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扬州市是联合国人居奖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和谐管理城市,发展绿色物流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阐述了扬州发展绿色物流的意义和分析了扬州发展绿色物流的瓶颈,并根据扬州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在发展绿色物流观念、政策和法规、绿色物流管理、物流技术水平和供应链管理等方面提出如何促进扬州绿色物流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孟祥远 《经济论坛》2009,(17):77-79
目前,长三角地区面临重新界定,在此背景下,扬州要思考新形势下其自身的定位与发展战略问题。本文借助城市定位理论与城市带理论,对梯度城市带视角下的扬州城市特色进行了分析,并对扬州城市特色发展战略进行了思考,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水淑燕 《江南论坛》2006,(11):21-22
贯彻国家创新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是加快古城扬州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时代赋予古城扬州的重大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4.
伊格 《经济》2006,(11):118-119
9月,古城扬州刚刚被全球知名商业杂志《福布斯》评为“最佳商业城市”,10月4日,扬州又将“联合国人居奖”收入囊中,成为中国第七个获得该奖项的中国城市。  相似文献   

5.
<正> 在一些企业因市场疲软而陷入困境时,扬州乐凯玩具有限公司刚成立一年,就上了一个台阶,呈现勃勃生机。1989年工业总产值2108万元,创汇482万美元。产品畅销比利时、意大利、澳大利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江苏省乡镇办的38家玩具企业中,“乐凯”的产值、利润、质量、创汇、销售速度五项指标均居首位。中外合资扬州乐凯玩具有限公司是在原杨  相似文献   

6.
目前城市生态旅游日益兴起,成为一种新兴的城市旅游开发模式.扬州作为中国的历史名城之一,具有丰富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为发展城市生态旅游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变换,当代扬州的风俗文化在岁月的磨砺下不断改变.本文试图以船村为例,以小见大,从船村的民间传说、节日习俗、特色饮食以及宗教信仰四个方面入手,探究船村以至于扬州地区当代的社会风俗细节,进而总结出当代扬州社会风俗的一般性特征.  相似文献   

8.
孙萍 《经济研究导刊》2008,(17):190-192
创建最佳旅游城市是目前中国城市旅游发展的最高目标。优良的人文、生态和宜居环境是扬州城市旅游发展的重要基础。扬州要立足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建设,切实保障旅游者和城市居民的双方利益,实施城市建设与旅游发展的一体化战略,综合提升旅游行政管理效能和行业协调水平,聚集既有优势迅速打开创建最佳绿色旅游城市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9.
扬州作为传统旅游城市,过去几年各大酒店连锁企业相继抢滩涌入,竞争不断加剧,使得的老牌星级酒店优势不再.本文通过分析扬州星级酒店生存环境,探讨对扬州星级酒店针对游客进行关系营销的必要性和实施策略,提出扬州星级酒店要强调与游客(及利益相关人)建立合作、信任的长期友好关系,把游客的消费行为惯例性化,提高游客的“忠诚度”,从而提高酒店的入住率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扬州位于长江下游的北岸,江苏省中部,是一座具有2485年的历史名城,我国首批公布的24座文化名城之一,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式城市”。扬州市政府结合“十五”计划和2015年远景目标的制定,提出了建设“三城”的战略设想,即加快建设以汽车、船舶为龙头,以高新技术为向导的工业城;以人文景观为主题、优美环境为特点,实现休闲、观赏、娱乐相兼容的旅游城;以扬州大学为依托,多种技术开发为中心的大学科技城。截止1998年底,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512亿元,1999年全市收入达30多亿元。目前,扬州…  相似文献   

11.
利用江苏省13城市1998-2009年的面板数据对地区生产总值与实际利用外资额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实际利用外资额对地区生产总值有正向的作用,实际利用外资额每提高1个百分点,地区生产总值提高0.7164个百分点.基于上述结论,最后参考有关的文献,就合理利用外资,提高地区生产总值给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是我国支持重大社会公益性研究、重大科学问题、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的重要渠道。一个地区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强度体现了该地区承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能力,有利于推动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以2016-2018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项目为研究对象,利用GIS工具和空间分析方法,从区域、省际、城市3个空间尺度分析项目分布情况,总结项目空间分布特征,使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R&D经费投入强度、R&D人员全时当量、高等学校数、CPCI-S收录论文数、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等因素与地区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正相关,并由此得出相应启示。  相似文献   

