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基于层次分析法,从中心城市的四大功能和八大中心角度出发,构建了国家中心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对六大中心城市——武汉、杭州、青岛、成都、沈阳、南京进行了综合评价。通过计算六大中心城市的各项得分和排名,得出结论:武汉的国家中心城市指数得分最高,城市综合实力最强,具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优势与潜力;其它5个城市的优劣势各有不同,其中杭州相对领先,成都和南京居中,青岛和沈阳相对落后。最后,根据评价结果,结合武汉自身的特点与优势,提出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对策及思路。  相似文献   

2.
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对于西安来说既是一次机遇,也是一次挑战。文章通过分析西安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过程中所面临的发展优势和劣势,从"合理扩大城市规模,努力扩展辐射范围","强化政府服务职能,优化公共服务平台","发挥科技文化优势,提升创新发展能力","优化经济结构,拓展对外经贸联系"等四个方面提出了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3.
目前,城市智能化发展理念已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认可和接受,且已成为研究城市问题的热点,许多城市的智能化建设已逐步付诸实践。然而,针对我国城市智能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还比较匮乏,基于城市类型的专项评价研究更少。城市规模、定位、特点和发展阶段不同,其智能化发展模式、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也会有所不同。在分析城市智能化发展要素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中心城市的特点和发展要求,提出包含城市智能发展支撑能力、智能发展现状水平和智能发展核心动力三大系统的国家中心城市智能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丰富城市智能化发展理论体系,提高城市智能化发展水平,促进城市智能化建设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基于层次分析法,从中心城市的四大功能和八大中心角度出发,构建了国家中心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对六大中心城市——武汉、杭州、青岛、成都、沈阳、南京进行了综合评价.通过计算六大中心城市的各项得分和排名,得出结论:武汉的国家中心城市指数得分最高,城市综合实力最强,具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优势与潜力;其它5个城市的优劣势各有不同,其中杭州相对领先,成都和南京居中,青岛和沈阳相对落后.最后,根据评价结果,结合武汉自身的特点与优势,提出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对策及思路.  相似文献   

5.
6.
研究了中心城市CBD的现代服务业,建立了现代服务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实力的子指标体系,并采用AHP法和模糊评价法相结合的方法对CBD的现代服务业进行模糊评价,为研究CBD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7.
在常态背景下,一座城市的正确定位关系到其健康快速发展.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基于政府与学者两个角度,着重分析了历年城市总体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对乌鲁木齐的发展定位,同时,结合近几年学者们对乌鲁木齐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为乌鲁木齐建设国际性城市的目标定位给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张潇潇 《当代经济》2017,(36):19-21
以国家最新确定的11个国家中心城市为样本,基于综合服务、产业集群、物流枢纽、开放高地和人文凝聚等城市功能选取23个相关指标建立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015年这些中心城市的城市发展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地区中心城市发展质量差异较大,重庆在综合质量排名中位居首位.  相似文献   

9.
作为刚刚批准建立国家中心城市的郑州,天然的区位优势和政策的扶持使得郑州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然而作为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的郑州,其城市辐射力却明显的发挥不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如何抢抓机遇、增强郑州区域辐射带动力从而引领中原发展、支撑中部崛起、服务全国大局就成为了当前郑州必须补的"短板".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试图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契机,在阐述郑州增强城市辐射力必要性的基础上,来分析郑州区域辐射力的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增强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经济辐射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文章在对郑州中心城区城市空间发展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遥感技术和实地补充调研对郑州市中心城区的绿道空间及其现状进行分析,找出构建郑州市中心城区绿道生态网络的潜在结构,以网络结构对比分析和景观格局分析作为技术支撑,根据图论连接度理论,建立网络生态模型,并对生态网络模型进行对比分析,以此构建郑州市中心城区绿道生态网络的最优网络结构,以期对郑州市中心城区的绿色基础设施构建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王鹏 《广东经济》2011,(10):55-57
广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表面上看是在广州行政区域内发生的较为独立的经济活动,但其实质离不开和周边行政区域的紧密合作。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尤其要重视跨行政区域情感认同的培养。  相似文献   

