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0 毫秒
1.
论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构成、机理与战略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业剩余劳动力与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概念本质上有所区别,当前我国更具实践价值的是农业剩余劳动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构成中有绝对剩余和相对剩余之分,两的产生机理差异导致了针对两不同的转移战略选择。相对剩余劳动力必须依靠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进行内部消化,绝对剩余劳动力的外部转移重点在城乡“中间带”。  相似文献   

2.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已日益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是使我国庞大的农业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本文在分析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和城镇化飞速发展的时期,而我国仍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与国外比较,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本文研究了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通过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分析,对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历史阶段进行划分。  相似文献   

4.
劳动力转移是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反映。我国劳动力市场二元四级的特征影响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本文从实证角度研究了四级市场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作用和贡献,从而可知,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必须从四级市场出发,完善劳动力市场;发展城市非正规产业和非农产业;加强小城镇建设以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5.
按照转移方式的演变,可以将建国以来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转移濒于停滞阶段,内部转移占主导地位阶段和全方位转移阶段。同时对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效益的定量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对我国全社会总体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增长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和引致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存在着数量可观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具有深刻的历史根源,因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要在深化体制改革的前提下,打破城乡分割的三元结构,并立足现实,将农业内部吸收与推进城镇多元化有机结合起来,以切实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相似文献   

7.
曹兰英 《全国商情》2006,(6):107-109
“民工潮”和“民工荒”是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不顺利、不畅通的反映,同时,也是我国政府在农业劳动力转移中职责缺位和缺失的反映。要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必须明确职责,有效作为,扫清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各种障碍。  相似文献   

8.
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国外有两种理论可供借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巨大数量,决定了任何单一转移理论与途径难以奏效。当前城市对剩余劳动力的吸收是有限的,农业开发消化的剩余劳动力也是有限的。现实的选择只能是城乡统筹,多途径转移。城镇化与工业化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长期出路,扩张农业内部就业容量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难点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农业现代化面临的最大制约因素就是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本分析了我国农业刺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难点,指出解决问题的主要对策在于推进城镇化进程、挖掘农业内部的就业空间、发展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乡镇企业以及消除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体制与制度障碍。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障碍及化解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形势非常严峻。许多因素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其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总体素质不高已构成阻碍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瓶颈”因素;对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作出贡献的乡镇企业增速下滑;户籍屏蔽现状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非正规就业的劳动保障、社会保障问题也成为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加之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本身数量很大,致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一定的难度。通过分析受阻的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1.
对劳动生产率这个概念进行了界定,在此基础上,对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进行了归纳概括,按照企业自主决策的影响程度,将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抽象为内部控制理论和外部约束(主要是基础设施)理论两大类,并对其中的具体理论作了简单的评价。文章强调,若想在现有基础上产生有价值的研究,就必须强调对影响机制的分析和经验的验证。改进的重点之一就是利用证据判断基础设施的作用是否存在“零和迁移效应”。  相似文献   

12.
文章首先描述了流动人口子女当前的就学状况,并分析了现行义务教育体制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利用“效率——公平”框架下,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进行思考,同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明塞尔的主要思想在两卷本的《雅各布.明塞尔论文集》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他的论著之一《人力资本》系统地发展了人力资本的理论基础与分析方法;另一部《劳动供给研究》则促进了现代劳动经济学研究体系和专业风格的形成。其中《劳动供给研究》一书对人力资本理论研究中的劳动力供给问题,尤其是妇女劳动力供给行为作了详细的讨论与分析。本文主要以此书为基础,着重于讨论女性劳动力供给理论和工资差别理论,最后联系我国女性劳动力的实际情况,提出该理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宽甸满族自治县的入户调查发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镇从业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村家庭的收入水平,但是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正反两个方向的四种动力:城市不仅存在吸引农民入城务工的"拉力",也存在将外来务工者推回农村的"推力";而农村不仅存在将剩余劳动力推往城市的"推力",也存在将外出务工者拽回来的"拉力"。正是在正反"拉力"与"推力"的综合作用下,部分农民选择了"离土不离乡"或"离—返交替"的半农半工模式。因此,小城镇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通过发展农村经济"拉住"劳动力,以缓解城市就业压力;同时也有利于农民选择适合自己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多元化和逐步有序转移。  相似文献   

15.
劳动关系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微观基础和必然要求。然而,中国现阶段却存在“强资本”与“弱劳动”导致的劳动关系扭曲。“资强劳弱”的劳资关系,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危害。为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劳资关系,必须弱化劳动力过剩的程度,加强劳动者的组织建设,强化劳动者的权益保护,构建企业利益共享机制。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进而导致了劳动关系也面临着两个转变:由计划经济下的分配用工制度向合同制度转变,由个别劳动关系向集体劳动关系转化的阶段。在两个转变过程中,劳动关系双方的矛盾逐渐显现,出现了集体劳动关系的"自发救济"现象,并且越来越频繁。为了明确解决集体劳动关系"自发救济"的最佳途径,文章主要采用文献回顾的方法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7.
2011年春节过后,"民工荒"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民工荒"不仅出现在经济发达的劳务需求省份,也扩展到传统的劳务输出大省。文章从劳动力市场、产业转型升级、农民工的自身选择等角度,对"民工荒"现象进行了分析,提出解决"民工荒"问题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8.
服务业是未来吸收劳动力的主要途径。文章主要通过聚类分析将浙江省各县市按照本地劳动力在服务业的分配分成几类,然后再分别对这几类的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找出它们在服务业领域的比较优势,进而根据分析结果得出结论。浙江省的各个县市在服务业发展方面都具有各自的潜力与主要发展方向,未来浙江省的三大产业比重会调整到“三、二、一”的局面,服务业在吸收劳动力方面将发挥更加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离土不离乡”型和“民工潮”型双重机制。不同机制的影响因素不同,依据我国1985—2009年的相关数据,实证分析了各因素对两类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得出影响“民工潮”型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在于城镇化发展,而并非城乡收入差距;收入差距是“离土不离乡”型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影响因素等结论。并在实证分析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20.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塑造了家庭对各种农业生产要素的独占所有权,家庭成为农业生产要素的"所有主体"和"配置主体"。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在要素市场和家庭合作的作用下,农业劳动力和土地对农业收入有显著的正向偏效应,土地成为农业生产的硬性约束要素,劳动力存在过度流失的现象,而教育年限、农业资本则对农业生产没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必须采取措施扩大家庭土地经营规模、提高人力资本回报率和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