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经济(学术版)》2019,(11)
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就必须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文章运用冗余分析法和排序图技术,对2005—2017年陕西省能源消费结构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冗余分析法能够很好地解释能源消费结构与影响因素的相互关系;(2)10个影响因素随时间变化趋势不同,能源强度整体呈下降趋势,技术水平和能源价格在短暂快速增长后保持波浪起伏状态,其余因素整体上呈上升趋势;(3)能源消费结构对影响因素的敏感性不同;(4)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能源强度、城镇化水平和人均GDP对能源消费结构影响较大。最后,为陕西省能源消费结构优化提供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能源危机与CO2的无限制排放将使人类的生存、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是全球共同的责任.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将会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基础上降低碳排放强度,有助于中国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推进.本研究引入SSM模型并加以改进,以黑龙江省为研究区,以全国为参照区,以选定区域1981-2009年的相关数据为基础,系统研究区域能源消费结构和碳排放之间的关系,以期为黑龙江省能源消费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低碳经济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3.
碳排放约束下陕西省全要素能源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引入方向性距离函数,分别运用DEA模型和ML生产率指数,测算分析了陕西省10个市2002-2012年考虑碳排放与未考虑碳排放两种情形下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及其变动分解规律,发现前者的效率值往往高于后者,关中、陕南、陕北三大区域的能源效率变动基本上趋于一致,环境污染在其中的影响大致相当,技术进步是其变动的主要动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改变陕西省产业结构布局、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坚持走环保清洁型能源利用道路、健全和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4.
随着陕西省经济步入新常态,未来降低碳排放强度仍面临诸多挑战。由于传统收敛检验工具自身的局限性,基于非线性时变因子模型对2005—2017年陕西省11市(区)碳排放强度差距及收敛进行检验,结果发现该省碳排放强度整体上不存在收敛,进一步采用聚类方法发现该省内存在3种收敛类型及1种离散类型,合并检验后发现4个初始类型是稳健的。类型C与类型D的相对转移路径呈现上扬态势,而类型A与类型B呈现下降态势,它们之间的碳排放强度演变呈现分异特征。从陕西全省范围来看,碳排放强度的核密度曲线不断向左移动,说明在样本期内碳排放强度水平整体趋于下降。2012年进入新常态前碳排放强度波峰高度持续上升、宽度大幅缩小,2012年之后波峰持续下降,波峰形态逐渐由陡峭变为扁平,同时样本期内核密度曲线由一个主峰和一个侧峰构成,表明该阶段碳排放强度的分布呈现两极分化的态势。 相似文献
5.
基于1997-2015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份的区域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能源禀赋、产业技术进步及二者交互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表明:①产业技术进步会降低碳排放强度,能源禀赋会提高碳排放强度,并且产业技术进步的抑制作用强于能源禀赋的促进作用;②能源禀赋和产业技术进步存在较强的交互作用,产业技术进步可能导致区域能源禀赋相对优势丧失,而能源禀赋优势丧失又会反作用于产业技术进步动力和需求,二者形成的良性互动有利于碳排放减少;③能源禀赋和产业技术进步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但二者交互作用在不同区域均表现为显著的抑制效应。基于以上结论,对促进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提出以下政策建议:第一,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JP〗低单位产出能耗;第二,推进科技创新,提高技术水平,积极开发、利用清洁能源;第三,因地施策,充分发挥产业技术进步通过能源禀赋抑制碳排放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6.
文章基于2000—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居民消费结构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发现,省级之间的碳排放强度具有正向的空间相关性,消费结构升级会显著降低碳排放强度,而在引入产业结构与消费结构变量的交互项后,产业结构升级和消费结构升级的协同推进对于碳排放强度的下降具有强化作用。建议:深入推进消费结构升级,注重产业结构升级与消费结构升级的协同配合,强化居民的绿色低碳消费意识,加强区域之间碳减排工作实施的空间联动性。 相似文献
7.
刘娟 《生态经济(学术版)》2018,(5)
文章估算了2009—2013年中国各省份城镇、农村和城乡总体的居民生活能源碳排放量,并运用空间统计与空间计量方法研究了人口相关因素对于城镇、农村不同层面居民生活能源碳排放的作用效应及其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层面的居民生活能源碳排放均具有正的空间相关性;城镇、农村不同层面下,人口因素对居民生活能源碳排放的作用效应存在明显的差异;城镇地区的最终居民人口消费影响最大,弹性系数为0.618 2,人口规模、人口老龄化率、户规模分别具有显著的正向、负向、负向作用,性别比为非显著的正向影响;农村地区的人口规模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其弹性系数为0.609 4,最终居民人口消费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人口老龄化率、性别比、户规模分别是非显著的负向、负向、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8.
9.
