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沈实  杨宏 《经济经纬》2023,(4):15-25
基于2004—2020年30个省域面板数据,借助动态面板系统GMM模型分析新型城镇化与共同富裕的关系。研究发现:新型城镇化可显著提升共同富裕水平,是新发展阶段下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新型城镇化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存在明显区域差异,整体呈西北>东北>西南>华南>华中>华北>华东的分布格局。新型城镇化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存在基于人力资本积累的单门槛效应;在人力资本积累门槛条件下,新型城镇化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呈现正向、边际效率递增的非线性特征;在产业结构升级门槛条件约束下,新型城镇化对共同富裕的影响表现出U形作用特征。进一步研究发现,在人力资本积累和产业结构升级不同门槛条件约束下,新型城镇化对处于不同分位点的共同富裕影响存在差异。应着力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建立人力资本流转机制,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存在半城镇化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不协调、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区域差距较大,且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产业机构优化相互促进机制存在脱节等诸多问题,限制了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长足发展。因此,有必要通过改善城镇人口的社会管理水平、协调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产业机构升级的区域布局、协调新型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升级相互促进的步伐等途径来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产业结构升级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3.
产业转型升级是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根本动力和基本保障。当前,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创新能力不强、产业布局失衡、产业发展与城镇化进程脱节、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缓慢等问题,影响了新型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的提升。通过推进产业结构演进、促进产业功能升级、引导产业空间转移、促进产城融合发展以及加快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等措施,加强新型城镇化的产业支撑。  相似文献   

4.
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了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5-2014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本文对我国各省的新型城镇化水平进行综合指标法测算,并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效应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近十年来中国东部地区新型城镇化水平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排名前三位的省份依次是上海、北京和天津.(2)科技创新对新型城镇化存在滞后推动效应;产业结构升级对新型城镇化有显著为正的促进作用.(3)科技创新对人口城镇化的影响显著为正,对社会城镇化的影响显著为负;产业结构升级对人口、社会与经济城镇化存在显著影响,但表现程度各异.  相似文献   

5.
新型城镇化试点政策作为推动生产要素流动的重要手段,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影响。基于2011—2018年282家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借助双重差分法研究新型城镇化试点政策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作用,同时构建多重链式中介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考察新型城镇化试点政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中介作用和其影响的非线性特征。结果发现,新型城镇化政策能够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发展。同时,通过“促进人力资本累积——推动创新驱动”的链式中介渠道推动其合理化发展,发现以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为门槛变量时分别存在双重与三重门槛。  相似文献   

6.
在人工智能时代以及实现“双碳”目标的背景下,产业智能化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经济实现低碳转型的有效途径。本文借助网络爬虫、手工搜集数据等方法,围绕智能化条件、智能化创新和智能化应用三个维度构建出中国283个地级市的产业智能化指数,探讨了产业智能化对低碳经济转型的影响;将产业结构升级划分为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探析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创新在产业智能化与低碳经济转型之间的作用机理和门槛效应。研究发现: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较大的低碳转型压力,产业智能化能够显著促进低碳经济转型,在控制了内生性问题后结果依然稳健。产业智能化能够通过提升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结构合理化和技术创新水平推动低碳经济转型。进一步研究表明,产业智能化对低碳经济转型存在显著的非线性门槛特征。在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位于中等水平时,产业智能化对低碳经济转型的推动作用最强;当技术创新跨过门槛值后,产业智能化对低碳经济转型的促进作用才得以显现。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产业智能化主要作用于低碳试点城市、高碳排放强度城市、东部城市和一线城市的低碳经济转型。本文研究结论为促进我国产业智能化升级,推动低碳经济转型发展提供了有益...  相似文献   

7.
本文用富裕度和共同度两个维度构建了测度共同富裕水平的指标体系,检验了产业结构升级水平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并进行了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升级水平显著的提高了共同富裕水平,在进行了工具变量法和变量替代法等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仍然成立。在此基础上验证了区域间产业结构升级耦合协调度的正向调节作用及经济发展水平、劳动生产率、新型城镇化水平的中介作用。在进一步的研究中,采用门槛效应和空间效应模型,发现产业结构升级对共同富裕水平的影响存在“边际”先递增后递减效应及正向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8.
国际金融危机以后,中国传统的贸易模式不能持续,而且国内各种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凸显了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的紧迫性。对于地域广阔、地区发展差异明显的中国,地区间产业转移似乎可以实现不同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但是,目前中国地区间产业转移的认识存在诸多误区,如产业转移主要发生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且以省际转移为主,产业转移对拉动内需和解决"三农"问题至关重要,产业转移会拉大地区间发展差距等。文章说明了这些误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作者关于产业转移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新型城镇化和绿色发展是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的关键。文章基于多维度考察2011—2020年中国省域层面新型城镇化和绿色发展水平,分析二者的区域特征,并从非线性角度考察新型城镇化与绿色发展之间的关系,探究消费结构升级和产业结构升级的传导机制。研究发现:(1)新型城镇化水平与绿色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但绿色发展水平区域差异显著,中部地区在绿色发展方面压力最大;(2)新型城镇化水平与绿色发展水平之间呈正“U形”关系,即城镇化初期抑制绿色发展,而后期促进绿色发展,拐点为30.22%;(3)新型城镇化建设能够通过推动消费结构升级和产业结构升级的中介效应渠道,促进绿色发展水平的提升;(4)东部地区新型城镇化水平对绿色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先抑制后促进的影响,中、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与绿色发展之间的关系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07—2016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从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两个维度实证检验区际产业转移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及区域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区际产业转移显著促进了地区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但是短期内抑制了产业结构高级化。分区域的结果说明,区际产业转移对我国中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合理化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西部地区的影响暂不显著,区际产业转移对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高级化都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此外,人力资本水平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未产生显著作用。最后,基于研究结果提出关于区际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结合当前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的背景,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构建数字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理论框架,分析市场需求效应、城镇化效应等需求端的作用。以中国2013—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测算数字经济发展综合指数,探究数字经济发展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并检验需求端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数字经济发展显著促进了产业间、产业内的结构转型升级,选取1987年各省份邮政营业网点数的历史数据作为工具变量处理内生性问题后,基本结论不变;(2)数字经济发展在需求端主要通过人均收入效应、市场化程度效应和城镇化效应三种机制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3)数字经济发展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存在显著的行业间和区域经济发展程度的异质性。因此,应充分发挥区域之间的比较优势,继续加大新型基础设施和通信技术的投资力度,实施动态化、差异化的数字经济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2.
论文应用汉森的门槛模型,借助我国2006—2016年省域面板数据,以城镇化水平为门槛变量,分别验证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和二者协同产业不同产业集聚对碳排放的门槛效应。结果表明:(1)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产业集聚均对碳排放存在双门槛效应,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对碳排放的负相关关系表现为强—弱—强的特征,而制造业产业集聚与碳排放呈现倒"U"型的非线性关系;(2)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产业集聚对碳排放具有单门槛效应,二者协同产业集聚对碳排放初期具有正相关关系,但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正相关关系逐渐减弱。最后从构建经济—绿色—低碳城市、推行新型城镇化模式和发挥产业集聚碳减排效用三方面提出几条碳减排措施。  相似文献   

