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以山东省17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构建工业化与生态环境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各地级市工业化与生态环境系统的综合得分及分析二者的耦合协调关系演变,最后采用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各地级市间的空间联系。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山东省各地级市工业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均呈增强趋势,由过渡型向耦合协调型转变;(2)各地级市工业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具有显著的地域空间分异,鲁东地区整体高于鲁中和鲁西地区;(3)两系统在空间上存在空间正相关性,烟台等市主要表现为"高—高"集聚,济南主要表现为"低—低"集聚,部分地级市在空间效应上随机分布。最后据此提出促进山东省各地级市两系统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以丝绸之路经济带9省份为研究区域,构建旅游公共服务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健康距离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法研究2008—2017年旅游公共服务失配度的时空格局演化及形成机理。结果表明:(1)时间上,丝绸之路经济带9省份旅游公共服务失配度整体呈下降趋势,且旅游公共服务失配度区域绝对差异减小,相对差异增大;(2)空间上,旅游公共服务由不均衡中度失配向均衡良好水平演进,并呈现"北高南低"的分布格局;(3)影响丝绸之路经济带9省份旅游公共服务失配的因素各异,其形成机理是微观因素和宏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文章基于泰顺县2011—2015年统计年鉴数据测算该县这5年来人均生态足迹,同时预测该县2020年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以对其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泰顺县2011—2015年总人均生态足迹介于0.318 3~0.392 4 hm2/cap,整体呈现"先增后减再增"的变化趋势,耕地和草地是人均生态足迹的最大组成部分;(2)2020年泰顺县预测总人均生态足迹为0.441 1 hm2/cap,2016—2020年总人均生态足迹呈现"持续增长"的变化趋势,草地对人均生态足迹贡献量最大且持续增长,耕地贡献量逐渐降低,化石能源用地贡献量逐渐增大;(3)2020年泰顺县表现为生态盈余,人均生态盈余指数为0.179 6 hm2/cap。泰顺县社会经济压力对于生态环境的冲击力较小,土地利用仍能维持当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基于驱动力—状态—响应(DSR)模型,从生态视角提出了减贫指数测度指标体系并运用BP神经网络进行测度,再通过脱钩分析探讨了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发展关系,最后运用GIS分析了三峡库区综合减贫压力的时间规律及空间分布。研究发现:(1)2007—2013年间,三峡库区扶贫压力在减轻的同时,76%的区县社会经济发展以超速的生态破坏为代价;(2)库首地区的综合减贫指数东高西低,呈现两极分化趋势;(3)库中地区贫困"塌陷",形成库区"发展分散,贫困集聚"的局面;(4)库尾呈现"生态—经济恶性循环"趋势。基于以上研究发现,从生态视角出发提出了旨在改善库区贫困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厉建梅  单梦琦  齐佳 《经济地理》2022,(10):201-207
文章通过构建文化—生态—旅游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2011—2020年大运河文化带沿线36个地级及以上市域的文化—生态—旅游耦合协调度和空间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从各子系统综合发展水平来看,文化综合发展水平整体呈平稳上升趋势,各城市文化发展不平衡;生态发展水平普遍偏低,各城市生态发展水平差异较小;旅游综合发展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地区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性。(2)从耦合协调度来看,2011—2020年大运河文化带文化—生态—旅游耦合协调发展总体呈缓慢上升趋势,但协调度水平偏低,多数城市处于中度失调或严重失调。(3)从空间相关分析来看,全局方面,大运河文化带文化—生态—旅游耦合协调度具有空间正相关关系,即各城市之间呈空间集聚性,且集聚程度总体呈上升趋势;局部上主要表现为“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呈现“小集聚大分散”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全国各大城市号召建立生态宜居城市,并以生态宜居城市作为理想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首先,界定生态宜居城市内涵,提出生态宜居城市发展的四个目标:营造舒适平等环境、坚持问题导向、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其次,从“三生”空间视角出发,构建了包括生产水平、生活质量以及生态环境三个准则层的生态宜居城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再次,利用熵值法计算了各指标层的具体权重并计算了生态宜居综合指数,选取四个中心城市与西安市进行空间对比以及水平时间演变分析,并基于PSR模型对西安市2012—2019年的城市生态宜居性进行了评价。最后,分析西安市生态宜居城市建设评价结果并提出几点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经济地理》2021,41(4):137-147
特色种植是特色农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空间分布及规模直接影响着特色农业的区域化布局。文章以农业农村部公布的8批2 164个特色种植村镇为研究对象,采用ArcGIS空间分析法,从不同尺度就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探究发现:(1)省级特色种植村镇数量在东北—西南方向呈"多—少"相间的条带状分布格局;(2)特色种植村镇倾向集聚于低海拔、近河流、近地级市的区域;(3)特色种植村镇的空间分布同人口分布相似,以胡焕庸线为界,东南密西北疏,且空间相关性较强。选取OLS、SLM与SEM模型,甄别和量化不同尺度的环境因素对特色种植专业村镇空间集聚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1)地区的特色种植村镇集聚度不仅受到本区域各因子的作用,也受到邻近区域各因子的作用,且相邻地区各因子对集聚度的影响具有一致性;(2)海拔低、坡度缓、人均GDP低、人均土地资源多、人力资源丰富、城镇化率高、区位优势明显的地区有利于特色种植村镇集聚。此外,水资源已不是特色种植村镇集聚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8.
中国猪肉价格变动的时空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05—2016年中国大陆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探究了猪肉价格的空间关联性、空间集聚性和空间分布演变特征,并建立动态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猪肉价格的空间溢出效应、时间动态效应、时空交互效应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中国猪肉价格呈现出显著的正空间关联特征,局域空间集聚特征显著,大多数省份具有高—高型和低—低型集聚特征;(2)本地猪肉价格处于较高水平且相邻省份猪肉价格水平也比较高的省份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和中部地区,本地猪肉价格处于较低水平且相邻省份猪肉价格水平也比较低的省份主要集中在西北和东北地区;(3)猪肉价格的空间分布由明显的纵向分层连片集聚特征向明显的横向分层连片的集聚特征演化,即由"四纵"转化为"四横"的空间分布格局;(4)中国猪肉价格呈现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时间动态效应和时空交互效应,在控制了时空效应之后,养殖成本是造成猪肉价格波动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放大了猪肉价格波动。  相似文献   