在中国的国家“十二五”规划中,能源强度与碳排放强度均被当作是节能减排的约束性目标。两者在约束要求上具有一定近似性,如在规划中同时起作用的话.可能会使国家相应节能减排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出现冲突而增加操作难度。本文采用情景分析法,就能源强度目标与碳排放强度目标作如下分析:首先以“十一五”期间的实际能源消费数据来估算这两个指标变化差别,并探索成因。然后,在设计国家“十二五”产业发展情景的基础上,构造这两个目标的实现途径,并结合国家的能源发展规划要求.分析两个目标内在要求的不一致性。分析结果表明,两个目标在执行时可能产生9%~10%能源消费总量或者碳排放总量的约束值的差别,不利于相应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就目前的发展阶段而言,应该放弃能源强度目标,而只需一个碳排放强度目标即可。 相似文献
10.
扩大居民绿色消费需求,提高绿色消费经济比重,有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本文构建与应用Markov区制转移模型对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趋同特征和碳排放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城乡居民消费结构趋同碳排放效应演化路径中存在“减排区制”、“稳定区制”和“增排区制”三种区制;多数消费项目支出具有更高的由“稳定区制”向“减排区制”转移概率,“减排区制”相对“增排区制”具有更强的演化优势;农村居民对绿色消费品的消费偏好逐渐增加,促进了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绿色趋同。需要通过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塑造良好绿色消费环境等途径进一步扩大城乡居民绿色消费需求,强化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绿色趋同,推动经济持续绿色增长。 相似文献
11.
运用投入产出模型,首先测算了2002年、2007年及2012年陕西省工业品隐含碳排放量情况。结果发现,3个年份陕西省隐含碳排放量不断增加且呈现出较高的行业集中度,排名前5位的部门由高到低分别为石油化工业、煤石油开采业、金属制品业、非金属制品业及计算机设备制造业。随后,分析了2002年、2007年及2012年陕西省工业品隐含碳排放失衡度。结果表明,在国际贸易方面,上述3个年份陕西省均为隐含碳排放净出口方,说明陕西省为其它国家承担了能源环境负荷;在国内贸易方面,陕西省2002年和2007年为隐含碳排放的净调入方,而2012年变为净调出方,这主要是因为陕西省调出产品增幅较大造成的;在总贸易方面,陕西省隐含碳流动方向与国内贸易相同,这是由于陕西内贸规模远远大于其外贸规模。目前来看,较大的隐含碳流出虽然有利于陕西省经济增长,但所付出的环境代价却不容忽视。因此,陕西省需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贸易结构低碳化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能源要素作为考察资源配置效率不可或缺的因素,其配置是否有效与经济和环境的发展息息相关。为了判断我国制造业是否存在能源错配现象,厘清行业异质背景下能源错配影响碳排放效率的理论机制,基于2012—2017年制造业细分行业的面板数据,在测度行业能源错配指数基础上,构建计量模型实证检验能源错配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制造业各行业间存在不同程度的能源配置扭曲。(2)改善能源错配显著影响行业碳排放效率,但行业异质性使得影响的程度和方向有所不同。研究结论对宏观角度及时调整行业能源配置、加强环境保护约束,完善环境补偿机制、引导低碳创新技术研发具有重要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3.
14.
我省目前正处于快速老龄化阶段,老龄化的加速会对消费结构产生影响.本文利用灰色系统的理论与方法,通过对陕西省不同消费品和不同年龄段人口数间的关联度进行计算,得出老龄人口规模加速对不同消费品消费产生的影响,并针对这一变化提出对消费结构进行调整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能源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经济快速发展,各种能源被大量使用,由此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尤其是二氧化碳的排放给环境带来了巨大影响。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能源碳排放与各种因素的关系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文章在参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理论方法和实证分析的角度出发,就能源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对国内外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进行了评述,为进一步开展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近十年间陕西省取得了跨越式的经济大发展,特别是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桥头堡"其经济发展已驶入了快车道。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必然带来碳排放总量的增加,测算了陕西省2002~2012年7种主要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使用LMDI法(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法)把陕西省能源碳排放增量分解成人口、人均GDP、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与能源消费强度这五方面因素。研究得出,2002~2012年间除能源消费强度这一因素的累积效应为负外,其余四种因素的累积效应皆为正。使用逐年效应角度观察,人均GDP是碳排放增加的最大拉动因素,能源消费强度对碳排放具有较大的抑制作用。针对以上问题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18.
通过分析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变动关系,结果表明,在产业结构中,工业对能源消费结构的影响最大,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对产业结构影响最大,非工业部门则对电力较敏感;新技术的应用、新产业的出现、新能源的推广,推动了能源消费效率的提高,改变了能源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传统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黑龙江省1992~2011年20年间的能源消费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探寻了两者的相互作用规律,得出了能源消费结构与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多元回归关系式.据对该回归关系的参数统计表明,能源消费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回归关系是显著的.研究也表明,单位数量的原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其次是天然气和水电,再次是原煤.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