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些年,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取得巨大成绩,未来我国交通运输在注重"量"的同时,进入到关注"质"的发展阶段,交通强国是我国未来交通运输发展方向。建设交通强国,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关注生态交通建设,优化交通生态。文章基于新视角对生态交通的概念和内涵进行定义和阐释,根据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理论,利用熵值法对指标进行赋权,构建生态交通指标评价体系并运用该模型对北京市2010—2015年交通生态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北京市生态交通水平逐年提高,但总体水平不高。交通经济系统在2010—2015年呈逐步下降趋势,交通自然生态系统和交通人文生态系统逐年上升。说明北京市交通建设已经取得很大成就,各项基础设施需要完善,在注重"量"的同时已经开始朝着"质"的方向努力。未来北京市交通发展应继续往自然、人文生态方面倾斜。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明建设是协调资源、环境与经济矛盾的重要举措。文章根据党的十九大的新要求及重庆市生态文明“十三五”规划要求,基于《重庆统计年鉴》2004—2015年的数据,采用熵值法确立指标权重,从国土资源优化、产业结构优化、生态制度建设、生态文化宣传四个方面,选择了37项指标构建了重庆市生态文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市生态文明建设综合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的态势,但系统的协整性仍存在问题;在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中,权重前五位的指标是:环境保护产业占工业产值比重、绿色出行率、化肥使用强度、城市人口密度、交通运输用地面积比重。指出重庆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措施,以期为重庆市及其他省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建设是协调资源、环境与经济矛盾的重要举措。文章根据党的十九大的新要求及重庆市生态文明"十三五"规划要求,基于《重庆统计年鉴》2004—2015年的数据,采用熵值法确立指标权重,从国土资源优化、产业结构优化、生态制度建设、生态文化宣传四个方面,选择了37项指标构建了重庆市生态文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市生态文明建设综合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的态势,但系统的协整性仍存在问题;在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中,权重前五位的指标是:环境保护产业占工业产值比重、绿色出行率、化肥使用强度、城市人口密度、交通运输用地面积比重。指出重庆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措施,以期为重庆市及其他省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基于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构建了包含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生态社会和生态制度共5项二级指标、20项三级指标的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价体系,从而对长三角地区15个国家生态县(市、区)的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2005—2015年,长三角地区国家生态县的生态文明建设绩效指数呈上升状态,其中浙江省国家生态县的生态文明建设绩效指数总体上高于江苏省,但后者的生态文明建设绩效指数的增长潜力更高。在研究期内,比较各国家生态县的生态文明建设绩效的增长幅度,开化县增幅最大(75.02%),磐安县增幅最低,只有11.68%。因此,仍需进一步完善国家生态县生态环境管理体制,加强生态环境质量的监督和管理,提高公民的物质文化水平和环保意识,以推进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绩效的持续提升。  相似文献   

5.
北京居民出行行为分析:时间价值和交通需求弹性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10年北京市居民工作出行调研数据和随机参数Logit模型,从微观层面实证分析了影响北京市居民选择出行方式的个人/家庭、交通通达度以及出行(方式)的相关特征等各类因素,并在此基础上着重研究了出行方式的时间价值、时间弹性和价格弹性,为交通政策的评估与建议提供实证资料。实证分析发现,人们对公交、地铁的车内时间价值表现出较高的敏感度,因此节约公交出行时间的交通政策(如建设快速公交、增加地铁的线路和班次等)可能会更有效地调节人们选择公交出行的方式。同时也发现降低公交/地铁的价格可能不足以有效吸引北京开车出行人群转用公交。发展快速公交可能比"低价公交"政策能更有效地吸引人们转用公交地铁等交通工具。  相似文献   

6.
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程度测度与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区域发展是动态的,城市群发展的实质就是区域一体化不断推进的过程,是一个从布局合理到功能完善再到制度整合的纵深推进过程,以此构建长株潭城市群区域一体化程度综合测度指标,对长株潭城市群2003—2015年一体化程度进行定量测度,结果表明:(1)2003—2015年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程度在不断加深并呈现较为明显的阶段性,一体化综合得分从2003年的0.0754增长到2015年的0.8854;(2)在影响布局一体化因素中,交通设施对其影响最为明显,产业分工指数呈现下降趋势,生态空间指数则增长缓慢;(3)在五大区域流动要素中,人口流动变化幅度较小,货物流动、资金流动、信息流动、技术流动四者上升明显;(4)制度一体化对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影响最大,其中战略协议指数值在2006年增长较为明显,而政策认同指数值在研究期内整体呈现阶梯向上趋势。  相似文献   