9.
运用SDI(状态—胁迫—免疫)模型构建资源型城市生态安全预警指标体系,基于RBF神经网络模型及警情评判标准对榆林市2010—2016年的生态安全状况进行分析,并对榆林市2017—2021年的生态安全演化趋势进行动态预测。研究结果表明:(1)RBF神经网络模型能够有效地用于资源型城市生态安全预警分析,拟合精度较高;(2)2010—2016年,榆林市整体生态安全警情指数不断上升,但是仍处于临界安全状态;(3)根据未来趋势预测结果,到2020年,榆林市生态安全"状态"子系统警情指数将有大幅提升,"胁迫"子系统生态安全警情指数呈略微下降趋势,"免疫"子系统呈波动趋势。由此表明,快速提升榆林市生态安全状况,首先要改善胁迫子系统的状况,其次是加强免疫子系统的免疫能力,据此提出了针对榆林市提升生态安全状况的四条响应措施。  相似文献   

10.
在测度重庆三峡库区各区县"新四化"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的基础上,运用耦合度指数、协调度指数和相对发展指数,从库区整体和区县两个空间尺度以及2000、2005、2010和2015年4个时间节点对库区的"新四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5年,重庆三峡库区"新四化"综合指数和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整体上提升均比较明显,但"新四化"综合指数和生态环境质量指数高值都集中在主城及周边区县。(2)2000—2015年,重庆三峡库区整体尺度的"新四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水平比较有限,相对发展指数处于"新四化"发展同步于生态环境状态。县域尺度的协调度指数平均值介于0.549~0.818,且库腹区县的波动幅度大于库尾区县;相对发展指数平均值介于0.461~1.174,其波动规律与协调度指数相反,即库尾区县的波动幅度大于库腹区县。(3)2000—2015年,重庆三峡库区协调度指数和相对发展指数在空间上呈现圈层扩散现象,基本形成了库尾高水平和库腹低水平的片状集聚区。(4)2000—2015年,重庆三峡库区"新四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阶段和类型都经历了从低层次型向高层次型的蜕变过程。  相似文献   

11.
孙继琼 《财经科学》2021,(3):106-118
构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对2006-2019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进行测度,并运用灰色GM(1,1)模型对耦合协调度进行预测.结果显示:(1)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指数和高质量发展指数均呈现日益提升的变化趋势,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关系经历了从"发展滞后"到"保护滞后"的转变;(2)耦合度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演化态势,耦合关系处于拮抗阶段;(3)耦合协调度日益提升,呈现从"失调"向"协调"的转变趋势,区域层面表现出从"上游当先"向"中游超越"再向"下游领衔"的演进路径;(4)预测结果显示,黄河流域耦合协调度在2022年突破0.8,进入良好协调状态.  相似文献   

