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关于我国“刘易斯拐点”是否已经到来的问题,理论界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之所以出现这一情况,主要是因为对“刘易斯拐点”的判断标准并不统一。经过分析,文章认为以工资水平和人口红利作为判断劳动力稀缺指标并不恰当。遵照二元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选用劳动者报酬变化速度和社会总产出变化速度之间的关系作为判断“刘易斯拐点”的标准更为准确。经过测算,我国的“刘易斯第一拐点”将在2015年出现。  相似文献   

2.
自2004年"民工荒"发生后,与农村仍存在大量边际产出低下的剩余劳动力相伴随,工业部门却出现了明显的劳动力供给短缺,这一现象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中国"刘易斯转折点"问题的关注。本文在阐述二元经济模型和描述"民工荒"现象的基础上,得出"刘易斯拐点"尚未到来的结论,提出改革制度创新是促使我国劳动力供给问题的重要因素的主张。  相似文献   

3.
本田罢工门     
杨与肖 《经营者》2011,(3):71-71
中国经济已经或者即将进入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4.
中国时下有一个时髦的理论"刘易斯拐点"。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枯竭。中国的工厂目前的确出现了招工难。但是,读过刘易斯的《经济增长理论》一书后,你会发现,中国的拐点不是刘易斯的。刘易斯基本上只分析经济增长,不涉及分配问题,只分析产出增长,不分析消费的增长,它探讨获取更多的商品和劳务  相似文献   

5.
"刘易斯拐点"研究的是二元经济结构的变化,描述的是农业部门和非农部门之间劳动力的动态转移.基于"刘易斯拐点"的理论研究表明,我国"刘易斯拐点"与农村劳动力转移之间具有同步性,农业部门劳动力供求、城乡收入差距、边际生产率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有显著影响,且呈现相同的变动趋势.随着"刘易斯第二拐点"的临近,农村人口转移将会达到峰值,增量逐渐收敛.为此,需要支持城镇进一步优化基础设施提升智能化管理水平、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确保合理就业、继续完善配套措施提供市民化服务和开展专业化职业培训等相应政策.  相似文献   

6.
刘易斯模型和托达罗模型为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转移提供了两种截然相反的政策选择,究其原因:其一,刘易斯模型是适合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初期阶段的理论,而托达罗模型是适合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定阶段的理论;其二,刘易斯模型是从宏观经济结构转换视角,分析发展中国家农业部门劳动力向城市现代部门转移的过程,称为“过程论”,而托达罗模型是从微观个体决策视角,分析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决策行为,称为“决策论”;其三,刘易斯模型侧重点是解决二元经济结构问题,而托达罗模型侧重点是解决城市失业问题。两大理论模型的共同缺陷是在解释农村劳动力转移中没有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特殊的国情和制度因素,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复杂性和阶段性。因此,基于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阶段性,从决策主体的时间、土地产权和户籍制度等变量因素对托达罗模型进行改进,并提出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7.
杨成 《企业导报》2011,(20):185
近年来,中国是否出现"刘易斯拐点"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问题。本文主要从学者们的争议以及借鉴国外出现"刘易斯拐点"时的特征,分析出我国正逼近"刘易斯拐点"。基于此,探讨了"刘易斯拐点"给企业带来的影响以及提出了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吴倩茜 《企业研究》2012,(10):123-124
2003年末,我国东南沿海首现"劳工荒"。自此,"劳工荒"愈演愈烈。尽管2008年出现短暂劳工返乡潮;但随着持续的经济复苏,2011年"劳工荒"再次来袭。"劳工荒"日趋严重,使学术界对我国劳动力市场是否进入"刘易斯拐点"展开激烈讨论。至此,学术界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刘易斯拐点的含义、中国是否进入刘易斯拐点的研究现状、产生分歧的原因以及对策。下面我们就对这些问题的研究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9.
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分别于1960年、1980年和20世纪60、70年代通过了代表经济结构转型的"刘易斯转折点",研究这些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发展时期和经济转型时期面对资源匮乏、劳动力不足、产品缺乏竞争力等特点采取的针对性策略,对正处于"刘易斯转折点区间内"的我国经济发展有极大的启示作用。文章通过总结经济发展先于我国的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教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促进我国实现经济由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的协调转型。  相似文献   

10.
不能简单套用国外理论分析中国问题。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适用的前提是封闭的市场经济体。显然,我国诸多方面的情况并不符合这一理论假设(一)"刘易斯拐点"的含义"刘易斯拐点"是对发展经济学家威廉·阿瑟·刘易斯提出的二元经济发展三个阶段的标志性节点的俗称。刘易  相似文献   

