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国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基本上经历了均衡发展、非均衡发展、协调发展再到统筹发展的历史变迁。在公平与效率关系上,体现了公平优先兼顾效率、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效率公平和谐再到保持效率注重公平的发展变化,反映了决策层对区域发展内在规律认识的逐渐深入和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过程。  相似文献   

2.
李东侠 《发展》2002,(11):13-14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为我国西部各地区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同时也为该区域的法制建设提出了新的问题。只有认真分析和研究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才能有力地推进我国西部地区的地方法制建设,进而确保我国西部各地区的社会经济快速、健康地发展。在指导思想上:如何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兼顾?有效协调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寻求两种价值的最佳平衡点是各国进行法制建设时必须首先解决的重大问题。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不断推行,我国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这一背景下,该区域法制建设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3.
郭素芳 《改革与战略》2009,25(7):110-112
公平与效率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追求的两大目标。能否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将直接关系到一个地区乃至国家经济能否又好又快发展。改革开放后,天津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特别是滨海新区经济发展迅猛,并带动了全市经济的高速增长。但是,天津区域经济发展陷入了比较严重的失衡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天津整体效率的提高。文章从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入手,运用相关理论,指出了天津区域经济发展中公平与效率的内在矛盾,并努力探寻二者相统一的目标及路径,最后提出了构建天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4.
广东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与协调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综合的基础上,多角度地揭示了广东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并就如何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选择效率与公平的最佳结合点,实现全省各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信息化——教育均衡发展之路 教育的均衡发展体现了公平与公正的教育理念,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理念。实施教育均衡化发展战略,就是要逐步缩小城乡之问、区域之间、校际之间和群体之间教育机会的不平衡。当前,各地政府和教育部门纷纷把关注焦点投向教育的均衡发展问题,积极探求有效途径以促进区域内校际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和网络教学的不断发展,网络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中的地位开始凸显,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失业问题及解决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如何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 ,又一次成为我国改革和发展面临的一个焦点问题。我国入世后也使公平与效率如何结合问题有着特别的急迫性。本文提出了关于公平与效率均衡的一般定义和成本 -收益模型。在重点分析公平和效率均衡的必然性的基础上 ,指出了达到公平与效率均衡  相似文献   

7.
张真真 《魅力中国》2009,(12):56-57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体现,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基础。虽然我国教育在过去做了一系列的调整与完善,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地区教育公平的问题依然存在,并且日益突出。地区教育不公平与义务教育的历史债务,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政府教育投资不协调,以及国家税费改革、一费制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8.
张苗荧 《浙江经济》2006,(23):56-57
在法治基础上的和谐浙江,应该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共处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经济发展层面上实施经济均衡策略,并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相对均衡,建立生态和谐的社会。[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关于效率与公平问题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效率与公平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也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理论与实践面临的一个十分突出而重要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关于效率与公平的政策提法发生了一些变化。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了“兼顾效率与公平”,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议第一次明确强调“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十五大报告指出“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十六大报告继续提出“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并且强调,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注重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10.
冉隆国 《今日重庆》2014,(17):48-51
重点突破与全面推进的布局之美,民生均衡百花闹春的公平之美,大事做好“小”事做实的品格之美,经济发展与民生实事两不误的战略之美……  相似文献   

11.
《重庆经济》2010,(3):10-16
根据区域发展理论,一个国家可以选择区域均衡发展或非均衡发展两种战略。从1949—1978年,为应稳定国家政权和免受战争冲击,我国总体上实行的是区域平衡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后,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振兴区域经济的重大战略政策,先后经历了1979—1990年效率优先导向的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1991—1998年寻求协调发展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和1999年至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区域统筹发展战略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2.
建国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1,改革开放前的“均衡战略”时期,这一时期工业的地区布局主要采取“均衡布局战略”强调内地与沿海地均衡发展,国家资金主要投向中西部地区,是中西部地区在十分落后的基础上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尤其是在“三五”“四五”三线建设时期,中西部地区建设了大量的三线企业,建设起了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促进了我国工业布局的整体均衡,但由于东部地区原有的经济技术存量优势未得到整体均衡,但由于东部地区原有的经济技术存量优势未得到充分利用,及中西部地区工业化起点比较低,形成了较为典型的“二元结构”,均衡发展的地区经济战略对缩小东部与中西部的差异的作用不显著,特别是在以指令性计划为主导的体制下,强化了重直关系,弱化了横向联系,形成了严重的条块分割的经济格局,大大削弱了全国整体经济的活力。  相似文献   

13.
徐新灶 《浙江经济》1998,(12):59-60
一、改革开放前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模式我国区域经济形成与发展,主要是由国家的总体经济发展战略,尤其是工业布局战略所推动的。建国以来至改革开放前的30年实施的是“均衡发展战略”,强调内地与沿海均衡发展,国家投资重点指向中、西部地区。这期间前后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  相似文献   

14.
历史的机遇 现实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亮  胡戈 《北方经济》2000,(3):14-15
“在区域经济发展的道路上,任何一国都要面对效率与公平的抉择”。  相似文献   

15.
区域经济理论与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区域经济的发展是一个非均衡协调发展的过程,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建立在非均衡协调发展理论的基础上的。本文分析了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情况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及九设区市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并就福建省本世纪初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区域差异与中国经济发展之路密不可分。改革开放前,中国实行的是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改革开放后,中国实行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战略的改变旨在缩小东部和中西部地区迅速扩大的区域差异,平衡中国经济发展。将来,中国将继续贯彻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运用资本流动、加强区域经济和制度引导的手段进一步缩小各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各区域经济共同稳步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7.
邵瑜 《发展》2011,(1):69-69
效率与公平问题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是全国人民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实践证明,效率和公平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既有互助性,又有矛盾性。协调得当,相得益彰,可以双赢;处理失当,矛盾激化,两败俱伤。因此,从理论上和具体实践中探索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 ,幅员辽阔 ,资源丰富 ,但各区域间的人口、资源等经济发展要素的分布十分不均衡 ,因而 ,采取何种适宜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对中国经济的增长至关重要。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史 ,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在不同阶段选择均衡或非均衡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历史。认识到均衡与非均衡这两种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 ,在现阶段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是非常有益的。  相似文献   

19.
建设成渝经济带可以科学地解决集中与分散、公平与效率、非均衡发展与均衡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川渝地区最佳的国土开发与区域发展的空间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20.
公平与效率问题恰似一个幽灵,长期困惑着经济学家。西方学者在这个问题上做了哪些有益的探索?我国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是否具有必然性和合理性?请看“研究与探讨”栏目《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公平与效率》一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