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采用1980-2008年的相关数据,运用协整理论、Granger因果检验、误差修正模型等方法,基于技术进步视角实证分析了进口贸易结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初级产品、工业制成品的进口都能促进我国技术进步,工业制成品进口对技术进步的作用大于初级产品;然而,初级产品中的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类、饮料及烟草类和工业制成品的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类的进口对技术进步具有阻碍作用.进口贸易结构与技术进步之间不存在双向因果关系,技术进步还未从总体上改善我国的进口贸易结构,进口贸易结构改善与技术进步之问的良循环并未形成.最后,提出进一步优化我国进口贸易结构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正> 党的十二大确定了到本世纪末实现在提高经济效益前提下工农业年产值翻两番的经济增长战略任务。1978年以来,全国各地认真贯彻执行了党的农村各项政策,不同程度地促进了经济增长,为探索如何翻番提供了有益的经验。为了研究农业经济与技术进步的关系,我们对江苏省徐州和淮阴地区及安徽省宿县地区近几年的农业经济情况进行了调查。这三个地区地处黄淮海平原南部,基本条件比较接近。在1978—1984年间,农业经济以年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当期DEA和序列DEA两种方法测度了1960—2004年APEC17个国家和地区的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及曼奎斯特生产率指数,并且对APEC经济增长的趋同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本文的主要结论是:20世纪80年代,东亚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长超过了APEC其他地区,但是全要素生产率对于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仍然低于发达国家;在整个样本期存在显著的趋同,资本积累是趋同最重要的源泉,而技术进步则使经济增长发散;序列DEA避免了技术的退步,是一种比当期DEA测度技术进步更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通过理论模型证明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适宜技术是实现经济增长的最优路径,接着在计量检验我国东中西部典型省(市)技术、资本和劳动力分别贡献率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实践说明了发展适宜技术对不同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意义,最后结合各省要素禀赋的特点分析了不同省份经济增长存在差异的原因,指出在技术推动经济增长的时候要采用适宜技术才能使资源得到最合理的利用,经济得到最大程度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5.
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估计区域金融发展水平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考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技术进步影响,并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对区域金融发展规模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之间的因果关系做出检验。研究发现,1990年以来中国西北各省区的经济金融化程度均得到提高,但是金融发展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较弱,全要素生产率对金融规模的响应程度和显著性不高,西北地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相似文献   

6.
王永德  庄悦 《生产力研究》2013,(10):166-168
文章基于希金斯可持续增长模型,利用均值差异显著性检验、描述性统计法和回归分析方法,对我国上市公司可持续增长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可持续增长率与实际增长率的差异是显著的,表明上市公司没有实现可持续增长,其中有67.35%的上市公司出现增长过度的问题。并提出上市公司要实现可持续增长,应提高上市公司经营管理能力和效率,优化资本结构。  相似文献   

7.
吴俊  杨花英 《经济论坛》2011,(11):37-40
自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经济取得飞速的发展,但当前现实情况是和中、东部地区仍存在较大的差距。本文运用索洛经济增长模型,实证考察了全要素生产率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仍主要依赖于资本投入,这种粗放型经济增长的模式长期来看必然难以为继,应该大力提高制度改革、技术进步、人力资源对经济的贡献度。  相似文献   

8.
9.
技术进步对我国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为指导,在对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作用的理论分析基础上,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份额的发展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影响发挥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作用的阻碍因素和加快技术进步的政策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前频繁出现的用工荒及工资上涨等问题为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供了重要契机。本文将工资上涨助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作用机理总结为技术进步引致效应及人力资本投入引致效应,在此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方法构建技术进步及人力资本的衡量指标,并借助省际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工资上涨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的作用。实证结果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工资上涨对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影响逐渐增强,其中工资上涨借助技术进步引致效应显著促进了经济增长,但通过人力资本引致效应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尚不显著。基于不同地区的回归结果比较得出,工资上涨助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作用效果差异显著,其在劳动力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作用显著高于其他地区。  相似文献   

