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经济转型期,淮河生态经济带的绿色发展问题凸显,绿色发展水平亟待提升。以2013—2017年淮河生态经济带25个地级市为例,基于绿色发展水平评价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模型对各市绿色发展水平进行综合测度,并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和障碍度模型考察其时空格局、空间分异和障碍因子。结果表明:(1)从时序变化看,淮河生态经济带绿色发展水平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各市的绿色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地域差距,呈现"东高西低"的特点,出现较明显的空间分异现象。(2)从全局空间自相关来看,淮河生态经济带绿色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的特点,但2013—2017年Moran's I指数总体上稍有下降,有轻微空间离散的风险。从局域空间自相关来看,绿色发展水平高的地级市在地理空间分布上较为集中,5年间发生跃迁的地市仅有3个,说明淮河生态经济带绿色发展在空间上已形成较为稳定的分布结构。(3)从障碍度分析看,经济增长质量、科技创新能力、社会事业发展已成为制约淮河生态经济带绿色发展水平的普遍问题。  相似文献   

2.
从人口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空间特征出发,以长江经济带130个主要城市为研究对象,分析长江经济带2006—2013年长江经济带人口城镇化的全局和局部空间演化特征及差异。在空间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空间面板数据构建空间计量模型,研究长江经济带人口城镇化空间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人口城镇化全局空间自相关显著,局部集聚态势减弱,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空间溢出效应明显,且正向溢出效应大于负向溢出效应。其中城市面积、教育水平对人口城镇化的空间差异存在负向影响,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创新能力、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会对人口城镇化的空间格局产生正向影响,且目前绿色发展水平对长江经济带人口城镇化的空间差异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部分研究注意到创业活动具有空间自相关的特点,但在定量研究中很少将此因素纳入其中。文章考虑到其影响,以广东省地级市为例,引入空间分析工具与模型讨论创业活动的地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运用空间计量分析工具能更好地剔除空间效应的影响,刻画空间分布格局,揭示空间差异,且基于城市尺度的空间相关性能更精细地反映地区联系的动态性。研究结论表明:第一,广东省各地级市创业活动集中在以深圳为核心的珠三角地区,有向周边扩散的态势。第二,城市创业活动存在空间正相关性,但相关性逐年减弱,且基于城市尺度的空间相关性不仅弱于以往基于省域尺度的研究结果,甚至出现部分年份不显著的情况。第三,人才技术支撑、金融资本、经济环境及社会服务等是影响广东各地级市创业水平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通过建立综合指标评价体系,运用熵权法、产业聚集指数,对淮河生态经济带25个地级市产业承接能力和承接行业进行了研究,并采用GIS空间技术,揭示了产业承接能力及其各影响要素的空间格局。结果显示:(1)淮河生态经济带内产业承接能力整体呈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三大片区中,中西部内陆崛起区产业承接能力最差。(2)地区发展水平、科技创新能力和市场潜力对产业承接能力的影响最为显著,较低的产业发展成本是经济带吸引产业转入的主要优势之一。(3)经济带当前的产业承接方向以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结合国家相关政策,建议淮河生态经济带产业承接方向由劳动密集型向战略新兴产业转变。  相似文献   

5.
以长江经济带为例,基于考虑非合意产出的SBM模型测算了2001—2015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绿色全要素用水效率,并运用Moran’sⅠ和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用水效率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内,长江经济带绿色全要素用水效率表现出整体稳定上升但地区间不平衡的特征;绿色全要素用水效率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在研究期内,全局Moran’s I呈现波动性上升的趋势;空间计量模型的估计结果表明区域间绿色全要素用水效率对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即本地经济增长不仅受到本地区用水效率的影响,还会受到邻接地区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伴随FDI规模扩大和环境保护意识日益提高,FDI对城市环境影响效应问题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基于我国209个地级以上城市污染物排放量和FDI数据,通过构建分位数和GWR模型进行分析,实证研究城市FDI对环境污染物排放的作用关系,揭示了各影响因素在不同城市的空间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与污染排放显著负相关,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工业二氧化硫排放的增加;人均GDP对污染排放正相关且符合库兹涅茨曲线。在污染排放的不同阶段以及不同城市,FDI对环境污染排放的影响有所不同,最后根据所得结论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基于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2006—2012年的县域面板数据,采用超效率DEA方法对其绿色增长效率进行分析。构建一个影响绿色增长效率的经济-社会-环境-创新的综合分析框架,并基于拓展STIRPAT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绿色增长效率呈先降后增的趋势。在影响因素分析中,地区经济越发达,环境保护激励越强,越有利于绿色增长效率提升。地区收入差距与固定资产投资都不利于绿色增长效率提升;医疗服务设施、城镇化率和交通一体化发展,使绿色生产效率提高;废水和固废处理等环境治理能力改善能够提升绿色生产效率,同时单位GDP能耗降低意味着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创新水平的提高有助于绿色效率的提升。最终,研究提出了促进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绿色增长效率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2007—2017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了地方政府环保支出及其策略互动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地方政府环保支出对二氧化硫排放量有显著负向影响,但对工业废水排放量的影响不显著;地方政府间环保支出策略互动的具体形式为"逐顶竞争"的策略互补,地方政府环保支出对二氧化硫排放量有显著的空间抑制效应,即相邻地区地方政府环保支出增加,会导致本地区二氧化硫排放量显著下降。本文的研究结论不仅丰富了地方政府环保支出治污效应方面的研究,而且对于构建地方政府间环境污染协同治理体系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基于2000—2015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份经济增长和工业污染的省际面板数据,运用环境库兹涅茨(Kuznets)方程建立经济增长与工业污染之间的空间计量模型,分析经济增长对工业"三废"污染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区域人口聚集与环境污染之间存在显著的空间效应;考虑空间因素后,经济增长对"三废"影响的差异性更加显著。控制其他解释变量后,长江经济带经济增长对工业废气污染的省际溢出效应和总效应都呈现类"N"型关系,与工业废水污染存在倒"N"型关系,与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呈现单调递增线性关系。最后,为长江经济带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相关政策建议参考。  相似文献   