12.
论文基于2000—2020年五期土地利用数据,定量分析长江三峡生态经济走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演化特征,采用空间相关、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驱动力。结果表明:(1)从土地利用类型来看,森林是研究区域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建设用地与未利用土地是两种变化较快的土地利用类型;(2)从时空演化上看,该区域在2000—2020年时间段内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先增后减的趋势,生态调节服务始终是核心功能,气候调节的贡献率最大;空间分布呈现中部地区高、西部地区和东部边缘低的布局;(3)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正向空间相关性逐渐增强,中部区域巫溪县、云阳县等九个区县为高—高聚集区,东部西陵区、伍家岗区、猇亭区、点军区及垫江县为低—低聚集区,东部夷陵区为高—低聚集区,南部黔江区、秀山县为低—高聚集区;(4)影响因素中,蔓延度指数、斑块密度、斑块聚合度、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人均GDP影响在42个区县中呈现差异化表现,其中人均GDP负向影响程度最大。  相似文献   

13.
以典型山区旅游地云南省为研究对象,在构建交通服务功能和旅游效率评价指标基础上,综合运用Bootstrap-DEA模型、TOPSIS方法、耦合协调模型,系统分析了云南省旅游效率与交通服务功能协调度的时空特征及演进模式。结果表明:①时序特征:核密度曲线呈现"由轻微多峰转向单峰"的演变轨迹,说明云南省旅游效率与交通服务功能协调度由极化现象向较为均衡的态势演变;波峰逐渐呈现由尖峰向宽峰形发展的变化趋势,表明协调度的区域差异程度逐渐降低;核密度曲线双尾延长度呈增加趋势,且其波形逐渐向右移动,反映了协调度总体水平不断提升。②空间特征:不同等级协调度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大,总体呈现出"东高西低,中部高—南北两翼低"的空间分异特征,具有一定的路径依赖和空间结构演替特征;高、较高协调度层级州市主要分布在滇中城市国际旅游圈和滇西北旅游圈的大理、丽江等交通枢纽及干线沿线,低、较低和一般层级协调度州市在空间分布上呈现收敛态势,主要分布在省域边缘地带。③演进模式:云南省旅游效率与交通服务功能协调度演进模式大致经历了由"散点"萌发模式、"点—轴"拓展模式向"双核心—外围"圈层扩展的阶段性演替过程。  相似文献   

14.
以伊犁河谷作为研究对象,基于DPSIR模型构建旅游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的TOPSIS法对伊犁河谷2005—2018年的旅游生态安全指数进行评估,使用灰色GM(1,1)模型对其进行动态预警分析,并运用灰色关联度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关联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2005—2018年,伊犁河谷旅游生态安全指数呈波动上升态势,警度大致沿着"重警—中警—轻警"路径提升;(2)各子系统的旅游生态安全指数波动频率有所差异,但总体都呈上升态势;(3)影响伊犁河谷旅游生态安全指数的主要因素有游客密度、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A级景区数量、人均GDP、旅游从业人数;(4)按照当前发展态势,预计伊犁河谷警情将在2021—2023年转变为"无警"状态。  相似文献   