11.
经济增长速度长期滞后的煤炭资源型地区在2001-2004年间人均GDP年均增长率迅速提高至14.8%,高于同期全国13.3%的增长率。同时,在中西部地区迅速崛起的一批新兴煤炭资源型地区(主要分布在晋、陕、蒙、宁、新等地,如山西的忻州、阳泉、晋城,陕西的榆林,内蒙的鄂尔多斯等,这些地区煤炭储量丰富、煤质佳、开采条件好,都是国家规划建设的大型煤炭基地)经济增长速度更高,如鄂尔多斯、榆林、晋城、忻州、阳泉在2001-2004年间人均GDP的增长速度分别高达3o.3%、28.9%、17.9%、17.6%、16.4%。新兴煤炭资源地区经济高速增长及高增长背后存在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12.
金融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方向一直是不明确的,本文旨在解释清楚金融创新影响经济增长的内部机制,并对其进行验证。包括金融创新对微观技术的支持,以及进一步扩展到对宏观经济的影响。通过应用工具变量法对全球的面板数据进行处理,建立以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为基础的计量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考虑金融创新在经济增长模型中存在内生性的情况下:与金融发展不同,金融创新单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方向是不确定的,甚至可能存在显著的抑制作用;而金融创新通过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是显著的,并且这种作用更多地通过企业的技术进步来体现。  相似文献   

13.
技术进步、技术效率与我国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经济增长要向集约型方向发展,就得使技术进步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而影响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不只是技术的发展水平,还包括技术的使用效率。只有高的技术效率,才能使提高的技术水平、增长的要素投入转变为现实生产力,从而促进国家经济的飞速增长。利用隐性变量法和HP滤波方法,测算了我国1979-2007年的技术进步率和技术效率,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我国技术效率的提高率较低,而且技术效率的提高率同经济增长率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先从理论上探讨了攫取制度租金的地区行政垄断对于技术进步(测算)及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形成和锁定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对靳涛的结论进行了修正和完善。紧接着,笔者使用DEA——曼彻斯特指数法对中国1978——2006年的技术进步进行了经验测算,将我国的技术进步的演变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并进行了具体分析。然后,对攫取制度租金的地区行政垄断与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最后是简短的结论与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定义为给居民提供种类日益繁多的经济产品的能力长期上升,这种不断增长的能力是建立在先进技术以及所需要的制度和思想意识的相应调整基础上的。在我国这样一个有12亿人口,资源相对贫乏的发展中国家,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技术进步在我国经济增长所起的作用及贡献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试就我国经济增长中的技术进步因素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对策。一、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经济增长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其影响因素很多,可以大致分为两类:经济系统的环境因素和系统…  相似文献   

16.
鲁欣  周成  夏骕鹔 《经济问题》2023,(3):122-129
作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山西省是资源型地区的典型代表。以山西省11个地级市的旅游业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为研究目标,运用空间计量分析技术,利用山西省地级市的地理特征和经济特征组建空间权重矩阵,使用2001—2020年山西省11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构建空间计量模型。研究表明,资源型地区的经济增长和旅游业发展均呈现出明显的空间自相关关系,旅游业的发展有效促进了区域经济增长且呈现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但同时旅游业发展对当地的经济增长也产生了阻碍作用。在资源型地区高质量转型发展的过程中,短期内不宜将旅游业作为替代性支柱产业,但要充分发挥旅游业对区域经济的支撑作用,同时要加强区域合作,构建良好的空间格局,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培育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后引入的大量外资与我国充足劳动力的完美结合,使得我国经济多年保持两位数的高位增长,而技术进步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我国经济发展也作出了重要贡献。采用索洛余值法测算资本、劳动力和技术进步对我国长三角和珠三角部分地区1990—2009年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分析得出:长三角和珠三角的5个代表性省市在经济增长贡献度方面,起初资本和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较高,而技术进步的波动性却很大,之后技术进步水平逐步趋于稳定,并基本维持在对经济增长贡献70%左右的水平。充分说明在这5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中,技术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基于技术进步视角的产能过剩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结合"投资潮涌"理论,指出技术水平落后的基本国情与产能过剩屡禁不止的现状之间存在联系。在产能过剩的形成阶段,技术水平落后会影响市场的投资决策,引发和加剧重复建设,最终导致产能过剩;在产能过剩的治理阶段,技术水平落后会阻碍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产品出口,主要表现在因为技术水平低下形成落后产能淘汰障碍和产品"走出去"障碍,两者都会减缓过剩产能释放的过程,形成大量闲置产能。基于此,笔者提出从技术进步视角研究产能过剩问题的现实意义和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9.
利用1978—2010年我国西部地区12省市的数据,测算了我国西部地区的资本、劳动力和TFP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结果显示:当期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主要源于资本投入;但是,由于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太大,因此TFP呈相对平稳下降趋势,TFP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还不是很明显。指出:若2010—2020年西部地区TFP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7.1%,则西部地区能实现以技术进步带来可持续增长。最后提出西部地区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晓舒 《经济论坛》2009,(19):32-34
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具有重要作用。探讨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内涵,建立动态模型分析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认为技术进步的作用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劳动生产率提高又导致利润率的提高,从而促进经济增长。据此,提出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激励企业开展研究与开发活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政策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