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文章利用VAR模型对入境旅游业发展与空气污染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研究表明:(1)北京市空气污染对入境旅游业发展具有阻碍作用。在入境旅游业发展初期,入境旅游业对空气污染的影响微乎其微,而伴随着北京入境旅游的发展,入境旅游业对空气污染的负面影响开始显现。(2)空气污染是入境旅游业发展的格兰杰原因,这意味着空气污染加重,使得入境旅游人数下降,从而阻碍了入境旅游业的发展。入境旅游业发展不是空气污染的格兰杰原因,这表明入境旅游业的发展不能Granger影响空气质量。(3)短期内入境旅游业发展造成空气质量下降。而空气污染对入境旅游发展的负面影响具有一定滞后性。(4)空气污染对入境旅游业发展冲击逐渐增强并具有积累效应,而入境旅游发展对空气污染的影响比较微弱。  相似文献   

2.
选用2013~2014年125个环保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数据,将城市按照空间和时间分成西部地区、沿海地区、2014年、2013年等多个组,建立空气质量结构模型。经多组分析发现:PM_(2.5)已成当前城市环境污染元凶,PM_(10)、臭氧、SO_2、NO_2也是影响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2014年城市空气污染得到有效的改善,空气质量好的主要城市为海口等,最后提出了改善和治理空气污染建议。  相似文献   

3.
《经济地理》2021,41(7):213-221
在对我国2004—2017年期间雾霾污染与入境旅游规模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回归模型研究雾霾污染对我国入境旅游的影响以及区域差异,得出的主要结论包括:(1)雾霾污染与入境旅游的空间分布存在一定的高污染区域与入境旅游小规模区域以及低污染区域与入境旅游大规模区域重叠特征;(2)雾霾污染已经对我国入境旅游产生较为明显的负向影响,其中,PM_(10)的负向效应最显著,其次为NO_2,SO_2的影响相对较弱;(3)雾霾污染对我国入境旅游的影响存在地区差异,其中,对东中部地区的负向影响大于西部地区,对北方地区的负向影响明显于南方地区。最后,提出改善雾霾污染以提升我国入境旅游吸引力和促进入境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经济地理》2021,41(7):82-92
合理评估城市空气污染带来的居民健康风险和经济损失,对于区域空气污染治理和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遥感数据解译2015、2017年中国338个城市PM_(2.5)浓度和人口密度数据,选择暴露—响应模型来估算PM_(2.5)污染而导致的早逝及相关疾病发病率,进而采用生命价值法和疾病成本方法分析和比较不同城市化水平下的经济损失差异。结果表明:(1)2015—2017年,PM_(2.5)环境质量有一定的改善,但总体的污染格局没有显著改变。高污染地区主要集中分布在京津冀以及周边城市。(2)PM_(2.5)污染导致健康终端损失和经济损失有大幅的降低。其中,居民健康终端损失人数降低23.9%;居民经济损失总值从2015年的18 249.6亿元降低到了2017年的13 826.4亿元,降低了24.24%。(3)城市化率的提高对PM_(2.5)污染导致的健康问题和相应的经济损失都有较大的影响,尤其是针对京津冀等部分高污染和高城市化水平城市。未来,需因地制宜,加强重点城市的PM_(2.5)监控与治理,切实保障城市居民的公共健康。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迅速推进,煤炭、石油等能源消耗不断增加,空气污染愈加严重,不仅影响居民日常生活、人身健康,且对粮食安全造成了严重的负外部性。在环境外部性理论的基础上,利用2014—2015年99个冬小麦主产区(地级市)的生产及环境数据,通过构建超越对数的冬小麦产量模型,分析空气污染对冬小麦单产的影响。研究发现:空气污染已对我国粮食作物的生产造成巨大威胁,且不同月份南北方空气污染对冬小麦单产影响程度有显著差异。机械动力和地区经济水平对冬小麦单产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基于此,文章提出相应的农业生产和环境政策,以期减少空气污染对粮食生产安全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6.
基于算术平均法的传统PM_(2.5)和PM_(10)浓度指标没有考虑空气污染对公众健康和暴露人口的影响。文章从大气污染的公众受体出发,采用基于城市暴露人口加权的算法,计算了31个省份和全国的PPM_(2.5)和PPM_(10)年均值。研究发现,2015年,大部分省份人口加权平均法的PPM_(2.5)与算术平均法的PM_(2.5)均有显著差异,其中黑龙江与新疆的差异度最大;从2013~2015年,基于74个城市的全国PPM_(2.5)都要高于PM_(2.5),而且PPM_(2.5)和PM_(2.5)之间的差异度逐年上升。虽然2004至2015年期间PPM_(10)与PM_(10)都呈下降趋势,但每年的PPM_(10)都要高于PM_(10)。所以与算术平均法相比较,基于人口加权的PPM_(2.5)和PPM_(10)更能反映空气污染对暴露人口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经济师》2016,(12)
枣庄市是传统的煤烟型重污染城市,在工业城市转型的过程中,解决空气质量问题迫在眉睫。对2014年—2015年枣庄市8个自动空气质量监测站的PM_(2.5)数据进行分析,探讨PM_(2.5)的季节分异特征、地域分布特征、日变化差异分析以及与大气氧化物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夏季PM_(2.5)的平均浓度最低、冬季最高。各监测站中浓度较高的是峄城区政府观测点、市中区政府观测点和高新区观测点;较低的是山亭区环保局观测点和台儿庄区环保局观测点。在一天中,PM_(2.5)的浓度变化呈多峰分布,峰值分别出现在0:00、07:00、10:00及19:00。PM_(2.5)浓度与SO_2、NO_2和CO浓度均为显著正相关,与O_3浓度成明显负相关,表明大气氧化物对PM_(2.5)浓度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北京市交通运输系统负外部性量化分析与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北京市交通运输系统为研究对象,对2010年北京市交通运输系统的负外部性进行研究与分析,先将负外部性定性分为交通事故、噪音污染、空气污染、温室效应和交通拥堵五类,然后再分别采用定量方法选取对应的量化指标将其负效应量化,得出北京市交通运输系统负效应具体量化值,计算结果约为北京市当年GDP的4.17%,使人们对交通运输的负外部性具体量化值有更为直接的认识,并对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2022年4月4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22年空气质量数据库更新时指出,全球99%的人口生活在空气污染较为严重的区域,这一比例高于4年前的90%。在全球污染最为严重的10个城市中,印度占据了其中的9个,而且都是由PM_(2.5)等微小颗粒物污染造成的。鉴于这一情况,WHO呼吁各国加大减排行动,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期间,全球空气污染一度好转,从2021年以来,随着人们生产生活的恢复,空气污染问题再度严重起来。印度与中国在空气污染治理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中国空气污染治理成效显著,能够为世界空气污染治理提供“中国范本”和“中国经验”。  相似文献   

