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涛 《改革与开放》2013,(7):67-67,78
目前随着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压力得到了极大的缓解,但是针对“新农保”实施过程中诸多出现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要正确认识,总结经验,保证“新农保”的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惠农的初衷。  相似文献   

2.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是土族最多、最为集中的区域,是2009年青海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县之一。本次实证研究选择了互助土族自治县所属三个行政村农户养老现状进行入户问卷调查,分析了影响互助土族自治县农户参加新农保的主要原因,提出了推进农户参加新农保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基于CFPS2012 年数据,将“大饥荒”经历作为认知因素中创伤性记忆的典型事件,检验其对“新农保”象征性缴费行为的解释力。研究发现“大饥荒”经历能显著提高参保人选择较高缴费档次的概率;这种影响还对不同年龄段人群产生了程度不同的队列效应,对幼儿组观测值的效应显著为正,并且效应大于婴儿组与童年组。饥荒持续时间也能显著正向影响选择较高缴费档次的概率,但缴费档次的选择会随着饥荒严重程度的加剧而降低。“大饥荒”经历产生正向促进作用可归因于童年遭遇的饥荒经历能长期深刻影响农户的风险态度,进而影响其参保缴费档次的选择。鉴于此,改变农户的风险态度及政策认知应是“新农保”摆脱最低缴费痼疾的突破方向。  相似文献   

4.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下简称"新农保")是我国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社会和谐,改善农村养老现状和缩小城乡差距有重要意义。笔者结合新农保的制度特征,针对新农保的现状提出存在问题,并对于商业保险引入新农保的优势、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为健全中国特色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加剧,农村发展面临重大挑战,因此,一种用于防范老龄化问题的新制度应运而生。政府行为在新农保制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制度设计、财政扶助、监督管理等行为无不影响着新农保的成败。近年来,学术界对新农保开展了很多研究,鉴于此,本文就新农保制度中的政府行为问题进行了文献综述,较为全面地对政府行为进行评述,进而提出新农保险制度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四川经济研究》2006,(10):41-43
农业企业化.是指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较快、农村劳动力转移较为充分的地区.在坚持党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长期稳定不变的前提下.按照农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使用权“三权分离”的原则.深化农地经营制度改革.明确农户承包土地的财产权.搞活土地经营使用权.促进农地的流转和集中.加快农业经营主体从传统分散的自然农户向规模经营的农业企业和法人农户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从传统的“自然农户经济”向“法人农户经济”转变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北京市昌平区老牛湾村新农保参保情况的实地调研,文章对目前京郊实施的新农保状况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调研结果表明:新农保的推进工作顺利,实际参保率较高。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制度设计较为合理、农民养老意识的转变是促使农民积极参保的主要因素。但在新农保实施过程中,资金、管理等方面仍出现了一些问题,应当引起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8.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国家的一项惠民政策,对于全面实现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本文立足湖北省,探讨农村养老保险的现状以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试点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并从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户参与积极性;提高经办人员的工作效率;注重新农保与其它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和加快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立法等方面提出了健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陈涛 《改革与开放》2013,(13):67+78
目前随着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压力得到了极大的缓解,但是针对"新农保"实施过程中诸多出现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要正确认识,总结经验,保证"新农保"的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惠农的初衷。  相似文献   

10.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是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快而带来的农村养老问题的有效办法,是推动农村现代化进程的重要途径。民族地区的新农保推行具有其特殊的经济、自然、社会和文化环境,文章试从政策宣传、财政支持、政策监督和制度完善等方面探索适合民族地区新农保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李福 《中国经贸》2014,(12):116-117
根据2009年中央央《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新农保”基础养老金的定额给付标准为每人每月55元,55元确实提高了部分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水平,随着近年来在国家经济不断发展、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不断提高等因素影响,基础养老金给付水平并未适时调整而造成了当前“新农保”给付的尴尬,本文依此确定该选题。论文采用文献查阅等分析方法,对我国“新农保”给付水平进行探析,而对当前提高我国“新农保”给付水平给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文章基于阜新市彰武县农户新农保问卷调查有关资料,分析了农户新农保参保决策影响因素.利用SPSS软件,通过皮尔逊相关检验筛选了年龄、家庭经济的情况、家庭养老的经济压力、参加老农保的情况等显著变量,运用Logistic模型对年龄、家庭经济的情况、家庭养老的经济压力、参加老农保的情况等显著变量进行了回归分析,提出了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户保障能力;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农户的保障意识;完善农保制度,增强农保制度稳定性:加强基金管理,提高保值增值能力等对策.  相似文献   

13.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项新政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无论是制度设计本身还是制度的运行都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影响新农保制度的健康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对河南省五个新农保试点地区的抽样调查显示,搞好政策宣传工作、制定合理的墩费标准、加大政府补贴的力度、提高养老金待遇水平、提高公共投入的效率、加强监督管理、加快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立法步伐,是解决问题、推进新农保试点工作的关健所在.  相似文献   

14.
“公司+农户”是通过互惠合同实现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联结。本文对“公司+农户”契约模式的定义与类型、签约主体的动机与效应、契约不稳定性的原因以及契约违约风险的管理对策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综述。  相似文献   

15.
<正>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农民"老有所养",是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善农村民生、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公平、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实现和谐社会目标意义重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已经全面推开,但在新农保试点中,出现了许多新问题,这些实际问题不解决,直接影响到新农保制  相似文献   

16.
小农户融入生态农业产业链是推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重要途径,是促进生态农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方式,是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实现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是国家政策的重要导向。基于“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在加快农业强国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新时期,将数以亿计的小农户引入生态农业产业链当中恰逢其时。生态农业产业链主要依托于合作社、龙头企业或网络平台等整合相关资源而成,小农户融入生态农业产业链,实现与生态农业产业链的衔接也需要通过与这些核心主体的合作得以实现。因此,小农户通过“小农户+生态农业合作社”“小农户+生态农业龙头企业”“小农户+电商平台”等路径融入生态农业产业链。  相似文献   

17.
阎东彬 《特区经济》2011,(6):164-166
2009年9月,我国在全国10%的县(市)开始试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试点近一年的过程中,存在着县级财政压力大、基础管理不扎实、基金增值压力大、保障水平低等问题。对此,我们应结合实际,明确各级政府责任、夯实管理基础、创新基金投资渠道,实施分区域、多层次、复合式新农保发展策略,加快新农保制度建设的步伐。  相似文献   

18.
林源 《改革与战略》2010,26(12):149-152
农村养老问题已经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不少人士认为,通过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可以解决农民的养老问题,这种观点尤其在新农保制度开始启动后得到了支持。文章通过从农村家庭养老的历史变迁、农村家庭养老存在的社会文化和经济基础及新农保制度设计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家庭养老仍是现阶段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主体,并提出构建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发挥基层组织作用、完善农村家庭养老法律制度和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等完善家庭养老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简称新农保,经过多年试点,新农保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国家也对新农保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但是在广泛推广新农保的同时,仍然出现了一些农民参保意识不强、不少农民参保档次较低等问题,文章就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决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对政策的深化与推进起到一些助益。  相似文献   

20.
新农保的筹资机制为“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该文利用2008年全国人口、财政等方面的数据,分别对个人、集体、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筹资能力做出分析。通过分析发现,全国绝大多数农民有能力缴费,集体可补可不补,中央财政“不差钱”,而筹资最困难的便是地方财政,尤其是中西部贫困地区的地方财政。因此,需要重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合理划分地方各级财政之间的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