7.
评价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能力水平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手段,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研究和问题诊断,可有效提升其发展能力和示范借鉴效果。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为例,从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社会3个维度共选取30项指标构建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指数法对2009—2019年该州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能力进行综合评价;采用系统耦合协调模型对2009—2019年该州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能力耦合协调水平进行评价;采用障碍度模型找出影响该州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具体影响因子。评价结果表明:(1)该州发展能力综合水平呈上升趋势,生态文明状态不断提升。(2)该州耦合协调水平不断提升。耦合协调度演变历程为“中度失调(2009—2015年)—基本协调(2016—2019年)”。(3)影响该州生态文明建设的障碍因子为水土流失治理面积、森林覆盖率、高等教育在校人数、万人拥有公交辆和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种植面积。  相似文献   

8.
基于对生态文明内涵的"全生态"解读,从生态环境和文明生态化两个方面,构建涵盖生态环境状况、生态环境建设、物质文明生态化、政治文明生态化、精神文明生态化5个方面共计31项指标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为更好地识别与引导生态文明建设方向,通过构造生态状况指数与生态文明建设指数,运用衡量差异的熵值赋权法对2015年我国各省份生态文明的状态与建设过程两个方面进行评价。进一步分析发现,我国东部地区的建设力度整体上高于中部地区,而中部地区又高于西部地区。最后,结合生态文明建设指数内部的结构差异,针对不同地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方向提出了具体的战略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水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发展的重要环节,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论文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构建水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用熵值法计算指标权重,结合物元模型对黄河流域9个中心城市2009年、2012年、2015年和2018年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进行综合评价,进而对区域差异原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太原、郑州、济南、青岛和呼和浩特的水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相对较好的成果;西宁、兰州、银川和西安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有着较大变动幅度。研究结果可以为黄河流域中心城市下阶段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依据,为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打下牢固的生态基础。  相似文献   

10.
通过专家咨询法,结合区域现状,建立了适用于秦皇岛市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包含经济、社会和生态3个一级指标,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可持续性、城市文明、基础设施、资源利用、生态环境和恢复与建设8个二级指标。对秦皇岛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进行了测算和动态评价。结果表明,秦皇岛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在2006—2012年间呈稳步上升的趋势,但经济和生态水平指数增幅减缓,社会水平指数出现不同程度的起伏。  相似文献   

11.
北京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文明建设是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通过专家咨询法,结合区域现状,建立了适用于北京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包含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行为、生态安全、生态文化和生态社会六个方面。对北京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进行了评价,并分析了其时间动态趋势。结果表明,北京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在2004年到2008年间呈稳步上升的趋势,其中生态环境、生态经济和生态安全的水平提高显著,而生态行为、生态文化和生态社会水平出现不同程度的起伏。北京市2007年以前处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准备阶段,到2008年已经接近生态文明建设的中级阶段。此外,分析了北京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变化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推进北京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绿色贸易与生态文明成为当今世界发展重要议题的背景下,从2006—2015年我国七大地区和各省份的生态文明程度,分析我国绿色贸易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联。从整体空间分布来看,我国生态文明程度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华东和西南地区,较低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北和西北地区;从生态文明程度演化趋势来看,我国生态文明程度发展大致分为"攀升—下降—稳步上升"三个阶段;我国不同地区及同一地区的不同省份的绿色贸易与其生态文明的相关性也存在较大差异。未来,更需针对不同地区的地理区位、经济发展等,以环境产业为抓手,促进绿色贸易发展,实现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激励。  相似文献   

13.
通过构建和运用修正的数量和空间分析模型,揭示长江中游经济带土地利用转型空间格局及地域类型;运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法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分析长江中游经济带生态服务价值损益并探测其冷热点。结果表明:(1)2000—2010年,土地利用转型显著,农田转移面积和份额最大,变化速度最快,建设用地新增面积和份额最大,新增速度最快。(2)2000—2010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不断降低且减少速率不断增加,后5年的减少量远大于前5年。其中,森林、农田和水域对生态服务价值的贡献最大。(3)Moran's I指数值为正且呈现上升趋势,生态服务价值冷热点呈"E"状集聚分布。(4)2000—2005年,生态服务价值增长的热点与减少的冷点呈斑块状分布;2005—2010年呈"Y"状分布。应按照区域资源禀赋条件、生态环境容量和主体功能定位,促进土地利用方式创新,更好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4.
张军红 《经济》2023,(6):74-75
<正>近日,中共交通运输部党组召开会议强调,要扎实落实《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五年行动计划(2023—2027年)》,扎实做好新阶段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各项工作。《行动计划》明确了未来五年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十大行动框架,提出了53项重点任务,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任务,推动出行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指导。今年以来,我国各地公众出行需求增多,交通运输保障任务繁重,各出行平台充分落实主体责任,做好城市出行服务保障工作,促进交通运输新业态规范、健康、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明建设评价和考核,要从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含义出发,依据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按照生态文明建设政策要求,理清生态文明建设基本内容,从自然资源(或生态承载)、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社会(含生态文化)、生态制度(含生态政治)五方面进行评价和考核。  相似文献   