10.
目前国内外文献并没有将外部性与集群的生命周期联系在一起。而集群同产业一样需要经历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或蜕变期)的生命历程,文章在对集群负外部性相关研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分析了在集群生命周期中外部性的具体构成,认为集群的发展过程和阶段性特色体现的是负外部性与正外部性相对力量博弈的结果。文章分析了负外部性的表现形式,并对负外部性治理中政府的作用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种重要的环境要素,空气质量的好坏直接关乎环境质量的优劣,并影响着经济发展的成果。因而,如何科学地评价空气质量受到学者的广泛重视。本文基于RAM拓展模型构建了评估空气质量状况的空气质量指数以及评估空气质量提升空间的空气质量发展指数,并将其应用于我国城市空气质量评价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城市空气质量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北方是空气污染重灾区;经济发展会制约城市空气质量提升的潜力,并且经济越发达,制约效应越明显;重灾区城市的空气质量近年来未发生明显变化,且在短时间内很难得到有效改善。本文认为,在治理空气污染时,需要分区域分类别进行整治;在当前空气污染的形势下,可以优先考虑降低各区域首要污染物的浓度水平和污染强度。  相似文献   

12.
国内已有的研究文献对公共物品及相关概念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模糊。对公共物品的提供,往往表现为自然垄断的特征,但也不必然是自然垄断的。反过来,绝大多数自然垄断产品也并非公共物品。公共物品的外部性往往是正外部性,而私人物品既可以产生正外部性也可以产生负外部性。可以认为公共物品是正外部性的极端形式。公共物品一般有公益性、非盈利性、效用不可分性、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和正外部性的特征,区分公共物品的本质特征就是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  相似文献   

13.
基于ZINB模型的中国省域间入境旅游流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国境内区域之间入境旅游流的影响因素研究薄弱。文章基于重力模型原理,从流出省特征、流入省特征、流出省—流入省空间关系特征三类因素出发,利用"零膨胀负二项回归"(ZINB)模型,分析了中国省域间入境旅游流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影响中国省域间入境旅游流的因素包括:流出省的入境旅游经济规模和入境游客消费水平;流入省的航空通达性水平;流出省和流入省的空间距离。而流入省的旅游资源、接待能力、国外经济联系等因素不对省域间入境旅游流产生显著影响。研究认为,应加强省域间入境旅游合作,注重航空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省域间捆绑式营销等提升入境旅游绩效。  相似文献   

