策略,对现有和潜在的客户资源进行分类梳理,挖掘和选择优质客户,实行有针对性的差别化服务,培育、发展、壮大和稳固一批对银行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建立具有长远合作关系的优质客户群体,提高银行的业务经营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8.
自从银行向社会公布了投诉电话,客户对银行柜面服务的投诉事件就或多或少、或轻或重地发生着,几乎没断过。最近,笔者听到了个典型的投诉案例,对我们改进银行服务很有些启示。  相似文献   

9.
从1999年我国第一批银行客户服务中心建立至今,银行客户服务中心已经从快速发展期进入平稳发展阶段。CTI论坛(2006年中国客户服务中心产业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05年底,我国客户服务中心座席总数达到216000多个,市场累计规模为255.3亿元人民币。本文试图通过国际先进银行客户服务中心与国内商业银行客户服务中心的代表之一——建设银行客户服务中心的比较研究,发现两者的不同和差距,引起国内银行同业的思考与警觉。  相似文献   

10.
颜素 《金融博览》2008,(10):56-57
如今,银行提供的各种服务与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密切,可以说已经遍及公众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各式各样的银行卡不断推陈出新,小小的卡片承载着越来越多的服务内涵,不断拉近银行与客户之间的距离。  相似文献   

11.
黄丽 《中国金融电脑》2004,(2):65-66,69
客户信息系统是银行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和增值服务的基础,是银行拓展服务渠道的保证。银行在提供网上银行、客户综合理财、开放式低柜业务等新兴服务手段时,运用客户信息系统将更加得心应手。  相似文献   

12.
私人银行是以财富管理为核心,面向社会富裕人士所提供的顶级专业化的管家式服务。国内私人银行业务已经起步,中国银行江苏省分行私人银行部于2008年9月8日正式成立,在省内率先推出了私人银行服务。本文认为私人银行业务必须进一步明确建立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以全方位的财富规划为特征的咨询驱动服务模式,逐步打造以财富增值为核心、以财富保护和财富传承为支柱的完整的私人银行“管家式”服务价值链,同时力求以中国银行江苏省分行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具体实践为例,体现务实性、操作性,最后提出了相关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3.
当今世界正经历着一场以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革命,网上银行就是在这场革命中应运而生的。各银行未来将不再局限于以分支机构作为服务渠道,可通过互联网为客户提供各种服务,银行采用信息技术扩大服务渠道的成本将变得低廉,客户可以在任何可以接入互联网的地方便捷地处理银行金融业务。同时,公共电子支付平台将为电子商务提供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4.
一、客户服务系统简介客户服务系统是中国银行软件开发中心为适应现代化银行客户服务而开发的系统系统,它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电话语音技术、Internet技术等先进的科技手段,为客户提供丰富、快捷、方便的金融服务。客户服务系统极大地方便了客户,同时作为中国银行一种崭新的金融服务手段,也为促进银行的业务拓展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和帮助。客户服务系统是在原电话银行系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整合了中国银行原有的信用卡、会计、储蓄等各种应用的前端服务功能,通过客户服务系统支持的多种前端服务系统,可使任何一个服务平…  相似文献   

15.
《中国金融电脑》2006,(2):86-86
新春伊始,为进一步丰富电话银行服务内容,满足客户不断增长的金融理财需求,工行北京市分行推出了95588电话银行代客交易服务,翻开了电话银行理财服务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6.
服务体现着银行形象,是银行的无形资产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在金融市场的竞争中,谁能提供更好的服务,谁便拥有更广泛的客户,也就能够赢得更可观的效益。笔者试提出以下浅见:  相似文献   

17.
高收入群体虽然在人数上不多,但占有较高的社会资源。这一群体对银行贡献度比较高,同时还具有先导作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未来的消费趋势。对银行来说,争取这部分客户,开展对VIP客户的营销,突出个性化、差别化服务,提高服务效率,对于银行的个人客户基础、提高对个人银行业务乃至全行的利润贡献度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从1999年我国第一批银行客户服务中心建立至今,银行客户服务中心已经从飞跃发展期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根据CTI论坛预测,到2007年,银行业客户服务中心的座席总数将达到12500个,累计投资额将达到70亿元。国内商业银行客户服务中心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却缺少发展战略方面的研究,遇到了一些问题,制约了银行客户服务中心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在对国外银行和建设银行调研的基础上,运用SWOT方法对建设银行客户服务中心进行分析,提出中心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张民 《中国金融》2005,(21):48-49
伴随着中国建设银行股改的完成,人们关注的焦点逐渐转到新的建设银行会有什么变化上来。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郭树清指出,“能否为客户提供最好的银行服务.是衡量改革成败的最重要的标准”,“如果我们能够为客户提供最好的银行服务,我们就能够成为最具价值创造力的银行”。可以说,面对机遇与挑战,新的建设银行不仅把服务从经营理念和战略地位上不断升级。  相似文献   

20.
银行是服务行业,客户的满意和信任是银行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要真正落实“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成为让客户满意的好银行,除了服务好客户,正确处理客户的投诉,维护建设银行的良好形象,还要善于从客户的投诉信息中总结工作不足和失误,从客户投诉中寻找服务的商机,努力从不足中改善产品和服务,使客户投诉由坏事变成好事,将客户投诉转变成为银行的收益。[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