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丽丽 《环境经济》2023,(10):62-65
<正>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的具体措施,同时也是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的重要内容,对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我们需要很好地根据不同地区的位置、气象特征、地形地貌、人口数量、聚集程度、经济社会发展等情况,  相似文献   

2.
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巩固和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是落实节能减排要求的重要举措,也是改善水源地环境的有效途径。尽管当前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存在种种困难,但世行宁波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项目的实施与运行提供了良好的经验,为进一步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供了可资借鉴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中,生态宜居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目标之一。近年来,农村的生活垃圾污染成为农村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严重破坏了农村的生态坏境,导致了农村人居环境问题突出,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成为实现生态宜居目标的重要举措。论文细梳理了近年来学术界关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问题的研究进展,重点就农村垃圾问题现状、归因、参与主体及模式研究、研究不足等四个角度进行梳理和评论,最后提出我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展望。  相似文献   

4.
数字化治理是顺应数字技术发展趋势而兴起的一种公共治理新模式,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在理论与实践上存在高度契合性,为创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模式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提供了理论基础。农村人居环境数字化治理是政府、村委会、农民等主体,以数字化、信息化和智慧化的数字治理平台为牵引,不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能力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的过程,其作用机理集中表现为通过数字技术与基层共治机制的融合互补,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建立起主体联结机制、资源整合机制、整体性协作机制和监督反馈机制。在实践中,农村人居环境数字化治理还面临着思维、技术、效能、主体、制度等困境,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数字化治理,需要打破传统治理思维、加强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数字治理运行机制、加速乡村数字人才培养以及完善乡村数字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5.
农村是生态环境的主体区域,生态是农村地区最大的发展优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近年来,我国在乡村人居环境质量标准、人居环境建设技术规范、农村人居环境管理等方面已出台了一些地方和行业标准,但总体上尚未形成完备的标准体系。文章在总结我国现有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发达国家农村环境标准化措施,从法律法规、质量标准、技术规范、管理机制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农村环境标准化进程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为有效推进我国农村人居环境管理政策向细向实方向延伸,建议聚焦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村容村貌打造、环境质量监测和认证评估等重点领域,以生态宜居为导向,加快构建全要素、全链条、多层次的农村人居环境标准体系。  相似文献   

6.
农村人居生态环境的改善是新时期、新阶段关乎民生发展的重大问题。新农村建设以来,我国农村人居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从总体上看依然非常落后。调研发现,农村人居生态环境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垃圾污染严重,人居环境脏、乱、差;二是乡村绿化综合效果不佳,农村生态环境恶化;三是人居环卫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农民生活质量水平不高。因此,笔者建议:(1)继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比重,改善农村人居生存环境。(2)统筹城乡环卫事业发展,实现城乡垃圾处理系统一体化。(3)加强村级绿化的科学规划与管理,建设绿色宜居村庄。(4)加大宣传普及教育力度,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态环保意识。(5)大力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实施农村清洁卫生工程。(6)加强农村污染管理和监管,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7.
运用区域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选取陕北、关中、陕南三大区域38个行政村,走访298户农户,通过收回的861份调查问卷来考查农村环境基础设施的农民需求,并以此为视角分析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农民筹资意愿,研究结果表明:(1)陕西省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农民筹资意愿与农民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对应关系,但不同区域农民对设施具体项目的需求程度不同,由此带来设施建设的农民筹资意愿不同;(2)地方政府应尊重农民筹资意愿,强调农民"受益人"角色,搭建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农民筹资的操作平台,构建"上下互动"的公共决策机制;(3)地方政府应积极构建多元投入的农村环境基础设施筹资体系,并以此实现农村环境基础设施的多中心治理。  相似文献   

8.
对分布在全国9个省(自治区)、67个县(市)区的206个村的调查发现,农村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和人居环境状况与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目标存在较大差距。样本村对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的需求最为迫切,对改善农村养老、医疗和教育服务的诉求强烈,养老服务供给严重不足,医疗服务能力有待提高,教育质量不高和资源利用率低并存。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进度不能满足基层需要的矛盾突出,垃圾分类、减量和处置长效机制仍不健全,厕所粪污和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以及资源化利用不充分。应重点加强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探索适合农村特点的养老模式,持续提高农村医疗和教育服务质量,健全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和厕所粪污处理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9.
《经济师》2019,(12)
在大力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积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进程中,山西长期以来以高能耗和高污染为代价的粗放型发展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分析生态环境恶化的影响因素,挖掘形成问题的深层原因,尝试通过培育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加强基层政府生态建设能力、规范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行为、优化生态环境保护激励机制等措施,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实现山西农村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农村生活污水排放直接影响乡村公共卫生和农村环境健康,对其进行有效的、可持续的管理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我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低、持续利用水平不高,政府、农民等多元主体参与不足是关键制约。河南省是农业大省、人口大省,其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不平衡不充分、多种处理模式并存以及多元主体投入的特征明显,近年来政府引导农民、村集体、企业以及社会力量等多元主体参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以及破解社会资本进入难题等方面开展了有益探索。当前,河南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多元参与机制建设中存在投入不足、农民参与度不高、社会资本进入渠道不畅等问题,需要通过系统性制度设计和组合式政策投入加以破解。  相似文献   

