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按《企业财务报告条例》和《企业会计制度》解释,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企业的负债,按其流动性不同,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会计制度与税收规定在负债方面的主要差异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本文中的“税”,除另有说明外,均专指企业所得税。 一、负债的计税基础、暂时性差异和递延所得税的一般原理 (一)负债的计税基础 《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以下简称18号准则)规定:负债的计税基础,是负债的账面价值减去未来期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予抵扣的金额。  相似文献   

3.
王彦 《中国证券期货》2012,(12):237-238
本文将企业负债划分为经营负债和金融负债,基于代理成本理论、自由现金流理论和信号传递理论,考察这两类负债不同的公司治理效应。本文理论分析表明:经营负债和金融负债对代理成本的激励约束机制、自由现金流抑制效果以及信号传递功能均存在差异,但两类负债的公司治理机制具有互补效应,多元化的负债有助于债务之间的相互配合并实现公司治理效应的优化。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2015-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微观面板数据,实证研究基本养老保险对家庭负债行为及负债程度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基本养老保险显著降低了家庭负债的可能性以及负债程度,这一结果在更换模型和考虑遗漏变量后依然稳健;第二,职工养老保险和家庭负债之间呈现显著的负相关,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仅显著影响家庭负债程度;第三,消费在基本养老保险影响家庭负债中发挥了部分中介效应,即基本养老保险通过影响消费进而影响家庭负债;第四,养老保险对家庭负债的行为在城乡之间、不同年龄段之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
企业负债价值评估方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企业负债账面值与负债公允价值是两个不同的价值概念,简单套用审计核实后企业实际负债为评估值,在很多时候可能存在高估或错估负债价值的情况.并对资产评估中负债的概念、负债评估的类型、负债价值评估的理论基础、负债会计计量和价值评估的主要差异以及负债价值的评估方法提出了作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葛长银 《财会学习》2015,(13):43-45
所谓暂时性差异,就是指按会计口径确认的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也即因对资产或负债的会计计价与税务计价不同而导致的差额.根据这个差额对未来期间税务利润影响的不同,又分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相似文献   

7.
递延所得税指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递延所得税源于资产、负债按照会计准则规定确定的账面价值与按照税法规定确定的计税基础之间的暂时性差异。根据暂时性差异对未来期间应纳税所得额的影响,分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产生递延所得税负债。递延所得税资产产生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除与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交易或事项以及企业合并中取得资产、负债相关的以外,在确认递延所得税的同时,应调整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2014年2月17日财政部修订《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明确规定合并资产负债表中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在所属纳税主体的计税基础之间产生暂时性差异的,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应当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本文从以下三方面浅析合并财务报表中递延所得税的会计处理。  相似文献   

8.
“负债”一词,在预算会计制度中是90年代才出现的。它反映了现代会计是按照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核算的。也就是说,无论何种性质的单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均可能有债务业务的产生。但是不同性质的单位,在负债的表现形式上又各有差异。笔者仅以行政单位与企事业单位,来认识其负债的几个差异。  相似文献   

9.
<正>暂时性差异是指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不同产生的差额。因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不同,产生了在未来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的期间内,应纳税所得额增加或减少并导致未来期间应交所得税增  相似文献   

10.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和互联网金融的扩张,商业银行负债管理对其盈利能力、风险管理等产生较大的影响,负债管理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地位也更加重要.本文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商业银行的负债管理进行定量分析,发现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负债管理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但负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较为集中,最后根据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正《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从资产负债表出发,采用资产负债表的债务法,比较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资产、负债按照会计准则确定的账面价值与按照所得税法规定确定的计税基础,将两者产生的差异区分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由此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递延所得税资产产生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不一致产生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应当以未来期间很可能取得用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为限,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实务  相似文献   

12.
负债融资对企业投资行为影响研究:述评与展望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童盼  陆正飞 《会计研究》2005,(12):71-76
负债融资带来的股东-债权人冲突会引起股东/经理的资产替代与投资不足行为,同时负债又可减少股东-经理冲突引起的过度投资行为,而且不同期限结构的负债的代理成本存在差异。本文在系统回顾和评述现代公司财务学术文献中有关负债融资对企业投资行为影响的已有主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该研究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熊臻 《税收征纳》2006,(4):38-39
《企业会计准则一所得税(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所得税准则》”)从《国际会计准则》中引入了“暂时性差异”的概念,并要求“按照暂时性差异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目前大多数人仍然习惯于按照时间性差异确认递延所得税,对暂时性差异还很陌生。笔认为,只要理解了时间性差异和暂时性差异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就不难掌握暂时性差异。  相似文献   

