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积极财政政策下的国债投资取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丽淑  杨义群 《技术经济》2002,21(11):47-49
一、引言1998年以来 ,在外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 ,内受经济结构严重失衡、有效需求不足的影响以致通货紧缩的情况下 ,我国政府果断采取了以增发国债、扩大公共投资为主要特征的积极财政政策 ,有效地减缓了国民经济增速快速下降的趋势 ,保证了经济的稳定增长 ,但与此同时 ,这种反周期调控的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 ,也带来了国债总量规模的急剧膨胀 ,引起了许多人的担忧和关注 :国债的大量发行 ,是否会造成沉重的债务负担并引发债务危机 ?笔者认为 ,在判断国债规模是否适度时 ,国债的使用方向与效益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如果国债投资方向合理 ,效益…  相似文献   

2.
本文依据中国31个省(市、区)1986-2005年的面板数据,运用面板数据分析和协整分析,从相对数变动和绝对数变动两个角度分析全国和各省的政府投资、私人投资、政府消费、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问的关系,两种方法相互印证,互为补充.本研究认为:地域和时问影响经济增长.中央和各省应因地制宜、因时而异地采取措施;在各类支出中,居民消费对各省经济增长率具有普遍影响;各地方政府支出对经济增长影响不同,中央应该对地方政府的消费和投资进行合理调控.  相似文献   

3.
文章利用中国28个省份1985-2004年的面板数据,考察了出口和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就业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在各个地区之间的差异.实证结果显示,出口和外商直接投资对国内就业都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出口和外商直接投资的就业弹性都呈现出从东部往西部递增的趋势.长期以来中国处于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失衡状态,因此不能依靠进一步扩大出口和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来带动就业,而应该通过优化出口和外商直接投资的结构来达到这一目的.  相似文献   

4.
农村公共投资——积极财政政策新的实施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增加农民收入、农村城镇化、农村经济发展后劲的培育、生态建设等多方面对农村公共投资的必要性进行了论证 ,认为它是当前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新方向 ,并且对目前存在的问题 ,如认识问题、投资不足问题、资本积累不足问题、投资方向单一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挥农村公共投资作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党和政府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作用"的认识不断深化,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提出了"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本文基于政府投资与积极财政政策经济效应的视角,运用1993—2010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在C-D生产函数基础上构建计量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分析,结果表明,在积极财政政策下,政府投资短期内能够对宏观经济产生积极效应,可从长期看,却对宏观经济产生了"挤出效应",实证结论支持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一表述。  相似文献   

6.
1998年以来,为了应对通货紧缩的经济形势,政府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运用财政"反周期调节",刺激国内需求,拉动经济回升.但是,积极财政政策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发挥治理通货紧缩的积极作用,同时也会带来负面影响,如果运用不好,将会产生很大的财政风险.为了确保国家财政安全与稳健运行,有必要对积极财政政策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分析和把握,并积极采取措施加以防范和化解,避免潜在的财政风险转化为财政危机.  相似文献   

7.
结合最新发展的"有向无环图"(DAG)技术,本文研究我国财政与货币政策对私人投资的影响,并考察政策工具在传导过程中的有效性及其动态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尽管"信贷渠道"在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但由于货币到信贷传导环节的断裂,使得"信贷渠道"自身存在着较大的政策局限性,与此同时,财政政策对私人投资的影响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有效性。递归的预测方差分解分析则表明本文结论是稳健的。在此研究过程中,最新DAG技术的运用不仅增进了我们对政策变量与实体经济部门"同期因果关系"的理解,而且克服了Granger因果检验等传统研究方法的局限性,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本文分析框架的有效性与合理性,并为我国未来宏观调控政策的选择与安排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张颀 《经济纵横》2003,(3):10-14
本文从积极财政政策退出的条件分析入手 ,认为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积极财政政尚不具备退出条件 ,并对积极财政政策的具体实施提出了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积极财政政策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存在局限性。具体分析和评价了这一政策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辛洁 《经济研究导刊》2013,(27):125-126
中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来,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尤其是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积极财政政策通过增加政府公共投资、实施结构性减税以及加大低收入群体补贴等一系列举措,对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实证分析和理论分析,研究政府债务、财政赤字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探讨积极财政政策在中国的绩效,为未来财政政策的实施,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地区差异、财政支出与居民消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利用跨期优化理论导出实证方程,然后运用1998年~2006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估计,并分析各地区政府财政总支出及其功能性分类支出对当地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表明:1.地区差异对地方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的效应有重要影响。地方财政总支出对居民消费是一种不显著的挤出效应,这种挤出效应因不同地区、不同时期而不同;2.在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时期,只有西部地区其他支出对居民消费有显著的挤出效应,其他地区的其他功能性分类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的效应均不显著;在国家实施稳健性财政政策时期,功能性分类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随地区不同而不同。  相似文献   

