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稻麦轮作是我国长江下游粮食主产区一种主要的种植制度,系统分析稻麦轮作系统碳足迹构成对于实现该地区低碳农业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文章基于农户调研数据,运用农业碳足迹理论及生命周期法定量研究长江下游地区稻麦轮作系统碳足迹大小及组成,并进一步分析碳足迹影响因素。[结果](1)长江下游地区稻麦轮作系统单位产量、单位生物量、单位产值碳足迹分别为050kgCO2-eq/kg、022kgCO2-eq/kg 和022kgCO2-eq/CNY。CH4和N2O排放、柴油、肥料为长江下游地区稻麦轮作系统碳排放主要来源,分别占稻麦生产碳足迹的65%、53%、11%~22%和15%~20%。(2)在调研的稻麦田中发现农资投入中氮肥的施用量和柴油消耗量都与碳足迹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而种植规模与碳足迹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与小规模稻麦种植相比,大规模稻麦种植单位产量碳足迹分别降低了74%和209%。(3)作物生产的碳足迹可能受到农场规模、气候条件以及作物管理实践的影响。[结论]发展稻麦轮作系统节肥、节水及免耕技术,构建规模化的低碳种植模式必将成为未来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稻麦轮作模式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农业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2.
江南地区的史前农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地处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是中国史前农业的重要起源中心之一。这地区以水稻种植为主的原始农业,经过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进一步发展,逐渐形成一种无论在作物培植,还是在农具使用、耕作技术和灌溉系统诸方面均具特色的史前稻作农业。根据考古资料分析,这一地区的史前农业最早发端于太湖水网地区和宁绍地区,大体经历了河姆渡—罗家角早期文化、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三个时期,完成了“新石器革命”,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世界稻作农业发达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关于宋代岭南农业生产的历史状况,漆侠先生在一些文章中曾多论及。其中有些观点,似有继续商讨的必要。有关宋代岭南农业经济发展的具体状况,笔者已另文作了初步探讨。这里仅就宋代岭南农业生产中的若干问题,对漆侠先生文中的一些论点,略陈愚见,以就教于前辈学者。一、关于宋代广南西路牛耕的问题岭南地区牛耕历史悠久,汉唐时期在一些农业开发较早的地区已有实行。直至宋代,随农业生产的发展,牛耕在宋代岭南大部份地区,即使在山区丘陵等少数民族聚居的落后地区也开始得到推行。值得注意的是,宋代岭南地区并不缺乏耕牛,隆兴元年,曾有人提议“请权往广西马纲三年专令市牛,盖广西雷化等州,牛多且贱。”说明了宋岭南地区耕牛之多。漆侠先生也承认岭南地区主要指广南西路并不缺乏耕牛,而是还不知牛耕。主要针对农  相似文献   

4.
(选自1992一1993年部分报刊)农业史元代南方地区农作物的地城分布 吴宏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玲92.2.清代安徽帷食作物的地理分布 王宇尘中国历史地理论丛”蛇.2.清代辽东半岛的农业开发 张杰社会科学辑刊1992.4.中国租作农业的起抓与东传日本 林华东农业考古1,,2.2.古越族的稻作农业 刘清荣农业考古1992.1.我国传统农业内部的一次深刘转折—宋代农业试析 李成贵农业考古1992.卜宋代植栩续考 滚侠史学月刊19蛇.5.论宋代小交种植范圈在江南地区的扩展 娜茂润自然科学史研究1992.4.绿洲农业起滚初探 张波历史地理论丛1992.3.关于每代农业生产发展…  相似文献   

5.
宋代是我国古代农业取得较大发展的一个朝代。其农业劳动生产率比唐代有了很大的提高,这除了与农业政策、措施及土地利用率的提高等诸种因素有关外,更主要是与农业劳动者自身素质的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农业上的应用,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等有关。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迅速提高就为其它行业部门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宋代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于手工业、商业、对外贸易、城市结构及其资本主义萌芽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着重分析、考察了宋代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水准、其提高的原因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正(上接《中国农史》 2020年第3期)六、长江下游地区考古学研究中的长江下游地区主要局限在狭义的江南地区,包括环太湖地区、宁绍平原,以及周边的丘陵地带,其中环太湖地区是指江苏南部的苏(州)、(无)锡、常(州)和浙江北部的杭(州)、嘉(兴)、湖(州)以及上海地区。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比较复杂,为了简明,我按时间先  相似文献   

