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要素禀赋的空间维度视角,通过经济集聚、集聚外部性在区域经济发展和演化的动力分析,揭示出主体功能区形成的内在机制根源于要素的空间维度,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要素匹配。同时,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是建立在区域性要素禀赋基础上的经济可持续发展。主体功能区形成的内在机制根源于要素的空间维度,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要素匹配。从空间维度探寻主体功能区的形成机制这个角度上说,继续沿用空间思维,运用空间分析范式来研究主体功能区必然会有更多更为广泛、更为深刻的研究成果。从而真正实现主体功能区对于现有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协调理论的创新作用。  相似文献   

2.
主体功能区建设必须正确把握的几种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丛煜 《中国市场》2011,(18):93-94
我国提出的主体功能区战略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又一理论和实践的进步,为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本文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分析了主体功能区规划与实施需要注意的几种关系,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在这个生态文明时代,随着"十一五"以来我国主体功能区战略的日趋推进,各区域之间的经济、生态利益矛盾日益凸显。倡导各地区间建立基于主体功能区划下的生态补偿协调机制,协调各主体功能区相关利益关系,促进自然、社会协调发展已成为时代之需。文章以我国海峡西岸省份——福建省为例,旨在根据福建省内部四类主体功能区的不同功能定位及生态补偿重点,提出针对性的生态补偿协调机制举措,以促进福建省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研究黑龙江省主体功能区的发展对于促进全省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黑龙江省主体功能区的绩效评价,主要可从经济增长、质量效益、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社会发展等方面指标进行设计。但在实践过程中,各省域主体功能区还存在定位不清、评价指标无统一标准等问题。黑龙江省应进一步明确市场与政府定位,加大对区域政策设计系统性的重视程度,同时兼顾相似类型区域政策的差异性,并切实贯彻总体设计与分步实施相结合的原则,从而有效助推全省各主体功能区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与"四大板块"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共同构成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整体战略,这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2010年底,国务院发布《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提出了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任务,确立了未来国土空间开发的战略格局。深刻认识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于桂西资源富集区尤其  相似文献   

6.
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主体功能区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基本原则,是要提高我们全体人民的生活质量,同时也要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中,编入了“主体功能区”的内容,将经济区域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从可持续发展出发,实行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功能定位,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规划中第一次明确了对区域经济功能的类型划分。开启了区域经济规划的分级分类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8.
我国主体功能区的协调发展及各区域主体功能的实现有赖于有效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主体功能区宏观经济调控的总体目标是实现个主体功能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化;引导资源要素合理向目标功能区流动,促进四类功能区协调发展;体现生态资源的多重价值,补偿为保护生态资源而产生的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机会成本。并对重点开发区域、优化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提出不同的财政调控政策。而主体功能区金融调控政策的目标是为保证各类主体功能区建设提供金融支持,金融调控政策与主体功能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要求取得一致。  相似文献   

9.
"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志之一。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需要用土地政策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和开发行为。论文对促进四类主体功能区协调发展的宏观土地政策和促进特定主体功能区健康发展的微观土地政策选择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以期为国家、省市主体功能区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基于要素禀赋理论,通过对过往区域经济均衡与非均衡发展理论的分析,揭示出区域间的不平衡发展是各主体功能区发展的必然趋势。域性要素禀赋差异是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逻辑前提,主体功能区建设中的协调应该基于要素禀赋在区域间的差异,因地适宜进行经济布局。如果忽视区域要素的承载能力,只加大要素的投入或依靠技术的革新,区域经济的发展可能会遇到巨大的障碍,区域承载能力也会濒临崩溃。黑龙江省要充分利用各区域的要素禀赋,充分考虑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使各功能区功能相对独立发展,同时各功能区之间还要注重协调各功能区之间的内在关系,形成各功能区之间的良性互补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主体功能区的协调发展能够使得我国整体分工更加合理,要素在各个主体功能区都得到合理配置,对于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本文通过具体分析主体功能区的概念,基于要素禀赋的视角分析主体功能区经济的协调发展,以寻求区域之间更好的分工与合作,促进我国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了四类主体功能区的科学内涵和要求,绩效考核作为主体功能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主体功能区的实施有着重要的影响.文章通过分析限制开发区下现行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机制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一种与主体功能区的内涵和要求较为符合的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机制的转变思路,从而可以更好地评价地方政府在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过程中的绩效.  相似文献   

13.
钱龙  汪茂泰 《市场论坛》2009,(9):17-18,13
主体功能区划分与建设是我国经济发展长远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保证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必要配套措施.文章指出现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在满足主体功能区上的缺陷与不足,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构建与主体功能区建设相协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空间均衡,是主体功能区战略提出的理论背景。一个国家的国土,不能都是生长GDP的地方,现代化不是一国的国土都变成高楼林立的城市化地区。多年来的工作经历和基层调研,让我对中国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非常忧心。耳闻目睹的几乎都是加快发展、跨越式发展,而其发展的内涵就是壮大GDP。增加GDP固然重要,但是,不合理的开发,  相似文献   

15.
主体功能区建设将对县乡政府职能产生重大影响。文章分析了主体功能区建设对县乡政府职能的影响,并提出了主体功能区建设背景下县乡政府职能转变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了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而财政转移支付作为财政政策的一个方面,对主体功能区的建设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主体功能区划分及其分类政策制定工作是“十一五”时期我国国土空间开发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全国统一的各类政策,缺乏针对区域发展要求的灵活性,无法满足各类主体功能区的特殊政策要求。迫切需要补充和完善目前的各类政策,以保障区域主体功能的实现。我国主体功能区分类政策制定,既要满足主体功能区主体功能定位的需要,又要考虑实施过程中的可操作性和可调控性,需要在对原有政策补充和完善的基础上提出我国主体功能区区域政策的取向和重点。  相似文献   

18.
冯伟林 《商业时代》2015,(11):27-28
主体功能区规划旨在根据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但面对缩小不同功能区之间的差距、保障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的利益、使地方政府行为自觉符合主体功能区要求等难点,主体功能区规划并不能自动解决区域发展中出现的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不协调、产业结构不协调、经济关系不协调和空间结构不协调等问题,需要财政、投资与产业、土地、人口和政绩考核等系列配套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19.
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的重大问题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功能区战略的提出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2006年,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加强国土规划,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  相似文献   

20.
为化解我国传统区域发展模式中存在一系列问题,我国编制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并在全国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在区域调控理念和调控方式等方面都有重大创新,并会进一步推进区域发展模式转变,这是使我国走向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