16.
以广西域内14市为评价单位,采用综合评价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相对发展度模型对广西生态文明建设与城镇化水平进行全面评价,并测度它们之间的耦合协调状态。研究结果表明:(1)2010—2020年生态文明建设与城镇化建设水平提升均十分显著,但其协调发展不平衡、不充分。(2)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有较大提高。2010年广西14市均处于拮抗阶段,而2020年则有9个城市处于协调阶段,有5个城市处于磨合阶段。(3)广西生态文明建设总体上滞后于城市化。2010年广西12个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超前于城市化,只有2个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滞后于城市化。而到了2020年生态文明建设滞后的城市就达到了8个,仅剩1个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超前。(4)2010—2020年广西各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类型发生了巨大变化,由2010年的大量Ⅲ型、少量Ⅰ型,演变成2020年的5种类型即Ⅳ、Ⅴ、Ⅶ、Ⅷ、Ⅸ。  相似文献   

17.
以曲靖市为研究案例地,构建评价两者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借助综合功效函数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6—2015年曲靖市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协调指数进行测算,并采用VAR模型验证两者长期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①2006—2015年,曲靖市生态环境和旅游经济综合评价指数总体上均呈现增长态势,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评价值由量变发生质变。②2006—2015年,曲靖市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协调效应逐渐由弱转强,整体上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二者耦合协调阶段经历了"协调衰退阶段(2006—2008年)→协调过渡阶段(2009—2010年)→协调发展阶段(2011—2015年)"的演化轨迹,呈现趋向良性协调过渡的阶段性特征。③曲靖市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均存在长期均衡,两者互为格兰杰原因,生态环境质量的稳定性同时受到自身内部结构和旅游经济的双重影响,旅游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前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自身内部结构和生态环境的双重影响,后期旅游经济系统对生态环境系统的响应趋向平稳,生态环境对城市旅游发展的影响表现出持久性特征。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健商指数是结合"健商"概念提出的用于评价生态文明健康状况的指标,构建生态文明健商指数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AHP)定量得出体系中各指标比重,结合模糊分析法计算出生态文明健商指数的数值,根据生态文明健商指数的正负来判断生态文明的健康状况。文章选取2009~2013年的数据计算我国整体的生态文明健康状况,得出5年间我国由不健康状态(生态文明健商指数为-0.133)逐渐转变为亚健康状态(生态文明健商指数为0.191,但其内部准则层出现负值),今后应着重从资源节约和生态文明行为两方面着手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美丽中国。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10年Google Earth数据、2015年资源三号卫星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借助ENVI和Arc GIS,在村落—庭院尺度,刻画了西藏当雄县当曲流域聚落演变,分析了聚落演变的影响因子及影响机制,探讨了牧区聚落优化的路径。研究发现:(1)2010—2015年当曲流域聚落已经由传统的游牧迁徙演进到定居放牧阶段,聚落规模显著增大,分布海拔有所降低、选址改善,亚村落—庭院尺度的聚落斑块呈集聚型,聚落定居化、集中化趋势明显。(2)水源、草场、交通是牧区聚落集聚的引力因子,高海拔、地质灾害、生态保护是聚落集聚的斥力因子。聚落体系在吸引力和排斥力的矛盾中不断演化发展。分布于低海拔、地势平坦、水草丰美、交通便捷的地区的聚落得以快速发展;分布于高海拔、山区、水草资源欠佳、生态敏感、交通不便地区的聚落趋于萎缩。(3)生态化、产业化、城镇化、定居化深刻影响着牧区聚落分布格局与发展演变。可选取经济生态化、特色产业化、新型城镇化、适度定居化等路径,优化区域规划、完善公用基础设施、高效配置水草资源和整合制度政策,促进草原牧区聚落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测度重庆三峡库区各区县"新四化"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的基础上,运用耦合度指数、协调度指数和相对发展指数,从库区整体和区县两个空间尺度以及2000、2005、2010和2015年4个时间节点对库区的"新四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5年,重庆三峡库区"新四化"综合指数和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整体上提升均比较明显,但"新四化"综合指数和生态环境质量指数高值都集中在主城及周边区县。(2)2000—2015年,重庆三峡库区整体尺度的"新四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水平比较有限,相对发展指数处于"新四化"发展同步于生态环境状态。县域尺度的协调度指数平均值介于0.549~0.818,且库腹区县的波动幅度大于库尾区县;相对发展指数平均值介于0.461~1.174,其波动规律与协调度指数相反,即库尾区县的波动幅度大于库腹区县。(3)2000—2015年,重庆三峡库区协调度指数和相对发展指数在空间上呈现圈层扩散现象,基本形成了库尾高水平和库腹低水平的片状集聚区。(4)2000—2015年,重庆三峡库区"新四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阶段和类型都经历了从低层次型向高层次型的蜕变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