7.
关于新疆发展可持续农业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可持续农业是当前世界农业发展中的一个新趋向,也是中国农业与农村发展的一种新战略。新疆是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农业发展与新疆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新疆农业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也存在不少问题。最主要的是水土流失严重,农业资源日益减少,生态环境遭...  相似文献   

8.
在宋代,茶树是湖南地区栽培最广泛的经济作物,几乎所有州县都栽种了茶树,而且茶叶产量居于全国前列。当时湖南地区的茶叶品种众多,名品荟萃。在产茶地区中,湖南的茶叶收购价格与出售价格均比较高,亦可从一个侧面反映湖南茶叶品质之优良。该省所产之茶,小部分在当地消化,绝大部分转向中级集散市场榷货务,最终销往集中在以汴京为中心的北方地区、周边民族地区。宋代湖南地区的茶业经济能得到较大发展,得益于湖南优良的自然条件、悠久的茶树种植历史、农业的发展与人口的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地区间产业关联分析模型评估了各个地区农业增长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北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关键地区,这些地区农业发展对本身产出和对全国产出都具有很强的诱发能力,如果不能够及时实现增长,有可能对其他地区和其他产业的发展形成制约。农业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依然很重要;在搞好主要农业生产区农业发展的同时,其他地区的农业发展一样重要。制定农业政策的要考虑到平衡性,促进地区间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日本以往的明清经济史研究,通常都以地主佃农制的研究为重点,而且大都局限于长江三角洲地带。但这种租佃关系并不普遍适合于全国的社会构造。在华北地区,即使到了民国时期,土地所有与农业经营也没有完全分离。地主制并未成为明清中国社会的普遍基础。华北明清农书的有关材料表明,唐宋以来,中国南北地区的农业发展沿着两个完全不同的方向发展。与南方的小规模集约经营不同,业方农业的特征是采用畜力耕作的大规模经营。这种经营是完善的,稳定的,体现了一个相当高的生产力水平。明清作物种植制度的地域性差异,与生产力水平和商品化程度的地域性差异相一致。它在空间上呈一个梯级分布:长江下游-→山东、河南、-→陕西、山西大部-→边陲地区。它也是清代商品的流向。明清华北的集约化大规模经营,在性质上已不同于汉魏时期的地主庄园,但还不是完全的商业性经营。随着商品性农业的发展,清代华北大规模经营已出现了解体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广西"就是广南西路的简称。两宋时期的广西地区大致包括今广西全部地区以及黔南、滇东南、雷州半岛、海南岛等地区。宋代以前,广西一带尚属没有得到全面开发的落后地区,地广人稀。两宋时期,由于社会等方面的因素,大量汉族移民进入广西地区。他们中有避难的人群、寻求发展的射耕人、被流放的贬官和军事移民等。移民使广西的人口大量的增加,同时也使广西的农业生产技术得到发展、粮食产量得到提高,并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及社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80年代以来 ,中国农村实施一系列重大的改革探索 ,取得了显著成效 ,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目前 ,在我国许多大都市郊区及其辐射区 ,农业发展出现了新的趋势 ,即在都市居民对农业出现多样化市场需求的引导下 ,都市郊区农业开始加速向都市农业方向发展 ,其发展特征是农业目标市场全面都市化 ,农业功能多样化 ,农业生产则向资本化、技术化和企业化方向发展。一、都市农业的背景都市农业最早起源于欧美发达国家 ,随后于70年代前后相继在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发展起来。都市农业产生和发展的基本动因是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加速发…  相似文献   