14.
基于AQI数据,从空气质量状况、日历效应、首要污染物特征等视角对滇中、黔中和北部湾城市群空气污染统计规律进行了比较分析,重点挖掘了城市群间空气污染的差异性,并对差异原因进行了深层分析。三城市群间空气污染统计规律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1)虽与全国平均相比,滇中、黔中和北部湾城市群空气污染程度相对较轻,但三城市群间空气污染状况呈现明显的差异性,滇中城市群空气质量最好,黔中城市群空气质量最差,北部湾城市群居中;(2)滇中、黔中和北部湾城市群空气污染存在明显的"节日效应"及"季节效应",且季节效应异质性明显;(3)三城市群出现频率最高的首要污染物的种类明显不同,其中黔中城市群首要污染物为PM2.5的天数占比高达50%左右,与《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实施情况考核办法》存异,该办法需进一步细化和完善。  相似文献   

15.
正APEC会议期间,北京市环保局针对各项空气质量保障措施开展了效果评估工作,前期经过专家组对工作方案和初步结果的科学论证,并向社会公布了《空气质量保障措施效果初步评估技术报告》。《报告》评估结果显示,会期全市PM_(2.5)平均浓度为43微克/立方米,如果本市和周边地区没有共同采取会期保障措施,则会期PM_(2.5)浓度预计将会达到69.5微克/立方米,比实际浓度增长61.6%。此后,北京市环保局及  相似文献   

16.
公共物品供给模式选择与政府行为负外部性的防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蔡彤 《经济管理》2005,(16):92-96
在国内,政府行为外部性问题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在国外,对政府行为外部性的探讨则始于20世纪60年代,公共选择学派及其后的经济学家在质疑政府干预微观经济有效性的讨论中,逐渐形成了政府行为的外部性理论。由于政府在公共决策、提供公共物品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负外部性,为克服和防范这种负外部性导致的政府失灵,发达国家公共物品的供给出现市场化和民营化趋势。在我国,改革公共物品的供给体制、正确定位政府职能是克服和防范政府行为员外部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姜妮 《环境经济》2013,(5):27-31
我国空气污染防治政策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城市空气污染依然严重,没有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尤其是大城市空气污染有加重的趋势,说明空气污染防治政策创新不足,而主要污染源没有实现连续达标排放,则说明管理不到位。近日,《中国城市空气质量管理绩效评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中国人民大学正式发布,该报告是国内首次全面系统的城市空气质量管理绩效评估。据介绍,报告基于公开可获得的数据,对"十一五"期间全国28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空气质量现状与变化趋势(2005年至2010年)进行了评估。指标包括二级及以上天数【标准  相似文献   

18.
空气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造成严重的危害,清洁空气已成为人们追求宜居环境的必要条件。论文利用空气污染、居民满意度、住宅特征等多源数据,采用多层线性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探讨空气污染与满意度的关系,进而以特征价格模型测算空气质量对住宅价格的影响,并构建清洁空气支付意愿曲线和空气污染价值损失曲线。结论如下:(1)不同人群对居住地空气质量的满意度存在差异。(2)空气质量对住宅价格有显著影响,客观感知在解释房价变化规律上更有说服力。(3)居民愿意为清洁空气平均支付124.36元的费用,以PM2.5浓度为代表的空气污染导致小区房价损失平均为2.03元。在空气质量较好地区,人们对清洁空气支付意愿提升更高,而在空气污染较为严重地区,人们对空气污染的敏感性相对降低。  相似文献   

19.
空气污染分为产业公害型和城市生活型两种类型,前者因产业集聚而成,但可对污染进行集中处理,被称为"生产效应",后者因人口集聚而生,被称为"生活效应"。城市化是否恶化了空气质量取决于两种效应的权衡。文章以11个新兴经济体国家在1990~2009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利用Kaya恒等式和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城市化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新兴经济体城市化与空气污染之间存在U型曲线关系。可以认为,城市化率为59%是城市化对空气污染影响由负变正的拐点,当城市化率低于59%时,城市化的"生产效应"大于"生活效应",城市化并不必然带来空气质量的恶化。因此,应该充分发挥污染集中处理的"生产效应",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为我国城市化发展提供相应的环境支撑和保障。  相似文献   

20.
江苏旅游规模差异及其位序规模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赵磊  王永刚  张雷 《经济地理》2011,(9):1566-1572
通过运用测度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相关指标,对江苏省13个地市(2000-2009年)国内与入境旅游规模差异及其位序规模体系的构建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江苏省国内与入境旅游规模绝对差异在波动中呈现上升趋势;国内旅游规模相对差异先上升后下降,而入境旅游规模相对差异则逐渐下降。为探究产生上述差异的背后机制,运用位序规模分布理论研究江苏省国内与入境旅游规模的位序规模分布,发现江苏省国内与入境旅游规模符合位序规模分布。国内旅游规模主要呈现集中型分布与首位型分布,尚未进入分散均衡型,集中化现象仍然明显;入境旅游规模呈现首位型分布,入境旅游规模差距也正在逐渐缩小,入境旅游位序规模变化表现出由首位型向集中型、甚至分散均衡型方向演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