15.
岳菊  戴湘毅 《经济地理》2024,(1):230-240
文章基于县域尺度,构建区域文化遗产与旅游发展互动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耦合协调模型等方法探究2010—2019年京津冀地区200个区县的文化遗产与旅游发展的耦合协调效应及时空演化特征,识别区域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现状和瓶颈。结果表明:(1)京津冀地区各区县文化遗产资源禀赋和旅游发展的综合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区县间存在显著的不均衡现象,文化遗产资源禀赋高评价指数区呈“集聚”扩散态势,旅游发展高评价指数区呈“孤岛”向“集聚”演化格局。(2)两系统的耦合发展呈现阶段性和波动性,耦合度经历了“拮抗—磨合—高水平”到“磨合—高水平”的转变;耦合协调度由“中低耦合协调为主”上升到“中高耦合协调为主”的等级分布,但尚未完全形成良好的协调。(3)两系统耦合协调发展呈现“高—高”和“低—低”的空间聚类格局,空间溢出效应明显。其中,2010—2015年呈现明显下降态势,耦合协调度空间集聚效应下降,高值区和低值区均减少,出现“大扩散、小集聚”的空间分异特征;2015—2019年呈现上升集聚态势,高值区和低值区均显著增加,主要表现为京津冀地区北部区县的“高—高”和太行山山前地带沿线区县的“低...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2000年和2020年2个时期的榆林市为研究对象,基于SRP(敏感性-恢复力-压力度)概念模型选取13个指标构建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法计算生态脆弱指数,通过莫兰指数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揭示生态脆弱性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演变驱动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生态敏感性总体上表现出西北高,东南低的空间分异特点。2000—2020年研究区各等级生态脆弱性相互转化的面积总和为23 619.93km2,中度以上脆弱区转入更低度脆弱区的面积明显高于微、轻度脆弱区转入更高度脆弱区方向转移的趋势。研究区生态脆弱性空间集群现象呈缓慢上升趋势,“高-高”聚集型地区在收缩,“低-低”聚集型区域不断外扩。两个时期研究区生态脆弱性主要驱动因子为年降水量、植被覆盖度。总之,虽然2000—2020年研究区生态脆弱性程度呈现好转趋势,但生态环境压力仍不容小觑。为榆林市的资源利用、生态保护与生态恢复提出合理的措施,实现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综合运用PSR模型、熵权TOPSIS模型、地理探测器等方法,以东北限制开发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2005—2015年东北限制开发区绿色发展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2005—2015年东北限制开发区绿色发展较高水平与高水平地级市数量稍有增加,但低水平与中水平地级市占比稳定在50%左右,折射出限制开发区绿色发展"嵌入式"与"刚性化"特征相对突出,绿色发展质量提升之路漫长而艰巨;(2)东北限制开发区绿色发展状态贴近度南北空间分异现象明显,绿色发展压力程度自南向北不断升高,而绿色发展响应水平呈现中部高、两边低的特点;(3)东北限制开发区绿色发展水平空间呈现中部高、南北两翼低的格局,且绿色发展水平相似地区集聚现象较为明显;(4)经济发展仍是东北限制开发区绿色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且限制开发区绿色发展模式依赖于政府主导下的投资拉动,相对具有自上而下"指令性"发展特征。  相似文献   

18.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和生态林业耦合协调发展对实现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选择2011—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构建数字普惠金融和生态林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面板Tobit模型分析各地区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11—2020年全国数字普惠金融和生态林业综合评价指数整体呈上升态势,通过关系判别特征发现生态林业发展相对滞后。(2)2011—2020年全国数字普惠金融与生态林业的耦合协调度整体呈上升趋势,空间上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呈现中部、东部、西部逐步递减的梯度分布格局。(3)城镇化水平、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政府决策、交通便捷程度对促进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基于虚拟水战略背景,以榆林市12个区县为研究区,运用定量分析模型和GIS技术,通过构建时间序列的农业调整指数模型,对榆林市的农业生产空间布局进行优化研究,并对各县区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1)榆林市2000—2014年各区县的农村人均虚拟水含量在时间上具有波动性,呈现"北部高,南部低"的空间分布特征。(2)榆林市2000—2014年各区县的农业生产优势度空间差异明显,时空变化显著,整体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空间格局,且各区县农业生产优势度的空间差异逐年缩小。(3)榆林市区域农业生产布局分为合理型、过密型和过疏型3种类型。(4)榆林市北部农牧过渡区六县区水土资源丰富,应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优化农业产业布局,以旱作农业为主,大力发展现代化、产业化和集约化农业和专业化草畜牧业,兼顾水土资源污染的防治;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六县区,水资源相对匮乏,应大力发展区域特色优势农业和林果产业,兼顾水土流失的治理。  相似文献   

20.
重庆市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关系及其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艳  涂建军  卢德彬  阎晓  武京涛 《经济地理》2011,31(11):1781-1785
采用重庆市40个区县1997-2009年人口和GDP数据,运用地理集中度、不一致指数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重庆市直辖以来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及其关系的变化过程进行分析,结论如下:重庆市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呈现出"一圈"高、"两翼"低的特点;重庆市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的相互关系处于不断变化中,但总的来说不断趋向协调,表现在人口与经济集聚协调发展的区县数量不断增多;自相关分析表明Moran's I由1997年的0.7254下降为2009年的0.7162,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类型的数量都有所减少;重庆市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格局及关系的变化与自然条件、区位因素、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变动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