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通过构建金融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对中国金融改革的发展路径能够认识得更加清晰。由于银行主导型金融模式的确立,银行成为了金融改革的核心内容,中央银行独立性的确立、商业银行市场化的运作模式成为了金融改革的主要发展脉络。当前,在银行机构职能基本完善的情况下,利率改革已经成为了决定金融改革继续推行的重要突破口,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利率市场化必然遵循着渐进式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本文比较了银行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两种金融系统,阐述了两者趋同的国际趋势及金融系统中间模式的思潮,在此基础上提出金融系统视角下我国商业银行金融控股集团化的深远影响和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3.
金融支持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国内外经验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融在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内外若干走在创新型城市建设前列的城市在利用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方面积累了很多很好的经验。以硅谷为代表的市场主导型支持是充分利用风险投资和风险信贷来发展高科技产业的。以深圳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支持则着重构建完善的金融支持体系来建设创新型城市的。  相似文献   

4.
由于市场条件和金融环境的不同,美国房地产融资模式更多地表现出证券主导型融资模式的特征,而中国房地产融资模式的银行主导色彩更为浓厚.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化、房地产市场和证券市场的成熟发展,各种配套措施的相继完善,我国房地产融资模式将会向证券主导和银行主导相互融合的混合多元融资模式转换.  相似文献   

5.
金融体系有“市场主导型”和“银行主导型”两种主流类型。在探讨建立中国的金融体系时,要借鉴这两种类型合理的方面,但如果对这两种类型的理解出现偏颇,将导致理论和实践上的失误。本文通过对两种类型的分析,得出中国最优金融体系为“银行主导型”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金融系统既受到自身演化规律的支配,又受到金融制度供给的制约。随着金融市场规模的扩大,内在制度的作用弱化,而外在制度的供给就成为必要。发展中国家的金融系统处于银行占主导地位的初级阶段,银行部门的改革是当前的主要任务;而金融市场发展的规模则取决于外在制度的供给及其与内在制度的和谐。  相似文献   

7.
我国城市化进程与城市住房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使房地产业正日益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银行主导型的金融体系与房地产融资模式的单一,使房地产业的发展高度依赖银行间接融资,致使目前我国房地产价格的非理性上涨及其中的泡沫成分所积累的风险大量转嫁为银行系统的风险。基于房地产的发展及其价格与物价水平、金融稳定之间的相关关系,对于把稳定物价、维护金融稳定作为主要任务的中央银行,如何探寻有效的调控方式与手段,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是其不得不面临的一个课题。本文分析了我国中央银行对房地产进行宏观调控的历程、原因的理论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的确立对日本经济的重要影响可以得见于二战后日本金融制度的变迁.以间接金融为主的金融发展战略对战后日本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政府的过分干预而限制了同业竞争最终导致金融业的惰性发展,为20世纪90年代危机的出现埋下了伏笔.分析日本金融制度改革过程中的得失成败,对中国具有借鉴意义.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要立足本国国情,以金融自由化为出发点,在加快市场化改革的同时完善监管体系,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温州民间金融与中国金融体制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温州民间金融发展迅速,形式多样,其融资机制也独具特色。温州民间金融的发展,对于中国金融制度和利率市场化的改革、银行体制和金融产品的创新、信息不对称和风险承担问题的解决以及金融体系的健全与完善均提供了示范效应。  相似文献   

10.
对小城镇发展模式的研究,不仅要以城镇发展动力这一标准来对小城镇发展进行分类,更要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角度出发,将小城镇发展模式划分为政府主导型城镇发展模式与市场主导型城镇发展模式两大类。分别研究政府在两种不同模式中的作用机理,并深入分析两种小城镇发展模式的优缺点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泡沫经济的成因非常复杂,有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以及外汇政策方面的原因,也有金融体制和市场结构方面的因素。日本型金融体制,外向型的产业态势,都令日本对国际经济环境过分敏感,日元的急速升值,与美国经济实力对比的变化都直接牵动了泡沫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不远的将来,我国征信将形成三大数据体系:金融征信体系、行政管理征信体系和商业征信体系。金融征信体系是以金融业主管部门为主导进行建设,行政管理征信体系是以政府及其主要职能部门为主导进行建设,商业征信体系是以行业协会组织及其会员为主导进行建设。金融征信体系、行政管理征信体系是整个征信体系的基础供应商。在它们周围将会存在并逐渐发展出一批专业的、有一定规模的征信中介机构。这些机构以金融征信和行政管理征信开放的信息为基础,进行综合或深加工,制作出满足终端市场需求的专项征信产品和综合征信产品。这三大数据体系在征信体系中应呈现“三足鼎立”的局面,它们之间不是竞争关系,而是相互补充的,每个体系都有自己的侧重点,目的都是为整个社会服务,都是征信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正确认识政府在征信体系建设中的功能与作用。从目前情况看,中国征信体系建设的模式应是公共征信与市场征信同时起步,共同发展。当前政府行政征信管理最主要的问题是数据库的互联互通,因此有必要建立国家级和省部级交换平台。政府信用信息应在市场成熟的情况下、在政府信用信息合理分类并实现分类管理的基础上,有条件地、有序地开放。  相似文献   

