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2009年,不论是A股还是大宗商品交易,乃至楼市,都走出了一轮波澜壮阔的大行情,但如果就此认为在2010年经济即可完成复苏,却未免过于乐观和武断了。展望2010年,从实际出发来研判各个市场,有助于理顺投资思路。笔者认为危机仍将存在,投资者需要理性分析、理智决策。  相似文献   

2.
一个月内五调楼市,2010年的楼市俨然成了一部悬疑大片。政策动机与实际效果会否背离?政策既打又扶是中性政策,还是左右为难后的左右逢源?楼市调控剑指一、二线城市的同时,缘何又要放开三、四线城市?政策的真实意图是打压房价,还是虚晃一枪,仅仅确定其调控基调,平衡民意?在影响房价的相关变量中,推高因素强,还是做空因素强……重重疑窦给2010年的房价走势蒙上“诡异”色彩。  相似文献   

3.
萧琴 《楼市》2011,(Z1):12-16
已经走过的2010,注定是中国房地产发展历程中值得警醒的一年,因为这一年里楼市留给了我们太多太多严厉的政策。已经走过的2010,注定是中国房地产发展历程中极不平静的一年,因为这一年里楼市留给了我们太多太多难忘的记忆。已经过去的2010,注定是跌宕起伏、百转千回、亦悲亦喜,因为这一年里我们一起作出了很多很多艰难的决定。已经走过的2010,《楼市》杂志见证并经历了这一年楼市巨变的全过程。为了与市场和购房者保持同步,满足愈来愈多元化、不断细分的购房需求,《楼市》杂志在2010年初正式"变脸",将"市场细分""、有效服务"进行到底。为了让读者对这一年的房地产市场有全局性的认识,我们将《楼市》杂志过去一年中的月度重点选题进行梳理,以"新闻"的名义,一起回味我们共同走过的不平静的2010。  相似文献   

4.
萧琴 《楼市》2011,(Z1):34-37
不荒诞,没狰狞,是调侃,更符合当下最有人气的流行语"给力"。迈入2011,回首2010,给力的事情里实在少不了关于楼市的话题。如果把2010年楼市比作一出戏,那么它注定跌宕起伏、百转千回、亦悲亦喜。从年初楼市的"艳阳高照"到新"国十条"、新"国五条"、加息、限购等一系列"史上最严厉房地产调控政策"的重拳出击。这一年,我们一起作出了许多给力的决定,无论政府、开发商还是购房者。以下盘点,只为记录这个刚走过的悲喜交加充满余味的"楼市2010"。  相似文献   

5.
历史上共发生了三次比较大的楼市泡沫危机 十年一轮回,美国次贷危机影响我国楼市虽然,中国楼市直接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较小,但是间接的影响还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中国楼市在经历两三年的调整期后,会逐步朝着两极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陈涛 《楼市》2004,(20)
自从成功预言香港楼市1997年大崩盘、亚洲金融危机的谢圆忠预言上海楼市将在一年内崩盘的消息传出来后,关于上海楼市上涨的话题再一次被关注。谢显然不是第一个做出如此预言的人,但是,他摩根士丹利(亚洲)经济学家的名头还是让上海地产界震了震。也许是为了消除谢言论的影响,上海房地产界的头头脑脑甚至在本月开了一次会,据参加此次会议的记  相似文献   

7.
《中国地产市场》2010,(Z1):102-103
由于前两年楼市低迷,广州商品住宅开发规模缩减,2009年成交持续放量导致商品房存量减少,加之亚运会影响,预计2010年广州市一手商品住宅可售货量将出现大幅回落,或为近年最低。而新增供应将主要集中于番禺、花都两区,楼市成交重心加速外扩。同时,受供不应求形势影响,2010年广州楼市月均成交量可能下降至60万平方米左右。另一方面,随着供不应求趋势日渐明显,楼市潜在置业者的构成和心态均有显著变化。换房客户成为楼市主流,投资置业比重大增,购房者  相似文献   

8.
楼市和房价,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回顾2010年,中国楼市犹如一部好莱坞大片,可谓波动频频、亦悲亦喜、起伏跌宕、引人入胜;展望2011,有人说将是中国楼市的"崩盘年",中国人民大学发布《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预测2011年中国房价将下跌20%,当然,"2011年房价依然要上涨"的声音也不绝于耳。  相似文献   

9.
经过近10年的酝酿和发展,佛山楼市成为相对集中、规范,成交量跃居全省第一的大市场。2010年佛山楼市更是登上了广东楼市年度成交的冠军宝座。今年在限购的环境下,佛山楼市出现松动迹象,有专家认为房价或将面临新一轮的降价热潮。  相似文献   

10.
2009年可以说是中国楼市有史以来最富戏剧性的一年。单拿年初和年尾而言,可以说是冰火两重天,在短时间内,中国楼市上演了从冰点到沸点的惊天大逆转。这一转变是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无论是业内研究专家、还是广大的消费者,也包括开发商自己。  相似文献   

