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工业革命以来,工业文明发展以消耗化石燃料为主的高碳能源经济比例不断提高,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加,由此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严重威胁着地球环境,敛使人类生存条件不断恶化。严酷的现实使人们警醒,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世界各国共同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在过去的1万年中地球的气温是比较稳定的。但是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能源的消费不断增加,导致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臭氧和氯氟羟等温室气体地地球外表面大气层中不断积累。C02在大气层中的体积浓度已由工业革命前的280ppm,增加到目前的360ppm。这是由于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加剧了地球大气的温室效应,今后如不加控制的继续发展下去,就可能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超过地球生态环境适应性调节范围的危险性,目前已  相似文献   

3.
在过去的1万年中地球的气温是比较稳定的.但是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能源的消费不断增加,导致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臭氧和氯氟羟等温室气体地地球外表面大气层中不断积累.CO2在大气层中的体积浓度已由工业革命前的280ppm,增加到目前的360ppm.这是由于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加剧了地球大气的温室效应,今后如不加控制的继续发展下去,就可能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超过地球生态环境适应性调节范围的危险性,目前已有一些证据证明了这种危险的存在.  相似文献   

4.
2007年2月,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全球气候变化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从20世纪中期至今观测的大部分温度上升,超过90%的可能性与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有关.自从工业革命以后,人类大量烧煤和石油等燃料,排放过量二氧化碳.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不断增加,加剧温室效应,令地球温度"节节上升". 科学家们预言,气温不断升高将在未来20年至90年间导致成千上万的人被洪水"逐出"家园,出现疾病流行、食物和饮用水缺乏等严重问题.  相似文献   

5.
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增高引起了全球的担忧:人类活动可能加速气候变化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大会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把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能够阻止人类对气候进行危险的干预的水平之上。但是,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建立一套能够给长期的全球合作提供坚实基础的法制工具。谈判于1997年11月在日本京都完成,并最终公布了京都协议。其后,  相似文献   

6.
钢铁行业节能减排刻不容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晋波 《经济》2011,(12):96-97
世界气象组织最新发布的《2008年温室气体公报》指出,在工业革命前,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浓度大约为280ppm,但工业革命之后,大多数温室气体浓度不断增加,到2008年温室气体浓度达到了385.2ppm。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指出,在过去的1000年中,20世纪增温最大达到0.6℃。无疑,温度的上升会给地球带来很多严重甚至灾难性的后果,例如海平面会上升,部分国家和地区面临着被淹没的危险;暴雨、干旱等异常气候会增多并  相似文献   

7.
德 国哥廷根大学的科学家在哥斯 达黎加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热带森林尤其是那些被滥砍乱伐的森林地下会释放出大量二氧化碳气体,从而增加温室效应。不仅如此,仅是那些未被开发的森林向大气层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气体,也会导致全球气温日益增加。此前,科学家认为地下所含的碳(以化合物形式存在)是密封的,不会被微生物分解,大气层中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有两个,其一是人类过量使用化石能源;其二是人类滥砍乱伐森林,导致森林地下蕴含的浓度极高的二氧化碳排向大气层。这项研究成果表明,地下4米深处存在的微生物能够分解地下的含碳物质…  相似文献   

8.
曹海东 《经济》2005,(5):96-97
被当前不断走高的石油价格弄得惶惶不安的人应该看看埃默里·洛文斯的书《自然资本论--关于下一次工业革命》,该书以一种近乎激情的笔墨描述一幅场景:再过几十年,在绿阴环绕的城市里静静行驶的汽车排出的只是水蒸汽,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首次降到200年来的最低点;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将无事可干,因为油价已经跌到每桶5美元;人类已从周围的水和空气等资源找到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张健 《经济》2010,(Z1)
从京都到哥本哈根,其目标是在2050年前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半,以此阻止危险的气候变暖;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自1992年以来增加了近三分之一,每年大约300亿吨;由于气候危害,70亿人口中约有十分之一可能因海平面上升而失去家园,这是一个人类几乎无法承受的挑战。  相似文献   

10.
张健 《经济》2010,(1):31-31
从京都到哥本哈根,其目标是在2050年前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半,以此阻止危险的气候变暖;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自1992年以来增加了近三分之一,每年大约300亿吨;由于气候危害,70亿人口中约有十分之一可能因海平面上升而失去家园,这是一个人类几乎无法承受的挑战。  相似文献   