11.
推进新民居建设是农村发展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臣良 《经济论坛》2009,(10):139-140
一、推进新民居建设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必然选择 推进新民居建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群众对新民居建设的愿望十分强烈。推进新民居建设,为农民提供相对集中、环境优美、繁荣宜居的人居环境,是顺应民心、深得民意的战略之举。  相似文献   

12.
垃圾分类处理是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源头,也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关键。论文基于陕、甘、冀三省598份农户调查数据,依托卢因行为模型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影响农户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行为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环境认知、环境技能、经济激励对农户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行为的影响程度最为强烈,行为便利性的影响程度较小。据此提出:地方政府应加大垃圾分类处理的宣传力度,提升农户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方面的环境认知及技能,并有效利用激励政策鼓励农户积极参与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相关政府部门要加强垃圾分类设施配备,为农户实施分类处理行为提供便利,进而推进中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13.
构建农村建制镇宜居指数,设计一套全方位评价农村建制镇宜居质量的指标体系,对于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探讨农村建制镇宜居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原则的基础上,建立了经济发展、设施环境、居民生活、社会进步4个评价子系统和农村建制镇宜居指数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4.
宋黎娜 《经济师》2022,(5):134-135
随着时代经济的发展,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成为重要的议题,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要将其作为重要的工作重点落实。文章先分析河南省农村人居环境现状,接着提出河南省农村人居环境优化提升路径,以此更好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构建适宜农民生活的适宜家园。  相似文献   

15.
重庆市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及其差异化优化调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评价乡村人居环境质量并理清其空间分异特征,对因地制宜的制定区域差异化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策略具有最直接的指导性作用。以重庆市37个区县为研究单元,构建乡村人居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测度各区县乡村人居环境质量旨以剖析其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重庆市县域乡村人居环境质量呈现出局部圈层与多核心共存、"两极"分化明显以及"西高东低"的空间分异特征。(2)厘定了乡村人居环境质量优势区、良好区、一般区、较差区4种乡村人居环境类型。(3)提出优势区分类开展、重点治理,兼顾后期管护;良好区规划先行,辅以农村建设用地内部整理举措;一般区强化与落实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优化乡村传统农业;较差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乡村经济,继承和发展乡村传统文化的差异化优化调控策略。  相似文献   

16.
2021年1月,国家乡村振兴局正式成立,这表明我国将"三农"工作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战略高度。实现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积极行动,投身美丽乡村建设中,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的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已经发生了积极转变,但由于受我国农村环保设施落后、农民环保意识淡薄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仍然面临着多重压力和挑战。  相似文献   

17.
杨春娟 《经济论坛》2014,(11):24-28
随着农村面貌改造行动的有效推进,河北省农村环境明显改善,但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形势依然严峻,主要表现为水资源短缺,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严重,耕地土壤质量堪忧,人居环境脏乱差问题突出。深刻剖析当前农村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深层原因,不断加大国家财政对农村环保资金投入;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制度建设和环保执法力度,畅通农民参与环保的绿色通道;推广科学种养,发展生态农业,使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常态化、长效化;开展农村环境教育,提升农民环保意识,是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实现农村绿色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8.
《经济师》2019,(2)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针对我国"三农"问题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是新时代做好我国"三农"工作的新旗帜和总抓手。桂林市作为农业资源大市,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优势,同时也面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低、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弱化、农村耕地非农化趋势加剧等问题,鉴于此,必须坚持以产业为重点,不断增强农业农村发展实力;以生态宜居为关键,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活动;以乡风文明为保障,全面推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以治理有效为基础,切实保障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以生活富裕为根本,着力提升农民群众幸福指数。  相似文献   

19.
《环境经济》2011,(9):69-69
为推进土壤污染防治,保障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浙江省政府目前印发《浙江省清洁土壤行动方案》。根据《方案》,浙江省将开展为期五年的“清洁土壤行动”,力争到2015年全省主要农产品产地土壤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基本消除重大土壤环境安全隐患。“十二五”期间,浙江省将重点加强土壤污染源头综合治理,实施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固体废物等三大领域污染防治,推进畜禽养殖、化肥农药和农村污水垃圾治理。  相似文献   

20.
温倩倩  康晶  周冏 《环境经济》2022,(19):67-70
<正>农村环境质量监测是评估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的前提条件和数据基础,是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实现农村地区人民生态环境福祉的必要条件,事关农业农村的精准治污和科学决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十四五”土壤、地下水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2021-2025年)》《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监督指导实施方案(试行)》等重要文件中均对农村环境质量监测提出了明确要求。因此,制定一套全面、科学、有效的“十四五”农村环境质量监测体系,已经成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