12.
农村政策性金融与财政支农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桂堂 《经济经纬》2005,(4):132-134
政策性金融的产生及其作用的发挥,实际上就是财政职能不断强化的一个产物,改革开放中后期以来,我国农村政策性金融体系的功能趋于弱化,其原因在于:财政实力被过多地削弱,公共产品资源配置不够合理,过分倚重商业性金融的支农效应而弱化了财政对农村政策性金融的支持。为此,应当健全财政对农村政策性金融持续投入机制与补偿机制,协调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关系,财政还应承担起对政策性金融业务监督管理的责任。  相似文献   

13.
积极财政政策来源于西方财政理论与实践,这一理论对我国财政理论与实践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积极财政政策应如何调整。  相似文献   

14.
张明喜 《经济经纬》2007,22(1):137-139
经济增长的收敛模式在全国范围内没有绝对收敛,也没有条件收敛.三大地区中只有东部地区存在俱乐部收敛现象.地方财政支出总体上没有达到缩小地区经济差距的效果,并且突出表现在中部地区.地方科教文卫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比重的提升有利于区域经济收敛,地方行政管理费用则应该压缩.  相似文献   

15.
如何看待财政政策的作用, 怎样正确处理发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本文在专家调整的基础上进行了综述性分析, 提出在目前应积极运用财政政策, 加强财政政策, 加强财政、贷币政策的协调, 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6.
境外投资财税激励政策的国际比较及借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境外投资对于投资国在产业升级、对外贸易、资源利用等诸多方面所产生的积极效应,众多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法国及一些新兴发展中国家都纷纷制定了一系列激励对外投资的财税政策,对其境外投资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这对正在大力推行和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我国有着明显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稳健财政政策中的财政赤字问题存在较多争议,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稳健财政政策并不排斥财政赤字,并对我国1998年以来财政政策的方向进行了定量测算,提出我国稳健财政政策的关键是将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增长速度控制在经济潜在增长速度。  相似文献   

18.
周雄飞 《经济经纬》2004,(1):105-108
积极财政政策执行效果如何?需要有一个客观的评价。在凯恩斯主义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基础之上,结合萨缪尔森加速数,通过对河南省经济运行数据的计量模拟,可构建一个政策效果评价模型。该模型给出了财政政策乘数、投资需求拉动乘数、消费需求拉动乘数以及财政支出回馈乘数等评价政策效果的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19.
河北省区域经济发展表现为各设区市经济发展规模严重失衡、居民收入水平严重失衡、经济发展投入严重失衡。受特殊省情、国家战略和发展趋向的约束,河北省财政应着力加强发展型财政建设,统筹运用财税体制、支出和投融资政策工具,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财政支农与农民增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顾怡 《经济与管理》2004,18(11):34-36
当前中国政府把农民增收工作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财政支农作为政府支持农业的主要手段,对农民增收的作 用不容忽视。但中国目前财政支农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不利于促进农民增收。因此必须理顺财政支农的思 路,转变传统的支农观,明确事权划分,注重支农实效,真正把支农资金用到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的"支点"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