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程萍 《财贸研究》2002,13(2):60-62
自1998年我国开始实行积极财政政策以来,国债发行进入了一个新的增长期,国债增长过于迅猛,人们担心政府财政特别是中央财政面临的债务风险问题。本文从政府的债务风险着手,研究国债风险及其防范,具体措施有:整顿财政分配秩序、提高财政收入集中度、优化国债的期限结构、强化国债资金使用管理等。  相似文献   

2.
谭健恒 《商业研究》2004,(5):99-101
多数人基于积极财政政策的风险和其它负面效应而持反对观点。但对国债余额占GDP比重的实证分析得出一般的财政风险论并不成立。积极财政政策产生不可或缺的作用 ,不宜在当前退出。  相似文献   

3.
白贵  张静伟 《商业时代》2003,(15):49-50
1998年以来,我国为了扩大内需,拉动经济的增长,持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累计国债余额越来越大,财政领域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日愈凸现,累积的显性和隐性财政风险无疑在加大,财政风险的表现形式多样化。  相似文献   

4.
白贵  张静伟 《商业时代》2003,(250):49-50
1998年以来,我国为了扩大内需,拉动经济的增长,持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累计国债余额越来越大,财政领域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日愈凸现,累积的显性和隐性财政风险无疑在加大,财政风险的表现形式多样化。  相似文献   

5.
武彦民 《财贸经济》2007,(12):23-27,87
2004年底中央决定将实施6年之久的积极财政政策调整为稳健型财政政策,本文从财政风险变化角度解释财政政策转型的依据.本文通过对两大类、共16个指标反映的财政风险程度的单独和综合分析,认为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在总体上减低了财政风险程度.尽管某些直接关联指标体现的财政风险程度有所上升,但总体上我们具有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财政能力;而社会经济运行本身的发展态势却使积极财政政策的继续实施失去了必要性条件.因此,积极财政政策转型为稳健型财政政策是恰逢其时的.  相似文献   

6.
国债风险:成因与防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债债务风险在现实中体现为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国债融资和政府偿债与经济发展的不对称性是产生国债风险的一般原因。我国的国债风险形成具有明显的体制转轨特征,具体表现为:国债资金使用效益不高、国债、结构不合理、财政收入增长缓慢,支出增加压力大等。相应地,我们应从加强国债资金支出效益管理;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债务偿还机制;规范收入,完善财政收入机制,提高国家财力集中度入手,解决债务风险。  相似文献   

7.
我国财政政策的简要回顾与效应评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贾康 《财经论丛》2003,(1):26-36
本通过改革开放20年我国财政政策,财政体制的基本情况概述,阐述财政在发挥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作用,着重剖析1998年以来我国积极财政政策实施所带来的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成效,并对“挤出效应”国债资金的使用效益,减税,国债风险等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8.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我国再度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通过扩大投资需求,大幅度增加政府公共投资,使我国经济逆势上扬,成功实现“V”形反转,但也造成财政赤字直线上升、国债余额越来越大、地方政府负债不断增多,引发财政风险因素不断积累。面对新形势,审计作为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一个“免疫系统”,应积极探索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对策,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审计服务。  相似文献   

9.
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已经取得了极为理想的成效,这是举世公认的。但在自上而下的倡导下,我国地方政府也纷纷普遍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事实上也导致了潜伏着巨大风险的地方扩张性财政局面。为此,本分析划清了积极财政政策与扩张性财政行为的界线,阐明了地方扩张性财政的风险后果,剖析了地方扩张性财政行为在理论认识不足、制度缺陷误导等方面的成因,最后,探讨了以公共选择理论为指导,公共选择机制为基础,构建真正的地方公共财政框架为根本出路的防范与化解地方扩张性财政风险的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10.
积极财政政策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央的积极财政政策,在今年的全国人代会、政协会以及2001"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会上成为一大热点,受到普遍关注.许多人都在对这种政策的作用予以肯定的同时,也表示出了极大担心:如果再连续几年增发国债,财政风险会不会加大?国家有否能力归还到期国债?会不会引发财政危机和通货膨胀?据此,本文从理论上就以下四个问题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11.
短程通信和射频识别技术分属物联网的传输层和感知层,具有部分共同特点。介绍了这两项技术(包括自行开发的专利技术和创新基金项目相关的关键技术)在管理对象的信息数字化、防伪、交通信号控制、海关和油气储运的可视化管理中的应用情况,指出它们还可以推广应用于物流、城市交通及车辆监控等工程中。  相似文献   