13.
宋元诗文有关水车的记载集中在长江下游江浙一带,又以翻车记载最多,筒车次之。有关记载表明,宋元是我国水车大发展的时期,但发展是不平衡的,不同地区各有特点。翻车在长江下游地区空前普及,成为农家必备的农具,是塘埔圩田、陂塘水利建设和南方水田精耕细作不可或缺的工具和手段,对唐宋以来长江下游新经济重心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还对王祯《农书》设计的牛转翻车的实用性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14.
宋代农书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农书达140多种,内容涵盖气象、农具、水利、粮食及经济作物、园艺、蚕桑、虫害防治、畜牧兽医等个方面。宋代农书数量激增既是宋代农业生产发展的产物,也是其表现。宋代农书作者社会身份差异较大而以官员为主。  相似文献   

15.
苏南太湖地区,包括江苏省苏州、无锡、常州3市及其所辖的12个县(市)。本区位于长江下游,太湖流域,气候适宜,地理位置优越,农业生产精耕细作、集约化经营水平较高。本区人口密集,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劳动力素质较好,文化技术水平较高。是全省、全国重要的农副产品商品生产基地。 苏南太湖地区总人口1204.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56.7万人,占总人口的80%,人口密度高达719人/平方公里,是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比全国平均人口密度高出近6  相似文献   

16.
新石器时代植物考古与农业起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考古通过考古发掘获取古代植物遗存,分析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复原古代人类生活方式。植物考古最重要的研究内容是农业起源问题。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农业起源与新石器时代相关,是新石器时代的标志。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绝对年代在距今10000-4000年间,期间中国广大区域内分布着一些并行发展的考古学文化区系。文章分别介绍了西辽河上游、黄河下游、黄河中游、黄河上游、长江下游、长江中游和长江上游等七个区系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序列,通过对每个区系内植物考古新发现的全面梳理,系统阐述本世纪以来我国植物考古的研究成果,及其在中国农业起源研究中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卷首语     
农业产业化自出现到如今已经有 1 0余年了。按照牛若峰的评价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在中国农村 2 0余年的改革与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中“最具全局性和长远战略意义的突破和创新” ,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实现农业现代化之路”。《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特点与方向》全面而扼要地概括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的主要表现 ,包括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数量不断增加 ,带动作用增强 ;形式多种多样 ;采取多种形式与加盟农户建立利益连接机制 ,利益关系日趋紧密。该文也指出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中的不足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地区分布不平衡 ;龙头企业和…  相似文献   

18.
明清长江中下游圩田及其防汛工程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人口急剧增长,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开拓耕地,增加粮食生产,再次出现了占江围湖,与水争地的狂潮。围垦活动主要集中于鄱阳湖、江汉平原、洞庭湖、太湖以及长江下游的沿江地区。围垦活动的广泛兴起,使许多平衍沮洳的江湖淤滩得到开发利用,成为膏腴圩田,为稻作农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领地,促进了新的农业经济区的形成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的进一步繁盛。然而,大规模围垦江湖滩地,促使湖泊淤堙,从而使自然的生态环境失去平衡。这样,一方面导致了长江中下游沿江滨湖地区的蓄泄矛盾,加重了洪涝灾害;另一方面,迫使人们奋起抗灾,从而推动了圩区防汛工程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宋代长江下游圩田开发与水事纠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华峰  丁雨晴 《中国农史》2007,26(3):104-112
两宋时期,长江下游地区圩田开发在以往的基础上进一步迅速发展。人们在圩田开发利用过程中,因为争水、排涝、抢占河湖滩地,以及对陂湖的恣意破坏等因素,产生了诸多水事纠纷。这些纠纷主要有地主与农民之间、官府与民间以及圩际之间等类型。面对各种水事纠纷,两宋政府采取了相应的对策,并取得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20.
吴琦 《中国农史》1998,17(4):69-75
漕运的发展与古代农业经济的演变格局,与区域农业生产水平,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农业的发展状况决定漕运的动向,漕运的发展反映农业经济的变化情况。秦汉时期北方农业经济在全国遥遥领先,隋唐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宋代"苏湖熟,天下足"谚语流行,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新谚流传─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这种发展轨迹与特点,在漕运中得到了全面的反映。通过剖析漕运与农业经济的关系,我们确能更深入地认识古代农业发展的特点与一些重要区域的农业经济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