13.
一年来,人民币汇率改革总体平稳推进,但道路并不平坦。面对改革的风风雨雨,我国睿智应对外部复杂环境,并通过强化内功以保持内部稳定,从而使人民币汇率改革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向市场化转轨的理论、制度和政策框架,包括坚持以国情为主的改革思路、创新国家宏观金融管理框架组合等。这场改革,增强了中央银行的调节能力.促进了外汇市场的快速形成,提高了商业银行运营和风险管理水平以及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今后,人民币汇率改革,应以促进经济发展、稳定金融运行为目标,以增强基础实力和强化市场功能为取向,不断强化金融综合战略意识,以稳健应对复杂国际环境的竞争与挑战.  相似文献   

14.
农村财政体制问题的根源是原来束缚农村生产力的计划经济体制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因此我们必须继续深化改革,构建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按照市场经济法制规范化、竞争平等化、市场主体自主化、政府与市场互有分工的要求重新审视农村税费体制改革,进行目标明确的、系统性的、有步骤的改革。  相似文献   

15.
西部开发的金融运行模式选择:政策性金融主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大开发需要一个适应于西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金融运行模式。选择政策性金融主导、商业金融为基础的市场导向型金融运行模式,是由西部大开发的资金需求性质、政策性金融的特殊功能和金融改革市场化取向内生决定的。该种模式性质上仍然属于市场导向,这体现在其功能的发挥需要通过商业金融的传导渠道来实现。  相似文献   

16.
利率市场化的实质是资金价格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的过程。我国利率市场化尚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微观基础不完善,金融监管体制不规范,金融市场低效率以及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机制均制约了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建立健全金融分级监管体制,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加快企业改革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企业化步伐,以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构建利率市场化的微观基础,并积极建立高效的金融市场是利率市场化的实现条件。  相似文献   

17.
现行国际金融体系在汇率制度、金融机构体系 ,尤其是银行体系、金融市场体系以及国际储备体系等方面存在许多缺陷 ,诸如汇率制度的差异性 ,各国商业银行的高风险运行 ,金融全球化与自由化步伐过快 ,金融环境污染和金融生态失衡 ,这些缺陷是酿成一次又一次国际金融危机 ,阻碍金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这就要求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社会共同关注并积极参与现行国际金融体系改革。  相似文献   

18.
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提升高校的竞争力,是当今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是确保高校持续健康发展的现实要求。针对高校实际情况,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剖析高校教育成本的影响因素及存在问题,探讨高校教育成本管理模式、成本预算模式、成本控制模式的理论及实践,并提出完善高校教育成本管理的若干对策,为高校实行财务科学管理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9.
农村金融体系建构和改革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障。实践证明,以往以机构范式为指导的农村金融改革忽略了对农村金融体系功能的关注,往往是以牺牲效率或违背市场发展方向为代价的。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农村金融体系建构和改革,以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求为依据,明确了农村金融体系的功能定位,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农村金融体系的机构构成和各自的职能分工,以期为我国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有效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利用银行工具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市场化运作是破解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瓶颈的重要手段之一。从金融支持企业创新市场化运行状况、技术创新市场化运行工具特点及创新过程中对金融的有效选择等方面,特别研究银行信贷与企业创新之间的密切关系。然后,提出利用银行信贷工具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市场化运行的机制和途径,即建立创新基金、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的开发性金融信贷机构、建立区域金融中心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