12.
射频识别(RFID)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标签天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普通标签天线直接应用于金属表面时,由于受到金属边界的影响,其性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详细介绍了4种无源超高频抗金属标签天线的设计方法,包括调整天线与金属面的间距、采用吸波材料、引入高阻抗表面基板、采用平面倒F天线(PIFA)或微带天线结构,并分析了每种方法的优缺点及其对标签天线的阻抗匹配、带宽、尺寸、识别距离以及成本等方面的影响。微带贴片天线不仅具有低剖面、高方向性等优点,而且含有金属接地板,常用作抗金属标签天线的设计原型。在抗金属标签天线的设计与实际应用中,研究者可针对具体要求灵活运用这些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3.
车辆自动识别系统 (AVI)移动站具有机动、快速和自动识别车辆的特点 ,适合于在城市监管中广泛应用。它采用射频识别 (RFID)技术 ,通过车卡 (TAG)采集车辆数据信息 ,对车辆进行自动识别和处理 ,识别率超过 99%;采用视频识别 (VFID)技术 ,通过摄像机采集车辆图像信息 ,在光照较强的情况下 ,识别率可以达到 80 %以上。  相似文献   

14.
随着射频身份识别(RFID)技术应用在诸多新的领域,其防碰撞问题日显突出。文中介绍了RFID中标签防碰撞和阅读器防碰撞算法与技术的研究进展,并指出了这些算法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15.
随着射频识别(RFID)技术的广泛应用,隐私安全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首先从安全性和实用性方面讨论了现有的RFID安全协议存在的不足,然后对一种基于动态密钥的低成本RFID标签安全方案进行了分析,较好地解决了在认证协议中容易出现的数据不同步和重传攻击问题。  相似文献   

16.
数据碰撞是影响射频识别(RFID)系统识别效率的主要因素。目前,常用的防碰撞算法是ALOHA算法和二进制树搜索算法,但这两类算法都还不能完全解决标签碰撞问题,尤其是当待识别的标签数量较大且标签ID序列号较长时,识别速度相当慢。为此提出一种多枝查询树协议,采用均衡不完全区组设计(BIBD)对标签ID进行编码,并用16位的BIBD码作为读写器查询前缀符号。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这种协议的性能较传统的防碰撞协议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7.
Practitioners and academics have identified and acknowledged the presence of a gap related to actual and potential values of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technology in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present the RFID implementation in Swedish manufacturing firms, and if or to what extent use of this technology facilitates in increasing transparency of information throughout the supply chain for manufacturing companies. The findings show that although the great majority of firms are actively working with integrated information systems, only a small fraction has adopted RFID.  相似文献   

18.
A promising technology for optimizing supply-chain processes is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By adding functionality to previous enterprise systems, the aim is to increase transparency of information throughout the supply chain.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a survey of RFID implementation in Swedish service firms. The findings show that although the great majority of firms are actively working with integrated information systems, only a very small fraction have adopted RFID.  相似文献   

19.
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简称RFID)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自动识别技术。它是一项利用射频信号通过空间耦合(交变磁场或电磁场)实现信息传递并通过所传递的信息达到自动识别的技术。与传统的接触式识别技术和光学识别技术相比,射频识别技术不但可以使电子标签和读卡器之间实现无接触.而且可以实现多个标签的防冲突操作,从而可以解决很多传统识别技术的缺陷。  相似文献   

20.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has been successfully implemented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utomated toll collection, and inventory control. The next implementation is expected to come in retail, with RFID embedded in products, on shelves, and at check-out points for value-added sales and post-purchase services. This vision of a pervasive and omnipresent technology has spurred considerable controversy due to privacy concerns and fears of an Orwellian surveillance society. At the moment, consumer-oriented RFID research is scarce and fragmented. This paper seeks to chart the RFID territory, address the research that is readily available, and conclude with a call for a more encompassing research agenda on RFID and consumers. Research on RFID is needed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various contexts RFID appear in, to inform policy-makers not familiar with the many challenges involved, and to make industries aware of the full range of consumer-critical issues in RFID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