11.
从京都到哥本哈根,其目标是在2050年前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半,以此阻止危险的气候变暖;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自1 992年以来增加了近三分之一,每年大约300亿吨;由于气候危害,70亿人口中约有十分之一可能因海平面上升而失去家园,这是一个人类几乎无法承受的挑战.  相似文献   

12.
澳大利亚科工组织和南极局的科学家们用一种新技术来检测古代大气中各种气体,特别是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他们是通过在南极钻探取得冰岩芯,再根据其周围的冰所形成的良  相似文献   

13.
据估测,因人类目前频繁的经济、生产活动,每年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碳高达60亿吨,海洋只能吸收其中的40%,多余二氧化碳的逐年累积造成温室效应日益严重,加速生物圈生态环境恶化。此外,由于运作安全与核废物处理两大障碍,核电发展前景尚不容乐观。这些因素构成目前国际掀起煤炭清洁利用技术开发热潮的动因。  相似文献   

14.
由于工业发展所燃烧的石化燃料剧增和以热带森林破坏为主的有机质燃烧已导致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如氧化氮、甲烷和臭氧的迅速增加,其所产生的“温室效应”早就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注意。虽然对于“温室效应”在大气中所产生的实际影响及其趋势还由于定量上的问题有不少争论,但据联合国环境署世界气象组织和世界科学联盟于1985年10月在奥地利召开的专门会议报道,普遍认为,至公元2030年左右,大气中二氧化碳及其他有“温室  相似文献   

15.
郭焱  利娜 《技术经济》2011,30(9):75-79
采用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对菜籽油制生物柴油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和经济性进行了评估,旨在说明用菜籽油生产生物柴油对环境的影响及其经济价值。结果表明:在用菜籽油生产生物柴油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排放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量远低于从大气中吸收的二氧化碳量,油菜籽制生物柴油是一种环境友好的燃料;就经济性而言,菜籽油制生物柴油的生产成本较高,每吨约高出0#柴油3178.2元,生物柴油的商业化应用尚需等待原料成本的降低。  相似文献   

16.
为应对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逐渐升高所带来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各个国家提出了许多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建议,房地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房地产低碳领域的研究相当薄弱。文章就促进我国房地产业低碳发展的建议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大气中二氧化碳(CO_2)浓度上升造成地球温暖化已成为一大世界环境问题,防止地球温暖化条约预计在1992年缔结。日本官、学、产各部门已设立若干机构对地球环境问题进行综合研究。采用省能、燃料转换等对策,虽可以减少CO:的排出量,但有一定的限度  相似文献   

18.
一、土地利用不合理,影响低碳城镇建设 土地利用是指人类根据不同目的对土地的不同作用方式,从而获得相应的物质产品与服务产品。土地利用不会直接释放碳,但土地的不合理利用,会导致土壤植被的碳储存量减少,土壤与植物对其吸收的二氧化碳的能力减弱,使得更多的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从而增加了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等气候变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全球气候变暖已是人们逐渐接受的事实,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气体含量的升高引起的温室效应是导致全球气温变暖的显著原因。经过统计分析发现,大气中碳含量的增加与全球森林面积减少、化石能源燃烧增加的碳排放高度相关,但年均0.4%增速的大气中的碳含量是与按年均0.2%速度递减的全球森林面积存在显著的统计上的因果关系,乱砍滥伐、开发耕地等导致的全球森林面积的减少是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原因,从而构成全球变暖的第一影响因素。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一直比较平稳,年增速在2.2%左右,它与大气中的碳含量的增加虽然相关,但因果关系统计上并不显著,也不是其格兰杰因果关系原因,这一结论与IPCC的报告中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的结论并不完全一致。据此,我们提出中国应对全球变暖时谨防陷入"碳排放陷阱"。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已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交通工具。汽车一方面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另一方面也给我们的大气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影响地球温室效应的气体大部分来自二氧化碳,全球目前拥有5亿辆汽车,汽车尾气排放的二氧化碳达40亿吨,占人类总制造量的20%。汽车增长速度是人口增长速度的2倍,预计到2030年,全球将有20亿辆汽车,消耗13亿吨汽油,排放75吨二氧化碳。在我匀深圳,城市机动车辆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全市机动车保有量已达38万辆,外籍车约10万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