10.
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丹江口水库以下的汉江中下游的水量将大为减少,水环境容量下降,限制了该地区水污染物的排放,使得汉江中下游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发展空间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将以汉江中游地区襄樊市为例,基于襄樊市1997~2006年的时间序列数据,研究襄樊市经济增长和环境质量的关系,对襄樊市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进行实证检验.最后,对地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张文城  白凤兰 《技术经济》2023,42(5):137-148
我国正在大力推进数字经济建设和绿色发展转型。因此,本文利用2006—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使用固定效应模型、空间杜宾模型、中介效应模型等方法从多维度检验数字基础设施发展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数字基础设施发展减少了工业二氧化硫、工业烟尘、PM2.5、工业废水等污染物的排放。作用机制分析显示,数字基础设施发展能够通过促进绿色创新和优化产业结构两个渠道来减少污染排放。本文还发现数字基础设施发展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存在空间异质性和空间溢出效应。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对污染减排的影响、作用机制和地区空间差异,也佐证了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之间的协同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中国省域碳强度驱动因素研究--基于空间计量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基于1995-2011年面板数据,采用空间计量模型,通过构建经济权重矩阵,分别从空间滞后模型(SLM)和空间误差模型(SEM)对中国30个省(市、区)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驱动因素进行研究。研究结论表明:在样本期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Moran指数均为正值,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表明其具有显著的空间依赖性,本地区的碳排放强度会受到邻近省份碳排放的显著影响;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与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能源强度成正比,与外商直接投资、人均GDP、人口密度成反比。最后,文章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即优化产业结构、改善能源使用结构、适当提高建成区的人口密度等能有效降低中国的碳排放强度。  相似文献   

13.
生态创新作为推动绿色发展和经济竞争力的一个关键因素正日益受到重视,环境规制对生态创新影响的机制和条件尚存争议,且地理学视角对该问题的关注较少。运用中国地级市层面的环境规制和生态创新数据,实证分析了环境规制的区域差异和空间相关性对生态创新的影响及其门槛效应。结果表明,环境规制的生态创新效应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性,东部地区的促进作用明显,而其他地区多表现为抑制或不相关;环境规制的空间相关性对生态创新产生积极作用;环境规制强度和生态创新之间呈现"U"型关系,环境规制、经济发展水平、研发投入等因素存在门槛效应,只有跨越这些门槛时,"波特假说"才能成立。  相似文献   