11.
国务院在2010年4月中旬出台了一系列楼市调控组合拳,重拳打击楼市投机炒作风.特别是关于二套房贷利率要上调10%和提高首付比例以及购第三套房原则上不贷款的政策,大大提高了炒房的成本和风险,使投机性需求迅速退潮.从而使上海楼市形势急剧逆转:一是新增供应集中放量。  相似文献   

12.
萧琴 《楼市》2010,(11)
城市对生活、对人的意义,是根深蒂固的。在杭州这样一座以生活闻名,以闲适、优雅为贵的城市,更是如此。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这几乎成了来杭打拼的新杭州人共同的心声。之所以如此眷顾杭州,一半是因为风光不与四时同的西湖,另一半是诞生在湖畔的杭式生活。从1998年到2010年,杭州这座城市,尤其是居住的建筑,变化可谓天翻地覆。无论是老杭州人,还是新杭州人,都能时刻感受到一个巨变中的杭州。12年,从启蒙到发展、壮大,再到如今的兴盛,杭州楼市犹如一美少女的青春期成长,出生、长个、发育到言行举止引人注目。12年,楼市在板块轮动中茁壮成长。12年,楼市主角在惊涛骇浪中交替。12年,楼市营销战在升与降中开火。12年,唯有创新是楼市永不言变的旋律。  相似文献   

13.
《中外企业家》2011,(5):10-13
《博鳌三日坛》潘石屹谈楼市调控 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在论坛上表示,宏观调控如果是从121号文件算起是2003年,到现在已经八年时间了。过去八年时间的调控和今年的调控都有一点不一样,原来要理解的话,还是以市场经济为主,可能有一些行政的干预、行政的调控,可是在2011年出台了限购、限价政策,以及大量的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使2010年成为一道分水岭:2010年之前房地产是以市场经济为主,2010年之后是以行政的力量为主,主导的力量发生了变化。所以对2011年来说,  相似文献   

14.
《东南置业》2007,(12):74-77
2007年厦门土地市场上演了一次次的争霸战,成交价不断刷新,创造了一连串的纪录。自九月以来,厦门楼市却在金融新政重压之下,成交量大幅萎缩,市场观望气氛强烈;狂飙猛进的厦门楼市是重归理性还是蓄势待升,成为业内外人士争论不休的热点!在此背景下迎来了厦门市2007年度的最后一次土地出让,此次厦门公开十幅商品房用地,总建筑面积达200多万m^2,创下了历年规模之最;最大地块总建筑面积达822690m^2,诞生了厦门市的新科地王。金融严控对决土地放量,此次出让将成未来市场走势的风向标,对厦门楼市能否快速走出观望、重聚人气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2010年新年伊始,中央调控楼市的政策密集出台,从"国四条"到"国十一条",从"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到"加大差别化信贷政策执行力度,遏制房价过快上涨",房地产政策似乎已从"鼓励"转为"趋紧"。江苏省南京市不久前已将个人住房公积金最高可贷额度由30万元降至20万元。专家预测,地方政府的调控措施随后也将陆续出台。显然,楼市正在进入"盘整"阶段。但老百姓关心的话题仍集中在一点:2010年房价究竟跌还是涨?  相似文献   

16.
《英才》2010,(1):100-100
楼市量价齐升、地王频频出现,舆论焦点激流碰撞,地产业在掌声与骂声中度过了不平静、不平凡的一年。然而,2009年的地产业仍留下了一长串的问句。是刚性需求的快速释放还是投机需求的一次炒作?是产业趋势的回暖还是资本乱流的侵袭?是监管调控还是让市场来抉择?充满活力的中国地产市场未来又将何去何从?  相似文献   

17.
这几年关于楼市的话题总是说不完,但是我估计再过几年,就没有多少人说楼市了,主要是房价不会再涨了,房价不涨就没有人炒房了。大家都从楼市撤退了再炒房价就没意义了,房价不涨,就没有钱可挣了。但是现在楼市依然还是最热的社会焦点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8.
有人形容,2010年的中国房地产像一个即将要喷发的火山,国家限购令、二套房贷等颇为严厉的调控措施相继出台。但还是没能控制住上涌的岩浆--楼市出现量跌价涨现象。可以说,在2011年年初,开发商既亢奋又惶恐,亢奋的是2010堪称史上最严厉的调控之年仍然收获不菲,惶恐的是持续不断地调控是否会继续加码。  相似文献   

19.
齐鸣 《中国企业家》2010,(11):22-22
中国本轮楼市调控的幅度到底会有多大,楼市新政将如何收官P有房族、无房族都难以置身事外,关注中国经济走向和社会发展前景的人也不得不多花点时间去思考。贵刊5月下封面《地产:未尽的清算》虽然是一篇全景式的报道,但很多地方还是点中了症结,深入和力度比之前很多报道还是有所超越。  相似文献   

20.
《房地产导刊》2012,(1):122-123
2011年,中国楼市在“限”政阴影下踉跄前行。刚刚跨进的2012,楼市繁闹如旧?或者浴火重生?还是万物皆灭?……Everything1spossib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