12.
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群综合承载能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定义城市群综合承载能力内涵的基础上,强调承载体对承载能力的影响并构建相应的指标体系,以处于成熟阶段的长三角城市群和初始发育阶段的吉林中部城市群为例,运用状态空间法来定量描述2005-2009年两个城市群的现实承载情况,进而从各承载体的角度分析其对综合承载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土地紧缺是两个城市群共同存在的问题,且超载情况不断恶化;环境治理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城市群综合承载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约束型承载体的优化是长三角城市群综合承载能力提升的主要原因;可变型承载体建设是吉林中部城市群综合承载能力提升的重点方向.研究认为,要增强城市群的综合承载能力,成熟型城市群应以修复和改善约束型承载体为主,辅之以可变型承载体的提升;发育型城市群应重点完善可变型承载体的建设,同时加强对约束型承载体的保护.  相似文献   

13.
魏绍琼 《广东经济》2012,(10):46-50
2010年2月,国家明确提出建设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五大国家级中心城市。所谓国家中心城市,就是在全国具备引领、辐射、集散功能的城市,这种功能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2011年,广州城市化率达到84.13%,综合经济实力从1989年以来连续23年位居全国大城市第三位,1998年,广州市服务业增加值比重首次超过50%,  相似文献   

14.
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综合竞争力的高低直接体现了一个城市对现有经济能力和资源进行全面整合的能力。本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的扩展——核主成分分析法对中国大陆三十一个省市区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分析和评价,找出影响科技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并举例分析研究对象在主要方面的优势与不足,对地区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5.
在"城市西进"的大趋势下,重庆入选"国家中心城市"体现了中国区域发展的战略调整。作为西部大开发"领头羊"及西部地区重要的增长极,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能够增强它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凝聚力和裂变力。推进重庆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不但可以提升成渝经济区在西部大开发中的战略地位,凝聚成渝经济区在中西部的向心力,而且还可以发挥国家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成渝经济区域一体化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6.
《技术经济》2015,(10):53-60
构建了总部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07—2013年北京、天津、沈阳、上海、南京、武汉、广州、深圳、重庆、成都和西安11个中心城市的相关数据,采用熵权法求得各指标的权重,采用灰色关联理想点法计算了各时点的总部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值。在此基础上,评价了各中心城市在不同时段的总部经济发展状态、发展趋势及2007—2013年其总部经济总体动态发展水平,为研究2007—2013年中国11个中心城市的总部经济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中心城市内生动力和支撑力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总结、分析内生发展的内涵及要求,从内生动力和内生支撑力两个角度,采用熵值法、因子分析定权法及综合指数评价法,对中国35个中心城市2015年的内生发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中国中心城市内生动力和内生支撑力均存在明显差异,运用自然断裂点法可分为高值、较高值、中值、较低值、低值五类。内生动力整体呈东高西低。东部地区空间分异程度最大,中、西部次之,东北地区最小。人力储备能力不足的主要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中心城市,研发创新和内需消费能力不足的主要为欠发达的区域中心城市。内生支撑力整体呈南高北低。自然环境支撑力南高北低,多对干旱、半干旱地区和北方重化工业发达的中心城市支撑不足,社会环境支撑力东高西低,多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支撑不足。内生动力和内生支撑力在空间上具有一定匹配性,但整体上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8.
国家中心城市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领军力量。在明确界定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基础上,以经济运行供给侧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分维,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2003—2019年国家中心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各子系统指数和综合指数进行测度和比较,并借助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剖析区域发展差异及来源。研究发现:17年间国家中心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呈上升趋势但由东向西梯次下降;三个子系统指数在国家中心城市内部及其之间均表现出高度非均衡性;国家中心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差异集中在区域间,而东—西区域间差异最大且呈扩大趋势。据此,从加强区际循环、深化三大变革、开展先行示范等方面提出推动国家中心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金永亮 《广东经济》2012,(10):51-54
国际商贸中心是全球或区域商贸要素高度聚合、商贸环境高度开放、服务业高度发达,国际和本土跨国公司总部密集,辐射影响范围广,商贸经济总量全球居前的世界性著名大都市。国际商贸中心城市在调控全球资源配置和流向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影响大宗商品和原材料交易规模,影响交易价格,进一步影响到各国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的政策使沿海地区先富起来,主要得益于省域城镇化与珠三角、环渤海和长三角三大城市群主体的形成;而其根本动因和推动力则分别在于广州、深圳,北京、天津,上海、宁波、杭州、南京等2个甚至数个副省级以上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与支撑。由之主张借鉴沿海成功经验,采取开放放权、升格放权等改革措施,在中西部培育壮大与崛起一批拥有省级经济管理权限的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形成新的城市群经济增长极,以加快推进内地人的城镇化和实现共同富裕。且认为需进一步改革以行政层级为主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转向依托中心城市与城市群主导经济发展,并辅之以行政层级管理和服务,从而在体制机制上促使市场起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和发挥好政府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