14.
应用Moran指数进行空间相关性检验,发现30个省、市、自治区的城镇医疗保健支出之间存在集群效应,并通过构建的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发现2007~2010年间医疗保健支出溢出效应显著,人均工业烟尘排放对医疗保健支出的影响显著,人均社会总产出在三个因素中影响最大,人群年龄结构影响次之。基于实证分析结论提出三项建议:增强居民医疗保健服务消费能力、提供更完善的老龄人口医疗服务、更加重视环境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构建生态福利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超效率EBM模型对2006—2021年环渤海地区生态福利绩效进行了定量测度,在此基础上利用空间变差函数、空间自相关分析和MGWR模型对生态福利绩效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2006—2021年环渤海地区生态福利绩效呈波动上升趋势,但整体水平偏低,增速极为缓慢,与经济增长存在脱钩问题。(2)环渤海地区生态福利绩效的空间分异经历了先减小后增大的过程,东北—西南方向上的空间差异最大,胶东半岛和北京为高值分布区,低值区集中于辽中南城市群和鲁南经济带。(3)环渤海地区生态福利绩效存在显著的空间正自相关性,且随时间演进,空间自相关性呈增强趋势,热点区分布于京津和胶东半岛并形成双核结构,冷点区连片分布于辽宁和鲁西南。(4)生态福利绩效各影响因素的作用方向和强度存在显著空间异质性。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行政能力对生态福利绩效具有正向影响,产业结构和对外开放水平的作用方向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特征,环境规制和城镇化水平对生态福利绩效具有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16.
基于长江经济带2006—2015年10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对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显著促进本地区经济增长,但过度集聚会对周边地区经济产生抑制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够有效促进东、中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同时在东、西部地区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低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中、西部的本地区经济增长有显著促进作用,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但在中部地区存在负面空间溢出效应。此外,人力资本投资、基础设施改善以及外商直接投资也能促进地区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7.
低碳视角下长江经济带土地利用碳排放的空间分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苑韶峰  唐奕钰 《经济地理》2019,39(2):190-198
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15年间四期Landsat TM影像解译数据,通过构建碳排放模型,从经济贡献力、生态承载力及二者的耦合关系探讨了土地利用碳排放的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①2000—2015年长江经济带土地利用碳排放量区域差异显著,各地级市碳排放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且从上游地区到下游地区增长量逐渐增大。②长江经济带土地利用碳排放总体呈现正相关性,全局空间自相关Moran′s I值先增大后减小,碳排放强度空间正相关性增强,集聚状态显著,异质性空间单元增加。局部空间自相关显示高值集聚中心位于下游沿海地区,低值集聚中心主要分布在上游及中游地区,低值孤立点和高值孤立点分别分布在中游及中下游地区。③长江经济带碳排放经济贡献系数呈现东高西低的特征,生态承载系数东高西低、中间最低,两者均有不同程度上升,且耦合协调度上游差异较小,中游及下游地区差异相对较大。④为更好地实现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推动土地利用方式向低碳集约方向转变,可以分区域进行低碳土地利用的调控。  相似文献   

18.
于安琪  刘冠坤  杨超 《技术经济》2022,41(4):176-187
基于工业企业数据以及环境统计数据,构建1998-2007年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出口对企业二氧化硫排放强度的影响。回归结果显示:相较于非出口企业,出口企业二氧化硫排放强度较低;企业出口强度越高时二氧化硫排放强度越低。异质性分析发现:企业所属行业以及企业所在地区差异均会对二氧化硫排放强度产生影响。具体表现为,污染密集型制造业行业中,出口企业比非出口企业更为清洁;相较于其他地区而言,东部地区企业出口对二氧化硫排放强度的降低幅度更为显著。在排除两控区环境规制因素对回归结果的影响,并且通过IV(2SLS)以及PSM-DID等方法处理内生性问题后,本文的回归结果依然稳健。机制分析表明:出口企业一方面通过提高新产品产值——R D,另一方面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降低了企业的二氧化硫排放强度。此外,通过对企业出口状态的改变(广延边际)和企业出口强度的改变(集约边际)的比较发现,出口企业二氧化硫排放强度低的主要驱动因素在于广延边际而非集约边际。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我国23个省份1998-2007年工业为研究对象,采用环境和能源约束下的前沿生产模型分析了我国工业增长模式及转型机制,结果表明:(1)省级人均产出的增长差异导致区域工业产出水平差距扩大,并使省级人均产出分布函数由1998年的单峰分布演进为2007年的双峰分布。相比于1998年,省级人均产出变异系数由0.3356上升至0.3487,技术效率变异系数由0.2961下降至0.2862。(2)13个省份技术进步对产出增长的贡献最大,9个省份要素投入深化对产出增长的贡献最大。(3)资本投入和能源消耗显著促进了产出增长,而二氧化硫排放显著阻碍了产出增长。资本投入、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硫排放均显著阻碍了技术效率水平的提高。资本投入、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硫排放均对要素投入深化效应有显著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20.
以全国及八大经济区域工业SO_2为研究对象,运用LMDI模型将SO_2排放强度变化分解为人口效应、经济规模效应、产业结构效应、能源强度效应、能源产污效应和污染治理效应。结果表明:1995—2012年,经济规模效应是造成全国工业SO_2排放增加的最重要原因,能源强度效应是促进工业SO_2减排的关键因素。影响区域性工业SO_2排放强度变化的因素并不一致,东南沿海经济带显著因素为经济规模效应,工业SO_2排放持续增加;东北地区显著因素为能源强度效应,工业SO_2排放呈下降趋势;中西部经济区显著因素为能源强度效应,但正向累积效应大于负向累积效应,工业SO_2排放显示为小幅增长。建议按照不同区域并结合实际情况建立适合区域性发展的减排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