14.
同一家保险公司按照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会计准则,损益结果差异较大,对于欲统一全球会计准则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而言,这是无法容忍的。随着IASB关于保险合同第二阶段会计准则的推进以及中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我国现行的保险合同会计实务已经无法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求,对保险合同负债计量方法的一场革命已经迫在眉睫。本文先分析我国保险合同负债计量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全面分析和研究保险合同负债计量的理论基础、发展趋势,进而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财政部1998年颁布的《行政单位财务规则》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标志着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独立的行政单位财会法规的建立 ,从《规则》、《制度》颁布至今的执行情况看 ,笔者归纳了四个方面应加深理解的问题。一、负债要素在《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与《行政单位财务规则》的表述中存在差异《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第二十六条规定 :“负债是行政单位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要以资产偿付的债务 ,包括应缴预算款、应缴财政专户款、暂存款等”。这里把应缴预算款、应缴财政专户款、暂存款等归结为负债类。《行政单位财务规则》第…  相似文献   

16.
《上海会计》1997年第3期刊登蒋季奎同志《谈谈流动负债的定义》(以下简称《蒋文》一文,认为我国目前对流动负债的定义不够严密、完整,并建议借鉴西方的观点——流动负债是需要动用现存的流动资产或产生新的流动负债来偿还的债务。笔者认为,《蒋文》的观点欠妥,理由叙述如  相似文献   

17.
<正>2006年2月,我国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会计准则中明确指出,"按照暂时性差异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在税率变动时,应当对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进行调整。"也就是说,新所得税会计准则扩大了差异的范围,依据的是经济利润观来对企  相似文献   

18.
李志生  苏诚  李好  孔东民 《金融研究》2018,459(9):74-90
本文研究中国上市企业过度负债的地区同群效应及其产生机制、作用因素和对企业经营的影响。数据表明,2009-2016年我国不同地区企业的过度负债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在排除个体、地区因素以及分选效应的替代性解释后,本文发现:企业的过度负债存在显著的地区同群效应,企业是否过度负债及其过度负债的程度分别与企业所在省区的过度负债企业占比和过度负债指数正相关;过度负债地区同群效应产生的潜在机制在于非领头企业、低融资约束企业和连锁董事网络中心度低的企业的模仿行为;地区市场化进程、金融发展程度以及企业高管的金融背景对过度负债的地区同群效应具有显著影响。过度负债的地区同群效应对企业经营的影响表现为:同群效应越强,企业过度负债水平越高、偿债能力越弱、过度投资越严重、盈利能力越低。  相似文献   

19.
刘涛 《金融纵横》2000,(10):18-20
利率风险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中是由于市场利率变动的不确定性所导致的银行金融风险。银行内在的负债结构与资产结构的差异是产生风险的条件之一。不同存贷结构的银行将面对不同的利率风险。在金融市场发达、资产和负债多元化的条件下利率风险的防范有多种多样的手段。如建立在对利率走势准确预测基础之上的利率缺口管理,可以从调整利率敏感性资产和负债的比例,使利率变动的方向符合商业银行的利益原则;  相似文献   

20.
基于同群效应视角,利用2016年和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研究家庭负债行为同群效应的存在性、异质性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首先,家庭负债行为存在明显的同群效应;其次,不同家庭类型和收入水平下的家庭负债行为同群效应存在差异;再次,面对面交流信息传递强化了家庭非正规负债途径选择和负债程度的同群效应,互联网媒介信息传递减弱了家庭正规负债途径选择和非正规负债途径选择的同群效应,自我定位增强了家庭负债与否的同群效应。基于此,应进一步引导并宣传理性的负债理念,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并重点加强因同群家庭负债行为过高可能产生的资金入不敷出风险的防范以及对农村地区信息传递渠道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