13.
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产业转移作为生产力空间转移的一种方式,已经成为区域产业结构的重要影响因素。承接产业转移是低梯度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助推器。本文运用最新数据说明了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分析了承接产业转移对河南省产业结构的影响。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有力推动了其产业结构优化,同时也存在一些值得高度关注的问题。为此,河南省要坚持"绿色承接",走生态、环保、创新、集聚、整合之路,提升承接产业转移的水平和层次,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14.
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是该省经济发展阶段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客观要求,是东部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客观要求,是"民工荒"加速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的迫切需求。就此,通过分析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找出承接产业转移中存在的的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中国2007-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利用考虑内生性的固定效应模型和动态面板模型,实证考察了 OFDI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以及异质性环境规制对OFDI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调节作用,并利用动态面板门槛模型检验了异质性环境规制的门槛效应.结果表明:OFDI和环境规制能够显著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且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过高强度的正式环境规制和非正式环境规制会削弱OFDI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效果,且正式环境规制和非正式环境规制在这一过程中均存在单门槛效应;在新时期经济发展背景下,传统的基础建设水平已不再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显著因素.  相似文献   

16.
城镇化与产业区域转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前我国城镇化发展速度趋缓的关键问题不再是体制因素而是经济因素,即是城镇尤其是东部地区城镇吸纳能力不足,使得人口迁移速度减慢从而导致城镇化发展速度趋缓。而制约城镇吸纳能力提高的关键是,全国范围内的产业分工体系不完善而造成的就业结构升级进一步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变动,以及产业规模与城市规模的非优化。城镇化与产业区域转移之间的互动关系表明,解决城镇化问题的落脚点应该是产业区域转移。但产业区域转移也存在诸多障碍,所以,应该通过一定对策来引导产业区域转移以推动城镇化发展。  相似文献   

17.
"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要求我国在城镇化的建设过程中应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在以人口城镇化衡量城镇化水平的基础上,提出以城镇人口密度指标同样表征城镇化水平以突显新型城镇化中的"集约"特点。基于2000—2016年29个省级面板数据,使用面板门槛回归模型,从人口城镇化和城镇人口密度两个角度分析城镇化对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能耗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人口城镇化、城镇人口密度对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能耗均存在显著的双门槛效应。从人口城镇化的角度看,城镇化能够控制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能耗增长并且两者之间的弹性系数因所处门槛区间不同而存在差异。从城镇人口密度的角度来看,其对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能耗会产生抑制作用,并且这种抑制作用会因其跨越门槛值而减弱。  相似文献   

18.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就业结构如何与产业结构相协调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前提是厘清两者关系。结合2000—2019年全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回归和空间杜宾回归,探究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的影响。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总量轻微正影响,对第一产业就业滞后一期显著负影响;对第二产业就业、第三产业就业和就业结构存在当期显著正影响、滞后三期显著正影响和滞后一期显著正影响;就业数量存在正的空间相关性,产业结构升级对第一、三产业就业和就业结构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因此,我国应更注重结构性失业问题,进一步加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大人力资本投资,结合区域异质性和相关性进行科学决策,达到产—就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9.
正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纲要的颁布,深度城市化高潮即将来临。总体来看,规划内容基本符合我们此前研究指出的新型城镇化六大支撑: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产能重新布局——"三纵两横"的合理城市群布局:沿海产业升级转型,  相似文献   

20.
《经济师》2019,(12)
目前,我国处于经济发展的新常态阶段,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能够有效促进地区经济结构的变革,改善城乡居民的比例结构,促进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进而有效促进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通过产业结构的升级,进一步带动区域经济的合理化发展,扩大地区经济在国际及国内市场上的影响力,引导居民从农村到城市的流动,从而更加有利于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文章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在分析广西新型城镇化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发展现状及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究新型城镇化对广西产业结构的影响,并根据分析结果从不同的角度对新型城镇化下广西产业结构升级提出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