11.
刘戈 《中外管理》2007,(9):78-79
我国城乡劳动力短缺的现象已经不再是局部、阶段问题,劳动力供求拐点将在一两年内出现。[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潘国锋  刘良 《企业导报》2013,(10):23-23
中国经济经历高速发展之后,首次迎来经济发展的减缓,经济放缓紧缩了就业市场,劳动力就业形势进一步严重,大学生就业也更加艰巨。本文结合二元经济刘易斯拐点,分析劳动力就业问题,对缓解劳动力供求矛盾、实现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唐茂华 《经济界》2008,(1):82-83
刘易斯转折点有工资转折和劳动力短缺之分,切不可将二者混淆当前,中国出现的“民工荒”现象是短期性、结构性、局部性的,是工资转折的体现,不可等同于劳动力的全面短缺。工资上涨并非削弱中国比较优势的“洪水猛兽”相反,它将是改善收入初次分配、促进经济转型的重要契机。  相似文献   

14.
就业为什么应当成为优先的经济目标?笔者认为,当前我国存在着资本和劳动力双过剩的局面,资本过剩主要是由于储蓄过度的结果,是当前经济存在结构失衡的表现;而劳动力过剩是我们的国情和现在所处的发展阶段必然存在的现象,仍然需要花大力气扩大就业。中国由农村向城市、向非农产业的大规模劳动力转移还远没有结束。当前,劳动力局部出现了短缺,但是这种短缺并不意味着劳动力剩余阶段已经结束了。当然,在这方面不少专家都做了很多研究,提出了不同看法。当前确实出现了劳动力的局部短缺,出现了工资水平相对较快的上涨,总的来看这是一个好现象,而这个现象也和劳动力的供给结构在逐渐发生改变有相当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曹明 《企业活力》2011,(7):48-53
河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时期,河南农民工转移就业呈现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农民工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总量大且增长速度快;农民工群体年轻化、知识化和技能化新特点显现;农民工转移就业的岗位、方式日趋稳定;河南吸纳农民工就业的能力越来越强,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在省内转移就业;农民工就业的行业结构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农村劳动力供求关系正从长期"供过于求"转向"总量过剩,结构短缺"的新阶段。在"十二五"及中长期时间内,河南农村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的局面不会改变,转移就业的规模和增长速度将逐渐趋向平稳;转移流动就业的形式仍以流动型和定居型存在;"刘易斯拐点"的迹象即将显现;从长期看,到"十三五"末,河南农村劳动力供给将进入"刘易斯转折点"的第二阶段。劳动人口将出现负增长,农村富余劳动力将由结构性短缺发展到全面短缺。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多年来的高速发展,国家的劳动力资源状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除了因经济提速导致对劳动力需求的增加、“刘易斯拐点”的出现导致劳动力供应总量开始减少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外,当今劳动力资源知识结构和就业观的变化,也开始引起广泛的关注和深入的研讨。  相似文献   

17.
《中国就业》2007,(8):21-22
如何认识我国目前的就业形势 近年来,由于我国进入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速下降,再加上一些地区出现了年轻技术工人短缺的现象,因此,对我国面对的就业形势,学者和社会舆论有很多不同的看法。究竟我国是不是已经出现了劳动力供不应求的形势?是不是从今以后我国将出现212资水平不断上涨的局面?是不是“刘易斯拐点”已经在我国出现?正确认识就业形势是理解和落实“三个转变”的关键。[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随着刘易斯拐点的到来,企业用工成本增加。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物流企业的用工问题日渐困难。为了应对这一现状,一些物流企业不断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和员工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湖北省在2006年基本渡过经济体制转型、160多万企业职工下岗形成的失业高峰之后,出现了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的局面,引起了各级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有少数地方领导和专家认为,"刘易斯拐点"到了,劳动力供大于需的总量矛盾过去了,甚至提出"可将就业促进政策的方向和力度由解决劳动者就业难转向解决企业"招工难"。如何认识"两难"并存的就业形势?如何化解"招工难"的矛盾?这些已经成为湖北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就业工作的重大课题。为此,今年3至4月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20.
刘浏 《企业导报》2010,(6):239-240
<正>一、基本情况著名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在1954年发表其著名著作《无限劳动供给下的经济发展》,且建立了第一个人口流动模型,这个模型在发展经济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该著作是按古典学派的传统写成的,作为古典学派的假设,并提出古典学派的问题。从斯密到马克思的古典经济学家都假定,或者说都认为,支付维持生活的最低工资就可以获得无限的劳动力供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