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济师》2015,(9)
当前环境污染和环境公平问题日益凸显,环境不公平会加剧社会不公平,进而影响我国建设美丽中国和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现代生态治理的理论和实践表明,要解决环境不公平问题需要公众积极、有效的参与。文章结合实际调查数据,分析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和监督的现状,并指出提高公众参与的建议,主要包括提高公众环境参与意识,加强电子信息化建设,拓宽参与渠道,完善法律法规等。  相似文献   

2.
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是党的十八大报告建设“美丽中国”思想在当前高等教育中的体现。目前高校对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培养,需要通过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丰富校园文化、应用网络信息技术、激发大学生民族精神、健全高校规章制度、邀请知名专家讲座等途径来全面增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提升其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能力,以帮助他们在未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美丽中国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法治中国也有密切联系,而当前生态文明立法疏而不密、环保部门监管形强势弱、生态司法保护难堪重任、公众参与监督阻塞不畅的制度障碍制约其实现。只有科学立法,形成完善法制保障;严格执法,大幅提高执法效能;强化司法,保障公众环境权益;倡导守法,形成环保社会氛围才能实现美丽中国梦。  相似文献   

4.
通过江西省公众参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居民的问卷调查结果,对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时的参与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居民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关注程度依次为:改善生态环境、提升江西的品牌影响力、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经济发展和提升江西的旅游资源水平。由于不同的民众对生态文明建设关注的利益角度不同,因此"务实"和"人本"是该机制建立的前提,公众参与意识的培养需要长效培养,宣传途径的首选是电视和网络,参与途径可选择公开政府信息、微博、媒体热线。此外,通过对调研结果的探究性因子分析,有效参与机制建立的四个关键因子分别为:政府耦合因子、信息平台因子、公众自身素质因子和议事协调因子。  相似文献   

5.
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指向,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美丽中国”的先决条件、根本及保障。目前,制约建设“美丽中国”的生态因素有生态环境意识淡漠、生态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监管缺失等。应从转变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培养美好心灵、加强制度建设等方面改进。  相似文献   

6.
正我们现有的环保公众参与政策,强调权利多,强调义务少,或者偏重权利,忽略义务,久而久之,会将公众导入一个认识和行动的误区,似乎公众参与就是只讲权利。实际上,片面强调权利恰恰会忽略权利。只有权利和义务健康有机统一,才能从内涵和外延上给环保公众参与作出科学规定,公众参与权利才能得到真正保障,参与才能获得完整的实现。环保公众参与正在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力量,环保公众参与制度建设也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性制度建设。新环保法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和保障公众健康确立为立法目的,首次规定政府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的义务责任,首次  相似文献   

7.
正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论断;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则明确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系统阐述了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体制改革、机制改革和制度改革,本文就此解读。大力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体制改革1、针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性改由综合部门主管美丽中国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涉及生态文化营造、生态产业发展、生态消费倡导、生态资源开发、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科技  相似文献   

8.
“美丽中国”生态文明观培育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丽中国”生态文明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美丽中国”生态文明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美丽中国”生态文明观要求广大人民群众全面树立生态自然观、生态消费观、生态审美观、生态发展观等观念.“美丽中国”生态文明观的培育需要一个长期的教育和实践过程,应当加强宣传;注重教育;倡导实践.  相似文献   

9.
《经济师》2017,(8)
海洋生态退化问题是全球都面临的严峻挑战,海洋文化的建设有助于海洋生态文明的进化,减缓海洋生态危机。文章分析了中国海洋生态文化建设的主要问题,由此出发分析其中公众参与的必要性。根据以上分析,本研究认为,作为海洋生态文化建设的不可或缺的环节,公众参与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完善公众参与的法律法规,健全海洋资源使用的公众参与机制,重视公众参与的文化传承机制,健全公众参与的行动实践机制。  相似文献   

10.
社会力量参与生态治理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力量参与生态治理的主体意识日益凸显,并在政府相关政策的鼓励引导下发挥了积极有效的影响。在认识到其参与生态治理的积极意义的同时,也要对其进行有效的规范和引导,要强调其参与必须是有规范的。当下中国的生态治理,要通过制度、政策的健全完善,既保证其参与持续深入推进,又要防止社会力量野蛮成长及其带来的种种乱象,危害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1.
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政府直接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导向及其具体实施,扮演着主导者与实施者的双重角色。所以,为更好地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并提高其建设水平,政府应谨遵守合法原则、三公原则、环境优先原则、以人为本原则,其行为要时刻以生态和绿色为导向,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做公众的表率为载体,通过积极转变政府现有职能(尤其是强化生态管理和城市规划职能)、积极提高政府领导干部和行政人员的生态素养、积极推动公众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尽快建立科学的决策管理体系、抓紧制定合理的政策、制度和方针等途径,从而通过优化的决策、管理和服务提高政府的执政能力、素养和水平,进而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提供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他们文化层次偏低。工业文明的发展,带给了他们甜头,而生态文明建设,则影响了他们饭碗的丰富性。有人认为,建设生态文明是否会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失民心、违民意?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发展生态文明,因此,生态文明建设还必须进一步强化全民意识。目前,仍需要做好以下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全民晓之利害;养民生态意识,置民于自然之中;育民崇德守法推进生态文明。只有全民携起手来才能建造和谐、美丽的家园。  相似文献   

13.
"美丽中国"是中国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客观衡量和评价生态文明建设现状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采用层次分析法,以建设"美丽中国"为目标要求,构建了包括环境美丽、生态修复、资源节约、降污减排和制度建设等五方面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并对西部大开发以来陕西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进行了评估。  相似文献   

14.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加强低碳科技创新、传播与普及。低碳科技传播与普及包括低碳科技知识的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轨道、接受者等四大基本结构要素,体现了多元主体的互动、公众广泛参与和资源共建共享。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需要,加强低碳科技传播与普及应加强观念创新、公共服务、公众参与、组织培育、能力提升等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15.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贵州省是首批确立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大生态战略是贵州省的三大战略行动之一。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助力美丽中国建设,由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城乡发展一体化智库、《生态经济》杂志社联合主办,贵州大学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篇集中论述,要求全国各族人民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前所未有的地位,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显示了党建设美丽中国的决心.全国各族人民应该统一思想、意志坚定地朝着这一目标而努力拼搏、锐意进取,早日步入“美丽中国”.文章依次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意义、现实意义、实践意义、历史意义和战略意义,进而提出了十条生态文明建设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旧城住区生态改造中公众有效参与制度保障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建设生态城市的背景下,旧城住区生态改造工程建设是必然面临的问题。要实现旧城住区生态改造工程的最佳效益,就必须建立基于工程全过程的公众参与机制。要促进旧城住区生态改造公众的有效参与还需要从制度层面着手,建立一套有效的保障体系是旧城改造生态目标达成以及公众参与有效性持续提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贵州省是首批确立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大生态战略是贵州省的三大战略行动之一。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助力美丽中国建设,由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城乡发展一体化智库、《生态经济》杂志社联合主办,贵州大学经济学院、中  相似文献   

19.
刘惠兰 《经济月刊》2013,(12):114-116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为何如此引关注?这项改革将对建设美丽中国有怎样的重要意义?《经济》记者日前就此采访了北京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副主任、环境演变与减灾专家史培军。  相似文献   

20.
当代青年是最具生机和活力的人群,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调查表明,当代青年已经充分意识到生态环境问题对自身及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不良影响,对保护生态环境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对建设美丽城市、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充满信心和期望。为了更好地发挥当代青年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促进青年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性互动,需要进一步提高当代青年的生态文明意识与素养,增强其生态文明责任意识与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