13.
刘志 《经济研究导刊》2011,(18):160-16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发扬,对于扬州城市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当前,扬州在继承与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面临诸多困境,为此必须找到相应对策,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14.
江霞 《江南论坛》2013,(8):30-30
[本刊讯]南京都市圈第一届党政领导联席会议8月3日举行,八市主要领导与会,南京都市圈发展联盟正式宣布成立,《南京都市圈区域规划》正式出炉。《规划》明确,南京都市圈包括南京、镇江、扬州、淮安、芜湖、马鞍山、滁州、宣城八市,总面积6.3万平方公里,2011年底常住人口3296万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1万亿元。这一规划规划期为2012年至2020年,展望到2030年。2011年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6145.5亿元,占都市圈总量的36%,公铁客  相似文献   

15.
<正>“扬州现象”,是江苏1994年的一个热门话题。在新闻媒介广泛宣传之后,我们又进行了跟踪调查,感到确有新鲜经验,值得重视、总结、推开和进一步探索。特别是对当前地方经济迅猛发展中遇到一些令人困惑的矛盾,“扬州现象”不失为一帖清醒剂,使人们看到了再上新台阶的一条新途径。 扬州的崛起来自工业规模经济 90年代以来,江苏的经济发展在全国继续处于前列。一般认为,主要是靠苏南,以乡镇企业为支柱,出现了几只“小老虎”。这并不错,但不全面,忽略了正在崛起的扬州。其实,在 1992和1993两年,综合实力发展最快的,可算是处于长江北岸、属于苏中地区、包括10个县和县级市的扬州。80年代,按经济总量,扬州在11个省属市中居第五、六位,处于苏、锡、常、宁之后。一度还次于南通,按增长速度,大致相当于全省的平均水平。1992年,扬州的国民收入和工农业总产  相似文献   

16.
在"城市西进"的大趋势下,重庆入选"国家中心城市"体现了中国区域发展的战略调整。作为西部大开发"领头羊"及西部地区重要的增长极,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能够增强它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凝聚力和裂变力。推进重庆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不但可以提升成渝经济区在西部大开发中的战略地位,凝聚成渝经济区在中西部的向心力,而且还可以发挥国家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成渝经济区域一体化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7.
张杰 《开放时代》2009,(2):27-39
在1934年“闲话扬州”事件中,《闲话扬州》一书的作者易君左究竟为何激怒扬州人?本文通过对《闲话扬州》的时空观分析,指出其基于现代性的时空观导致了时间分割与空间区隔的叙事效果,从而构成了对扬卅1的现代性批判,并对扬州的地方性带来了冲击。当地社区试图通过现代性话语和民族国家语境的引入,从而反驳易君左的现代性批判,并重建地方性。  相似文献   

18.
<正>位于江苏中部的扬州市,出了工业规模经济的新鲜经验。相对于苏南而言,扬州为江苏的次发达地区,扬州规模经验一传出,不仅对苏北,而且对苏南,包括对苏中,都有良好效应. ——对苏北有来“激励效应”:使苏北欠发达地区看到了缩短与发达地区差距的希望,激励他们找准路子,奋发开拓; ——对苏南带来“反思效应”;反思“为什么培植规模经济新鲜经验出在苏中而不出在苏南?”面对这个尖锐问题,将促使苏南开拓新的发展思路,经济更上一层楼; ——对苏中特别是对扬州自己,则又带来“加压效应”:各地纷纷前来“取经”,会促使其从发展完善已有经验出发,肯定成功,分析不足,揭示矛盾.明确进一步前进的方向,从不很自觉走向自觉,变压力为新的动力。 为什么扬州经验反响广、效应大?它对江苏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有何普遍意义?该如何从中接受启示,推进江苏实行新的发展思路?值得一议。 对扬州经验的实质性把握 人们对扬州工业规模经济的崛起以及由此而来的地区经济突飞猛进的成效,简明地称它为“扬州现  相似文献   

19.
《经济师》2017,(9)
扬州唐代宅园花木蓬勃,宋时宅园鲜妍明润,元代宅园阔朗宏丽,明代宅园朴野自然又悠然淡远,至清代汇聚形成既鲜妍明媚又古雅苍劲、既具文化内涵又充满自然生机的宅园艺象,折射出扬州本土文化中尊重生命本体的文化特质。文章通过梳理由唐至清中叶扬州宅园的艺象及流变,厘清各时期扬州传统宅园艺术特色,探析其艺术审美理念及所承载的地域文化内涵,从而有助于扬州古城保护与城市建设的可持续与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20.
崔敏静 《当代经济》2016,(30):58-59
作为一座拥有2500年历史的古城,扬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开展较晚,但发展迅速,文化创意产品的类型也日趋丰富,但是与上海、北京等文化产业较为发达的地区相比,仍很落后,现有的产业发展规模远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的需求.本文就扬州文化创意产品的构成和特点、扬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扬州居民文化消费的特点,探索出文化创意可持续性发展的路径并给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